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一)
详细内容
战国时齐、鲁一带的儒生和方士认为,天下最重要的大山有五座,称为五岳,其中又以泰山为最高,居五岳之首。泰山最高,自然离天最近,所以帝王应该登泰山之颠,筑坛祭天,称为“封”;在山南的梁父山辟场地祭地,称为“禅”;合称“封禅”。为了给自己的主张制造历史根据,他们编造了一套上古三王五帝、尧舜禹都曾封禅的传说,据说孔子也承认“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但他认为从西周以后却还没有一位君主有这样的资格。
封禅既然是如此盛事,君主岂有不想一试的?齐国近水楼台,齐桓公被诸侯尊为霸主后,就准备封禅。相国管仲说古来封禅的帝王都是在完成“受命”之后,踌躇满志的桓公却反问道:“我的功绩比起古代‘受命’的君主来又有什么不如?” 管仲见说服不了他,就出了一道难题:“封禅要用【高阝】上的黍,北里的禾,江淮间的三脊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还必须出面凤凰、麒麟、嘉谷等各种祥瑞,现在有吗?”大概桓公只顾武功,没有得力的宣传部长和通讯社,一时造不出这么多祥瑞,封禅只得告吹。鲁国的季氏执掌大权后,不知天高地厚,也到泰山去祭天,着实被孔子讥笑了一番。
灭六国后的第三年,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商议封禅典礼。当时天下一统,儒生们自然不敢拿“受命”来压秦始皇了。一些儒生则把这看成显示学问的好机会,于是旁征博引,各不相让,展开了激烈辩论。秦始皇见这批书呆子争个不休,提不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干脆不再理会,仿照秦国在雍(今陕西凤翔)祭上帝的方式完成了封禅。儒生们空忙了一场,作用一点没有发挥,好不恼怒。正好秦始皇上泰山途中遇到暴风雨,自然成为儒生们讥讽的内容。十二年后秦朝覆灭,更证明了儒生们的先见之明,秦始皇成了“无德而用事”的典型,封禅也更加显得崇高而伟大了。
帝王们自不必说,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也都盼着有机会分享这份荣光,记录下这千载难逢的盛况。公元前一一○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主管天文观测、国家历史和档案的太史令司马谈却未能随行,气愤之下,一病不起。临终时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着留下遗嘱:“皇上续断绝了千年的传统,到泰山封禅我作为太史不能随行,是命也夫!命也夫!我死后,你一定能继任太史,千万不要忘了我想完成什么著作。”司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父亲的遗命。要没有这次封禅,或许就不会有司马迁发愤着成的《史记》了。
汉武帝以后能到泰山封禅的皇帝也是屈指可数。分裂割据的君主固然不敢举行封禅,就是统一王朝的皇帝也未必能去得成。因为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中央要管的事越来越多,皇帝和主要的大臣要离开首都一段时间并非易事。如此大规模的巡游和封禅大典的开支也不是小数,要不是国库充盈就难以负担。耽于安乐的皇帝受不了旅途劳顿,轻易不愿离开宫殿。开国皇帝往往来不及完成这样的盛事,守成的皇帝要没有什么明显的文治武功,大多也不敢做出超越乃父乃祖的事来。何况封禅过的皇帝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未必完满,这也使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们望而却步了。
在进行过封禅的皇帝中,宋真宗大概是最谈不上有什么功业的,但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天书封禅”运动却轰轰烈烈地搞了十四年,史书也有详细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封禅真相的机会。
北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一○○八年二月十二日),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亲自宣布了一个特大喜讯:
