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按摩的临床探讨(一)
详细内容
作者:陆玉全,罗月亮,黄碧珠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自然分娩的健康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每天一次产后康复按摩,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产后第3天和第5天对比两组产妇的康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子宫收缩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产后乳汁淤积、乳房硬结、宫缩乏力、腰酸背痛、会阴坠胀、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产后康复按摩可预防和治疗产后缺乳、乳胀、腹胀、便秘、腰背痛、产后出血等,是促进产后各系统、组织、器官恢复的一种无放射、无创伤、无副作用的康复治疗手段。
【关键词】 产妇;产后康复;按摩
按摩是通过手法激发经络系统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从而使机体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既可祛病又可防病。产后康复按摩是将祖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生物信息论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融为一体,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按摩手法,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使局部组织变形,组织内液变位,从而促进新陈代谢〔1〕和产后各系统、器官的恢复,达到治疗的目的。我院自2008年6月开展产后康复按摩技术,深受产妇欢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顺产的健康产妇200例,年龄20~38岁。所有产妇均无脊柱脊髓损伤或椎体滑脱、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不适合按摩的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按摩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产后康复按摩。科室设按摩室一间,按摩室温度保持22~26℃左右,室内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环境温馨、舒适。产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于按摩床上,冬天未按摩的部位注意保暖,在按摩的部位应先涂上相应的按摩精油。对于行动不方便的产妇由按摩师直接到病房进行按摩。
。
对产妇乳房及腹部进行按摩,胸部取穴膻中、中府、乳根、天池穴位,用晨笼解罩手法按摩双乳房;腹部穴取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天枢、大横穴位,并按摩子宫。观察组产妇于产后12 h开始实施,每次治疗20~30 min,每日1~2次,在住院期间连续进行3~5 d。
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①观察产妇产后第3天的子宫收缩情况。子宫收缩良好:子宫底于脐下3横指,子宫似拳头大,较硬,恶露量少,色淡红;子宫收缩一般:子宫底于脐下1横指,子宫呈球形,较硬,恶露色暗红,量中;子宫收缩差:子宫底平脐,子宫呈球形,较软,恶露色鲜红量多〔2〕。②观察产后第3天乳汁分泌量。乳汁分泌量多:产妇自觉双侧乳房饱满,24 h哺乳8次以上,能满足新生儿的需求,新生儿情绪平稳,睡眠佳;乳汁分泌量中:产妇自觉双侧乳房尚饱满,只能满足新生儿的部分需求,新生儿需添加配方奶,情绪尚平稳,睡眠一般;乳汁分泌量少:产妇自觉双侧乳房松弛,用手挤奶可见少许乳汁,不能满足新生儿需求,新生儿主要靠添加配方奶喂养,新生儿时有哭闹,睡眠尚可。③产后第5天对产妇乳汁淤积、乳房硬结、宫缩乏力、腰酸背痛、会阴坠胀、产后出血等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宫缩情况
观察组宫缩良好的94例,一般的5例,较差1例,总有效率为99.0%;对照组宫缩良好78例,一般14例,宫缩差的8例,总有效率为92.0%;两组宫缩良好、一般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观察组宫缩较对照组好。见表1。表1 两组产妇宫缩情况比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