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文化价值述论(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从形制、文字、内容三个方面论述了简帛的文化价值,试图较为全面地建立简帛学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简帛 文化价值 形制 文字 文献
方孝坤 南京大学博士生 阜阳师范学院讲师
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批准号:2000jqw25)
简帛出土已经一个世纪了,自简帛出土之日起,简帛研究也就开始了。许多学者在相关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或补充史料,或辑佚文献,或订正讹误,在史学、考古学、文字学及文书档案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往者研究较多集中在文字考释、史料利用及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综合研究简帛的文化价值的文章很少,随着简帛学的成熟,从事简帛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综合研究、开发利用简帛的价值已成为必然。本文拟从完善简帛的研究对象出发,对简帛的文化价值,从形制、文字、内容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 形制论
简帛究竟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由文献我们可以推测,至迟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以简帛为载体的书本了。从以出土的战国至魏晋的数十万枚简牍中,我们发现,简牍的形制已超越其原始的契刻或书写载体的雏形,直启中国书籍的滥觞。
简牍所用的材料,大体上分为竹木两类。《说文》曰:“简、从竹,间声”简是削竹成片的狭长条。牍从片,片是剖开的木片,篆文木字的一半即为片。《说文》曰“判木为片”,可知牍是狭木条。约在秦以前,简和牍有相对严格的界定,《论衡·量知篇》云:“截竹为简,破以为牍,加笔墨之迹成,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到了秦汉以后,竹木均可称简。《急就篇》师古注:“牍,木简也。”出土的简牍也证明了这一点。
竹质的简牍多为毛竹、慈竹,少量用短穗竹与苦竹,多用于南方。木质简牍多用松木,有青扦、毛白杨、水柳、怪柳等品种。不管竹质还是木质,据出土物看,都是当地易取之物。
除竹木之外,还有玉简、石简、帛书等。玉、石质的原料制成简形,书之以文,也可曰简。《旧唐书·礼仪志》云:“造玉册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每简长一尺二寸,广寸二分,厚三分。”此虽为唐制,亦为汉沿袭而下。《续汉书·祭祀志》云:“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说文》曰:“简,牒也。”可知牒简实同。出土实物有“行气玉铭”、侯马盟书等,形状稍有差异。帛书虽少,也有出土,理所当然应该是 简帛学的研究对象。
文字以何为载体,在纸没有出现以前,经历了一个慢长而复杂的过程。从龟兽甲骨到钟鼎彝器,到玉片、石片,再到竹木简牍,载体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而文化的传播和记录也由狭窄的专门用途而到宽泛的大众化,从甲
骨卜辞的神秘气氛到竹木书信的随意潇洒,汉文化的传播和记录经历了由封闭而开放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文化的自然精进,也是社会进步的政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简牍的容易获得,使得文字资料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地便利阅读,为后世纸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前提。
简牍的形状、编连,给予了简牍以丰富的使用途径和众多的称呼。下边我们简牍的名称及其类属。
1, 据其形制分类
尺牍 秦汉简牍一般长23厘米、宽1厘米、厚0.2—0.3厘米,秦汉制,一尺约相当于23厘米,因此,称之为“尺牍”,这是最为常见的形制,每简约写30—50个字,现在人们称书信为“尺牍”即由此而来。
两行 《居延汉简》有:“去上谴卒来,取两行,来毋留。”
<>(74·E·P·T51·337)
然此名,文献极少记载。其长度在22.2—23.2厘米之间,宽度为2.5厘米左右,也有个别较长或较宽者。显然,两行是指容字较多的宽简。
方 遇字数较多,只好加宽简牍,这种简牍叫方。《仪礼·聘礼》记:“百名以上者书于策,百名以下者书于方”。贾公彦疏云:“方若今之祝板,不假编连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方的容字较两行多根据内容、文字大小、书写习惯,可以写成五行、七行、九行不等。也有称一尺见方的板叫方。
尺一 即长度是一尺一的简牍。《后汉书·李云传》载:“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李贤注:“尺一之板,谓诏策也,见《汉官仪》。”可见,简牍的长度是很严格的,是讲究等级的,皇帝以“尺一”写诏书,一般老百姓则不能用之。《汉书·匈奴传》记载,一投降匈奴的汉人让单于以一尺二寸之牍给汉文帝写信,以示倨傲。
除了以上形制,还有二尺四寸的简专记古代经典著作,三尺简牍专记法律。《汉书·朱博传》载:“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汉书·杜周传》载:“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1975年出土了有关秦法的云梦秦简,但不是三尺,三尺法律可能始于汉代。
觚 一种多面体的简牍,以小树棍为之,削而为三面、四面、五面或者更多,以增加容字。也称为“苫、 、 ”,多为木质,一般用于不太重要的习字书。颜师古注《急就篇》曰:“觚,其形式六面、或八面,皆可书。”《汉书·律历志》注引苏林曰:“六觚,六角也。”1977年在甘肃酒泉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一枚七面棱形觚,觚断面几呈圆形,长37厘米,文字分两部分,接连抄录共212个字,前半部分为笔录某诏书的一部分,计133字,后半部分为书信,79字,内容与诏书无关。
册 即编连之简,书之雏形也。居延出土简册,完整而保持原貌者首推《劳边使者过境中费》册,该册出土于金关遗址第二十一探方内,全册计简九枚,保留有原册编绳二道,简长22.9厘米,宽10.9厘米。从出土实物看,简册是先编后写。我国古代编册起源很早,对我国竖排本图书的形成影响很大。
2, 依其用途分类