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朕正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大放光彩,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对我说:“下个月应该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竹录】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详符》三篇。”朕肃然起敬,想起身回答,神人已不见踪影。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朕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到今天,正好皇城司来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派太监去观察,帛长约二丈,像封著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
首相王旦立即率群臣称贺。随后真宗步行到承天门,瞻仰天书,下拜致敬,派二名太监爬上屋顶取下。王旦跪进天书,真宗下拜接受,亲自放在轿子中,引导到道场,授予陈尧叟启封。只见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跪受后,又命陈尧叟宣读,三幅黄字所写内容类似《尚书·洪范》和《道德经》,赞扬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宋朝的国运必能昌盛绵长。皇帝又跪奉天书,用帛裹住后放入金匮。群臣在崇政致贺,皇帝赐宴款待。又派专使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又赏赐群臣,并特许京城百姓大喝五天。
这真是旷古未有的大吉大喜,陈尧叟、陈彭年、丁谓、杜镐等马上引经据典,阐述天书的伟大深远意义。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各种祥符纷纷上报。为了表达全国臣民的迫切心情,宰相王旦等率领文武百官、军队将士、地方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尚道士、社会名流和各地长老二万四千三百多人,五次上书,请求举行封禅大典。皇帝顾及国家利益,惟恐国库不足,但主管部门研究制定详细的仪式。丁谓为让皇帝了解财政方面的大好形势,特意将历年收支数据编成《景德会计录》,与封禅大典的经费预算一起上报,获得皇帝嘉奖。
对天书降临作过特殊贡献的王钦若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担任大典的常务总指挥。六月初六,王钦若从干封县(今山东泰安)报告:泰山涌出醴泉,苍龙降临锡山。不久,木工董祚在醴泉亭以北的树上又见到挂着一块黄帛,上面有字,但不认识。皇城使王居正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见帛上写着真宗的名字,赶紧报告王钦若。王钦若躬奉帛书,让太监飞马捧往首都。真宗立即在崇政殿召集群臣,又亲自宣布了第二个特大喜讯:
五月十七日子夜,朕又梦见上次见到的神人对我说:“下月中旬,将在泰山赐给你天书。”朕马上密令王钦若等人,一旦发现祥异就立即上报,如今果然与所梦符合。上天如此关怀保佑,朕真怕担当不起呀!
王旦率众臣拜贺,将天书奉迎至含芳园正殿,又由真宗隆重奉接。这次的天书写得更明白:
你对我如此孝顺崇敬,养育百姓使他们幸福。物赐以嘉瑞,要让百姓们都知道。对我告诉你的话要保密,对我的意思要好好理解。国运一定能永远昌盛,你也可以健康长寿。
群臣当然理解上天的意旨,立即给真宗上了尊号,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不久,各种祥瑞在全国遍地开花,王钦若献上芝草八千株,赵安仁献上五色金玉丹、紫芝八千七百余株,各地贡献的芝草、嘉禾、瑞木、三脊茅草多得无法统计。
为了永久供奉天书,真宗决定修建玉清昭应宫。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估计需要十五年时间,总指挥(修宫使)丁谓下令打破常规,日夜施工。对这项政治任务当然要坚持高标准,并且不能算经济账,监工太监刘承【王圭】严格照图纸验收,有丝毫不合格就全部拆毁重建。结果,这座有二千六百十间的宏伟建筑在七年内建成。
