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之我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师 大学生 准幼儿教师 人文素质 教育 培养
论文摘要: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提高“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的意义,并就加强“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途径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工队伍建设、凸显校园环境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思想品味、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幼儿教师是公民人文教育的启蒙教师,所以,提升“准幼儿教师”的人文素质不仅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公民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
1.加强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的意义
1.1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人文素质应该体现综合性、示范性、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当前,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上。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部分“准幼儿教师”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在能力层面上,部分“准幼儿教师”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准幼儿教师”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要和要求,职业技能综合性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准幼儿教师”人文素质与幼儿联系不紧等等。
1.2加强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的意义
1.2.1有利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改需要的新型幼儿教师。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培养高师“准幼儿教师”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2有利于“准幼儿教师”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尤其是促进“准幼儿教师”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包括多方面,主要技能表现在“说、写、画、弹、唱、跳、做”等,其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灵的塑造者,幼儿教师的素质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其技能和素质直接影响幼儿心智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准幼儿教师”的人文教育。
1.2.3有利于“准幼儿教师”的和谐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公民的素质和谐发展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知识、能力和修养都要和谐发展,即公民的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修养都必须和谐发展。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大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这些都离不开“准幼儿教师”人文素质的和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