薛英群先生根据居延汉简上的名称,将简分为15类。郑有国先生将其分为8类,综合比较,去起重复,我们分出以下类别。
牒 《论衡·量知篇》曰:“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成,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说文》曰:“牒,札也。”段玉裁注:“厚者为牍,薄者为牒。”《广韵·帖韵》:“牒,书版曰牒。”由上知牒就是简,然而,居延汉简所见之牒,似有所别,实是一种文书。如:
<>六人衣物、别名,牒书一编敢言之。 (74 EPT51114)
《增修礼部韵略帖韵》:“牒,官俯移文谓之牒。”
检 文书信件表面的简牍。《说文》:“检,书署也。”徐铉注:“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检是夹在文书外面的两块简牍,类似今日的信封,简上写有寄往何处,文书种类,传递单位,发出时间,收到日期等。
从居延汉简中发现,检有两种,一种为封书信之检,带封泥印钤;一种不加封泥,为一般标签。
沿这两条线发展到今天,封泥之印变为铅封,封检变为信封,作为标签,随着社会进步和商业的发展,其用途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名片,可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标签。
板 《广韵》:“版同板”,即木之析为片者。此意接近前边的方。板是一种如简札的书写用品,居延出土之板多为板檄,或称合板檄,属于重要的紧急文书。
檄 《说文》曰:“二尺书,从木、檄声。”《释名》曰:“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也。”段玉裁认为“二尺书”应为“尺二”。法国学者沙畹同意这一看法。王国维认为仍以“二尺”为要。出土之檄,长短不一,内容为传达军情的急件。檄有“板檄”、“合檄”,“合檄”即秘密文书,用两板相合,缠上绳子,压上封泥,防止邮递过程中被拆阅。
札 同 。《说文》曰:“札,牒也”。段玉裁注片部曰:“牒,札也,二字互训。长大者曰椠,薄小者曰牒。”《释名》曰:“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曰:“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上令尚书给笔札。”师古注曰:“札,木简之薄小者也。时未多用纸,故给札以书。”札是未经书写的素简或素册。因此札与牒小有区别。至于后世之书札如《文选·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笔札。”与牒已相去甚远,也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札。
揭 是作为标识的简牍。《周礼·秋官职·金》曰:“辨起物之微恶与数量揭而玺之。”郑玄注:“既揭书笺其数量,又以印封之,……有所标识谓之揭橥。”揭用来书写某种物品的数量、名称,系于该物品之上。大部分揭用于随葬品上,将揭标在随葬物上,以示其物。居延出土的揭是专门记载管理卒病及视事之文书标签。出土的揭形状不一,夏鼐先生认为,揭有两类,一类插于物品,一类系于文书之上。
笺 又通 、 。《说文》训为“标识也”。笺实际上是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系在相应的简上的备参考用的。程大昌《演繁露》卷五四:“古无纸,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之,牍则以木为之。康成每条出己说,别以片竹书之而列毛传之旁,故特名郑氏笺者,明此笺之语,已实言之也。”现在的笺注即起源于此。
符 《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汉代的木制符可能是周代牙璋的发展。六寸之制与居延汉简所载“金关为出入六寸符”相吻合。据薛英群先生研究,居延汉简中有日迹符、直符、府符、行警符、闭门出入符等,都是证明持符人身份、事由的通行证。
传 《说文》:“递也”。“传递者”,乘传奔走之信使也。《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初,传递乘传以为信使,传有传舍,或称传驿、驿舍,传就成了信使的通行证。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对传的形制作了具体描述:“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新于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这应是官传的标准形制。庶民如需出行,一般先申请于乡啬夫,然后再上报县令(长),待批准后,由掾、令史具传交申请人,各关津验传放行。后来的过所用途同传。
简牍是除纸以外逾时最长的文字载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自己的使用制度。从这一点看,其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形制单一的甲骨和青铜。简牍的长和宽铭刻着文化和政权的痕迹。远古的文化应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至秦汉之际,在简牍的形制上也有所体现,一般的书信、文书只能用“尺牍”,而皇天诰命则要神圣不同于常俗,所以他们以“尺二”来显示其凌驾于平民之上的自尊与荣耀;法律则要以“三尺”尊之,故谓之“三尺律令”;而作为统治者所利用、尊奉的经典则更以长简书之。在统治者心目中,经典文化是其治理国家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奉为圭臬。
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使用文字突破时空的限制,而五彩斑斓的生活形式都要以文字来记录,于是单一的形制载体必然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于是检、揭、檄、符、传等专门用途的简牍出现了。这些形制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简牍的家族成员,也大大拓展了简牍这种载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而且对后世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邮政通信使用的铅封就是封泥的演绎,招牌等也正是方、板牍等形制的发展和延伸。最有影响的当然还是书籍的书写顺序和装订格式,没有简牍,恐怕不可能有后来的术竖式书写,简牍的使用可能比甲骨还要早。编绳的连接作用,直接启发了后来的线装书。天地头的留空、页数字数的标明,标题、署名都为后来的板式提供了源头。由此观之,简牍的形制对后世图书出版业的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