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新蔡竹简选释(上)(一)

新蔡竹简选释(上)(一)

详细内容

继上世纪中叶出土信阳长台关竹简以来,上世纪末叶又出土新蔡葛陵竹简。这是在河南省境内第二次楚简大发现,《文物》2002年8期只公布10枚竹简照片【1】。最近,全部竹简照片公开发表【2】,始窥全豹。竹简共1571枚,贾连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释文》(下文简称《释文》)【3】的文字隶定相当精确,惜阙考释。本文拟在《释文》的基础上,讨论若干释读及相关问题。为便于印刷计,下文多采用宽式隶定。
王徙于鄩郢之岁(甲一:3)
“鄩郢”,又见甲二:6、甲二:14、甲二:22、甲三:159-2、甲三:178、甲三:183-2、甲二:204、甲三:215、甲三:221、甲三:223、甲三:225、甲三:240、甲三:258、甲三:259、甲三:299、乙一:12、乙一:16、乙一:18、乙一:20、乙一:26、乙三:29、乙四:2、乙四:15、乙四:66、乙四67、零:79、零:113、零:580等。如果再加上残辞,大概有30余条,可见这是一相当重要的地名。《说文》“鄩,周邑也。从邑,寻声。”(6下13)。亦作“寻”,《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氏及斟寻氏。”《史记·夏本纪》“斟寻氏”,索隐“《系本》寻做鄩”。其地望有三说:
1、周地。《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里”。在今河南偃师与巩县之间。
2、卫地。《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帝王纪》“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水经·巨洋水注》“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在今河南清丰南。
3、齐地。《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氏及斟寻氏。”注“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注“应劭曰,古(斟)寻,禹后,今(斟)城是也。”《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括地志》“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在今山东安丘东北。在春秋青铜器铭文中,与山东有关的“鄩”已发现两件:齐侯镈“侯氏赐之邑二百又九十又九邑与鄩之民人都鄙”(《集成》271)【4】和寻仲盘“挦(鄩)仲媵仲女子宝盘”(《集成》10135)【5】。
以上三说:第一说,典籍有详细史料和明确地望的记载。然而典籍中未见有楚国侵占东周的记载,况且楚王欲“徙于鄩郢”,韩国是必经之地。这在当时似乎也是不可能的。第三说,即山东之“寻”与楚国也无关系。然而山东之“寻”距杞国的都城淳于甚近,所谓“淳于在安丘东北,斟亭在潍县东南。【6】”(山东之“寻”,见《水经·汶水注》“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潍。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叶圭绶认为“斟灌”为“斟寻”之误【7】。)尽管典籍有楚灭杞的记载,(《史记·楚世家》惠王“四十四年,楚灭杞。与秦平。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不过关于杞国迁徙的问题,十分复杂。近年学者多倾向于最后一次迁徙地应在今山东新泰。【8】传统观点认为楚国的势力范围东北方不会越过齐长城,而新蔡竹简“王徙于鄩郢”之“鄩”不大可能远在潍坊地区。因此,第三说也可以暂置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