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从唐圭璋先生的两封信看《全宋词》的编纂过程(一)

从唐圭璋先生的两封信看《全宋词》的编纂过程(一)

详细内容

唐圭璋先生(1901-1990)编著的《全宋词》,集晚清以来词学校勘成果之大成,被誉为宋词研究之不朽巨著。其后孔凡礼先生虽在《全宋词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中补辑了一些遗漏,但《全宋词》的学术价值仍不可磨灭。
  此书最先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由国立编译馆(长沙,商务印书馆)刊行,线装本,凡二○册,三○○卷、附录二卷、索引一卷。尔后,唐先生继续增补修订,1965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修订版,又于1979年重印并加附了《订补续记》(为方便起见,以下所引《全宋词》,据1986年第三次印本。)
  旧版的编纂起始于1931年,至1937年初稿完成(据《全宋词.编订说明》)。仅一人之手完成如此巨著,定需极大的劳力,想来合作者提供的协助也定然不少。实际上,唐圭璋先生编纂旧版《全宋词》时,确曾在国外力寻合作者,广查文献。我们通过下面资料的介绍,可以了解唐先生这番努力的足迹。该资料便是唐圭璋先生1935年写给先师中田勇次郎先生(1905-1998)的两封信,现在连同中田先生生前的心爱藏书一并珍藏于日本立命馆大学词学文库。
  第一封信是墨格稿纸一张,盖有“上海/(民国)廿四年(昭和十年,1935)七月二十一”的邮戳,收件人姓名是“中田勇次郎先生台收”。第二封信是红格八行信笺四张,上有“南京/廿四年八月廿二.廿一”的邮戳,信封上写着“八月廿二日”,收件人姓名附有日本式样,是“中田勇次郎样大启”。当时中田先生三十岁,同年三月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并留在文学部做副手,同时在编于研究生院。唐圭璋先生为三十四岁。
  这两封信,不仅告诉我们《全宋词》编纂过程的一个侧面,而且是记载着近代日中学术交流的珍贵资料。下面我们揭示出全文图版和原文校点,并加注释供各位学者参考。
  附图
    唐圭璋氏〔全宋词〕编纂の一过程
  中田勇次郎先生大鉴:
  拜读大示,欣慰之至。所指陆敦信、莫少虚、陆永仲、李长庚四则,尤感高谊。陆敦信见《花庵词选》,莫少虚见《梅苑》,向皆不知其名(注:陆敦信词收录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八,莫少虚词收录于《梅苑》卷七及卷八。唐先生当然早已熟读了两书,当时似乎还不清楚陆敦信、莫少虚两人的原名。唐先生1943年发表的《两宋词人占籍考》初稿(原载《中国文学》第二期)里称陆蕴为“福建省侯官人”,而在唐先生《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中,有“莫将字少虚,宋宁州人”的记述,但是《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1935年1月刊)所收初稿中没有莫将的名字。)。今得先生发明,(注:现存中田先生的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1935),里面有“陆敦信《宋史》本传三五四曰:陆蕴,字敦信,福州侯官人”,“莫少虚《江西通志》〔卷〕六十七3〔叶〕/人物曰:莫将,字少虚,分宁人(标点及括号内之文字为笔者所补。下同)”的记载。这篇论文从中文改为日文,登载在昭和十一年(1936)四月《支那学》第八卷第二号上(其后收入1998年创文社《读词丛考》第118页。))亦大快事也。惟据《洞霄图志》云:“陆凝之,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注:知不足斋丛书本《洞霄图志》卷一《陆石室先生》云:“陆维之,字永仲,一名凝,字子才,馀杭人”。)似可与《咸淳临安志》互订也。(注:《咸淳临安志》卷二四《山川三.馀杭县.石室洞》云:“隐士陆凝之,永仲,尝筑室于是,号石室先生云”,还有同书卷六九《人物十.方外方士.陆维之》条云:“字永仲,一名凝之,字子才,号石室,馀杭人”。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初稿只写“陆凝之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高宗朝,以布衣召见,辞不赴。有词见《洞霄图志》”而已,当时唐先生似乎失检《咸淳临安志》之记事。另外中田先生的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中有“陆永仲,字维之,一名凝之,字子才,浙江馀杭人,隐大涤洞天之石室,以石室称之,见《咸淳临安志》〔卷〕六十九8〔叶〕,号石室”的记述,所以唐先生说“互订也”。)又李长庚,字子西。但据陶梁《词综补遗》云:“李子酉,号冰壶。”(注:陶粱《词综补遗》卷一五云:“李子酉,号冰壶”。中田先生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云:“李长庚,字子西,宁远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号冰壶,见《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十四”。)尚不知孰误。弟辑《全宋词草目》(注:这是唐圭璋先生为准备编纂《全宋词》而按词人编的目录。该书预告见《词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1935年7月16日刊)《词坛消息》栏。著录于《词学文库分类目录》七三页。图版3是中田先生批点本。),罅漏颇多。尚望先生不吝赐教。兹有询者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