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探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一个“话语霸权”时代。在这个霸权时代,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应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四个方面来探析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的新路径。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
这是一个“话语霸权”的时代。在这个跌宕起伏又充满诸多共同性问题的时代里,最令人尴尬的就是在“话语霸权”的强势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患上了某种“失语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肩负着由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向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过渡和解读的责任,肩负着培养学生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责任。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所谓正统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讲坛上的话语材料,势必使得学生的思维指向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差距,势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的强弱。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话语权”问题。“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力图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文’,先‘正本清源’,然后‘返本开新’,但问题是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原原本本的‘本文’?而‘现实’更是充满歧义的‘文本’,看一看有关‘全球化’这两个概念解读版本之多就可以理解这其中的困难。”这种困难也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话语权强势下缺乏了话语理论的依靠。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话语权,就必须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之前的某些话语也是有错误的。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清楚明确地认识到,并且还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的榜样。“他们说:‘我们两人于一八四五年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来阐述我们的同德国哲学的思想观点相反的观点实质上也就是来清算我们过去的哲学信仰。对于早期马克思的某些错误话语,我们不能把它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更不能把它当作教条来遵奉。
其次,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告诉我们不能脱离辨证联系的统一体来一句句地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个别话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在动态发展中、在相互联系与制约中认识理论观点的价值和意义。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就这样说道:“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可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
最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原着的话语权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等,来确定使用什么类型的话语,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使用的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原着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是非常有必要强化的,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的造就、形成和运用又往往体现了特定时代的要求,这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在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着话语权的时代阐释,但在这个话语权的运用中,我们不能忽视对此话语权命题来源的考究以及此话语与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和交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权在当代也必须加强,这个话语权不仅体现了时代要求、民族特征,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二、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具体体现。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表现为由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话语强势向现在的话语弱势转变的这样一个递减趋势。
首先,话语强势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凝聚。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话语权都反映了现实环境对该课程理论与效用的回应,同时也反映了这门课程的时代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强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代发展中旺盛生命力的根本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力作用的内在原因。但话语强势并非永远不变,如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强势的衰落也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此话语与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去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其次,话语弱势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分散或思潮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排斥、否定全球化和现代化。但全球化和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并非只会附庸,也会提出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指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权威,也指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威。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是不是过时了?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没有过时或不会过时,还不如实事求是地分析究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中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没有过时。所以,笔者认为,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的时代化是全球化时代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威的重点之所在。
在全球化语境的时代环境下,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方式和实现话语的时代化,笔者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第一,从众到内化的教育过程。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从众教育是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合理地创造有利于影响学生价值体系的环境和空间,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识与社会主体意志相符合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从众教育如果从话语角度来说,就是构建统一的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从众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意志表达和价值观念,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完善思想品格和提升道德情操。所以,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从众教育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但从众教育也会产生诸如对学生个性的否定和抑止等方面的消极作用,所以,在从众教育的基础上,必须采用内化教育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方式。
何谓“内化”?内化就是教育者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使受教育者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从而形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化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多采用引导式的话语方式,尽可能在话语运用方式上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处在同一层次上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以上对下的强压式的灌输。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表达也要充满真诚和信心,这是影响受教育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只有充满自信和真诚的话语表达,才能使受教育者在“良性”刺激下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从而接受更多的信息,产生更多的信息反馈。
第二,分散到趋同的教育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分散式的话语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地引入其他学科的话语内容或话语表达方式,在话语运用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为轴心,间或使用其他话语的权威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从话语方式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谓单调枯燥、缺乏生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该课程话语体系的缺失、话语权威的衰落。所以,分散式的话语方式构建可以从数量层面上来扩大话语使用的范围和运用的力度。趋同的话语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整合其他学科课程的话语基础上所要达到的力量凝聚和权威增强。吸取其他学科课程的话语表达最终是要把别的话语强势融人自己的话语表达中,并把其他话语的精华改造成为有自己学科课程特色的话语体系,从而不断实现话语权由单一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由弱小到强大的转变。
三、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的话语权
教育者的话语权是教育权威的一种体现,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某种程度上的保障。在全球化的时代,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受到不同的价值思维和利益多元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尽力演好主体“角色”,树立“角色权威”和“话语权威”,用“话语权威”的秘密武器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大门。“在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写的《代沟》中,把文化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前象征文化。所谓后象征(postifgurative)文化是指‘未来重复过去’,晚辈主要向前辈学习;互象征(configurative)文化是指‘现在是未来的指导’,晚辈和前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以当代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前象征(preifgurative)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笔者认为,无论以“后象征文化”还是以“前象征文化”为标准来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教育者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开阔理论的视野和知识的范围,否则,教育者作为理论的传播者,就很难更好地取得传播理论的效果,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方式也不会得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尊敬,教育的话语权威就会失落;同样,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交流中,也不会容易得到一个与自己学生处在同一层面上的交流氛围和话语方式。因此,加强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