九月二十八日,真宗亲自在崇德殿演习封禅仪式。十月初四,在载着天书的豪华玉车引导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离开开封,十七天后到达泰山。王钦若等献的芝草已多达三万八千多株,在短短的三个月中竟又翻了两番,不知是解决了人工培植的难题,还是发现了新的产地。不过,比起以后亳州献的九万五千株来,胆子还是不够大的。经过三天斋戒,真宗登泰山项完成了祭天仪式,第二天又在社首山举行了祭地典礼。于是真宗登寿昌殿接受群臣朝贺,宣布大赦天下,特许全国百姓大喝三天。接着在穆清殿举行盛大宴会,还在殿门外为当地父老开宴。十一月二十日,真宗回到开封,群臣的歌功颂德又掀起新的高潮。十二月初五,真宗在朝元殿接受尊号,封禅大典圆满结束了。
但各地官民的积极性却越来越高。汀州人王捷报告:“我在南康遇见一位赵姓道士,传授给我炼丹术和一把小环神剑,他就是圣祖(赵氏的始祖)、司命真君。”王捷被赐名中正,封为左武卫将军,倍受宠幸。
大中祥符三年六月,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西南)进士薛南及当地父老、和尚道士一千二百人请求皇帝到汾阴祭祀后土。原来汾阴也是有来历的地方,公元前一一六年当地一位巫师在土堆中发现了一只特大的鼎。汉武帝核对无误,派人迎至甘泉宫,又运回长安,途中居然出现黄云盖在鼎上,同时有一头鹿经过,被武帝亲自射杀,用以祭鼎。经有关方面召集专家论证,这是一只宝鼎,与泰皇、黄帝、禹所铸的鼎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为此武帝改年号为元鼎,三年后又在汾阴建后土祠,亲自致祭。现在皇帝既然已经封禅,祭祀后土是顺理成章、必不可少之事。真宗俯顺民情,宣布明年进行。十二月,陕州(今河南陕县)报告境内黄河变清。这分明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晏殊立即献上一篇《河清颂》。四年正月二十八日,真宗一行又以天书为前导由开封出发, 出潼关、 渡渭河,在二月十三日到达汾阴(已改名宝鼎县),四天后进行了祭祀后土地祗的典礼。
大概是为了使这场运动长盛不衰,到五年十月二十四日,真宗又对群臣宣布了一件奇迹:
朕梦见神人传达玉皇的命令:“上次曾令你的祖先赵玄朗授你天书,现在令他再来见你。”第二天,又梦见神人传达圣祖的话:“我的座位要朝西,再斜放六个座位等着。”当天就在延恩殿设道场,五更刚过,就闻到异香。不一会儿,黄光满殿,圣祖降临,朕在殿下拜见。接着又来了六个人,向圣祖作揖后一起就座。圣祖命朕上前,说:“我是九位人皇之一,是赵氏始祖。第二次降生就是轩辕皇帝,后唐时又降生,传下赵氏已有百年。皇帝你要好好抚育苍生,保持以前那样的志向,不要懈怠。”说完离座驾云而去。
王旦少不了又率群臣拜贺一番。 赵元朗既是赵氏始祖, 又是轩辕黄帝之祖, “玄朗”二字当然不许再用,于是诏令天下,以元代替玄,以明代替朗,已有书籍中出现元、朗二字时必须缺笔。但玄字与元字声音相近,又下令改用真字代替元、玄二字。又给赵元朗上了一个尊号“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水涨船高,群臣也给真宗上了新的尊号“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不仅增加二字,而且用词的规格大为提高。经过三次谦让,皇上不得不接受。
六年元旦,国家天文台(司天监)报告出现了“五星同色”这一罕见的天象。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同时出现称谓“五星连珠”,已是少有的祥瑞,只有在周武王伐纣、汉高祖入关这样的时候才会出现,“五星同色”的意义不言而喻。六月,由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地方官、父老三千三百人组成的代表团到达开封,在宫门外请愿,要求皇上到亳州太清宫祭祀老子。八月初一,皇帝答应明年春天亲自去太清宫,十天后就给老子上了尊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七年正月,以真宗为首的祭祀大队又在天书的引导下开往亳州,历时二十天。现场指挥丁谓献的芝草创造了空前记录,多达九万五千株。太史报告,天上出现了含誉星,这是大喜事的象征。亳州被升格了集庆军,当地百姓的赋税被减免三成。当年十一月,玉清昭应宫建成,次年又有一系列的供奉活动。
天禧二年(一○一八年)夏,皇城司报告:保圣营的士兵在营西南角发现了乌龟和蛇,就在那里建了真武祠,现在祠旁涌出一股泉水,不少病人喝了后就痊愈了。真宗下诏就地建祥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