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一)
详细内容
(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对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对世纪,人类在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的同时,会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对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着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同时,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为了从容面对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大家的共识是: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才有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在新世纪之初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召集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号角。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2.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要求不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径渭分明;(4)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5)课程实施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集中,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说明了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都把课程改革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上。如,日本每10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要有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付未来的挑战,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颁布新的九年一贯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并提出十大能力目标,其中有三项是围绕“创新”提出来的,分别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个国家、地区课程改革的趋势可以概括为: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上是我国进行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二、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此次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遵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力图构建一个崭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改革。核心是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目标,而课程改革目标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的。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最终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是新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
在领会培养目标和课改目标时,要十分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应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大多数国家认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涵(或者说基本素质构成)是:有健全的价值观,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善于探究与发现;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有生态、伦理意识,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些概括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并将这“四个学会”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二是改革现行课程过分注重智育和知识传承的倾向,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关注点。即使是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知识传承的很多亚洲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都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现出来。新加坡、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都先后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板块。如,香港在2000年9月颁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将“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记住更多、更深的知识。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办法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具有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一个是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功能要由传授知识,转变到学会学习、促进发展上来。这是我们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此次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的核心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