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
详细内容
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关键特征,其能不能实现及如何实现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按需分配的讨论,提出超公平分配模型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按需分配;然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实现按需分配的思想源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最后分析了按需分配需要的实现条件,并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无为是一种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的和谐方法,按需分配也是一种理论上可实现的分配制度,同样,对于由公共权力引起的腐败问题,文章的讨论亦具有参考意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按需分配 超公平分配 多元化冲突 无为 论文代写
作者简介:刘超,男,高级工程师。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是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应该说,这些概括是比较全面的。这四个方面,尤其是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俞吾金在《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一文中提出,要按照事实的真相把马克思理解为世界主义者,而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就应该超越列宁的观点,把以古代非欧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理论来源。。既然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那么有关部门就不可能具有权威力量,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现公共权力的腐败。关键是,如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如何能够一致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管理者又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道德经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7],当然,道德经并没有给出“无为”的可操作的准则,限于古人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强求,但是,前文关于超公平分配的论述已经表明,道德经中的结论无疑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中华文明必然有其自身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包含了这种文明的基因,而且,如果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那么中华文明自身也必然可以演变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型,无疑,从中华文明自身演绎出的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也更容易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