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经济学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注探讨
详细内容
1.纵贯政治经济学研究主流的强调人的工具性的物本主义思想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经济活动。人们最根本的经济活动就是生产和消费。但是,纵观经济学研究历史,从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的不成体系的经济思想,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 即财富是什么,财富的来源是什么,财富怎样才能迅速积累这些基本的经济问题。西方主流政治经济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至今,其理论前提是经济人,是以物为中心的经济人。这个人或许是理性的经济人,或者是不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但总之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工具或者手段。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① 不难看出,由于亚当·斯密将经济发展理解为一个通过自由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来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过程,将财富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因此其后针对经济增长的探讨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核心论题。二战以后,由于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以财富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理论和模型不断发展。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哈罗德(R.F.Harrod)、多马(E.Dorma)的经济增长模型,以索洛(R.M.Solow)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库兹涅茨(S.Kuzs)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体系,包括针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以刘易斯(W.A.Lewis)、舒尔茨(T.W.Schulz)等为代表的早期发展经济学,他们的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无法逾越的鸿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过程,经济发展的度量可以用经济增长的指标 GDP、GNP 等直接加以测量。客观而言,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强调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仅仅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人的本质,忽略了人类生存发展及其基本需求,也忽略了自然环境,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步伐,一方面,以物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将财富的增长技术和手段运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使人越来越异化为生产的物质要素——机器的单纯附属物。如果说 19 世纪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从体制外对资本主义以物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一声呐喊,那么 20 世纪的《增长的极限》等对经济增长的反思是从体制内发出的一声叹息。
2.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主义精神:人类发展与自由的第一次经济学意义的思考作为马克思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的关注和关怀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马克思始终把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手段。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核心,高度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自身的劳动,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同时,社会发展又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自身发展为目的,而人之外的其他一切物都是客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② 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他深刻地揭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③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这样的事实:“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由://shlunwen.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