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

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提出,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等。历史研究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古已有之,但将之用于历史教学尚不多见。历史教学中社会调查的王要内容有家庭史、社区史、学校史,访问亲历者或知情人以及历史考察等。中学生搞历史调查,主要是了解历史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体会史学家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调查,中学历史教学,新成果。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历史课程改革也要求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其中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等体验性学习活动,颇为引人注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进而认为,“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那么,什么是社会调查?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主要有哪些内容?历史教学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策略有哪些?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

所谓社会凋查,就是人们有目的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分析和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活动。历史研究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古已有之。汉代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之前,曾四处访问,请年长者述其见闻,其社会历史凋查的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他还对古代遗址、遗迹和实物进行实地考察,将调查搜集的资料与文字史料相映证,纠错补漏,使《史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后,通过访谈、口述搜集资料的,代不乏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搜集了大量有关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的口碑资料。台湾地区史学界亦十分注意访谈工作,迄今为止,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已访谈七百多人,成稿一千多万字,出版了七十余种专书。而且,访谈对象已不再局限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出现“由下而上”的趋势,耆宿、望族、妇女、原住民、民俗节庆、社会习惯等均已进入采访的视野。在国外,运用社会调查、访谈来研究历史的,要数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纳德・格里(Ronald J.Grele)认为:“它是一种不可估量和令人注目的历史研究的方法。”〔1〕

开展社会历史调查,不仅是搜集史料、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新的历史教育手段。

近些年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海外也不乏类似情形。例如,2000年一项中国香港地区中学学科凋查的结果指出:历史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2〕。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份报告称,日本青少年学生对各学科的喜恶状况中,历史课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3〕。在西方国家,历史系学生注册人数减少。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历史教学如何增强吸引力,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美国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许多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其中就有让学生采访社区中的老人,了解社区历史(如平民和军队、大萧条、二战等课题)的要求。美国莱辛・加普──纳科契农业学校的教师埃利奥特・威金顿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派学生们到周围的村庄,向老前辈采访过去的历史,最后还编成一本书。有的美国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件,至少采访两个经历过那场事件的人。学生们大多会采访父母、亲戚或家里的朋友。例如,一个学生采访了他家人的一位朋友,请他谈谈在大萧条时期的经历。访谈主要集中在得到食物和起码的身体保健方面。因为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将大萧条时期的生活个性化,更有助于将日常事件与宏大的历史主题结合起来。这位在当时还是儿童的被采访者满怀辛酸地回忆起,每次装冰淇淋的车经过他家门口时,他都会因没有钱买一个蛋筒而哭泣,与此同时,他也自豪地说他的父母拒绝接受“新政”的任何“施舍”。这种情感的交织,体现了美国中产阶级对新政的一种共同反应──他们要求联邦政府进行经济救济,但又害怕失去其独立与自助的理念。这一质朴的童年回忆,向学生显示了大萧条时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4〕。

英国学者巴格(Bage)在经历了两年研究后认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细节比事件的全貌更感兴趣。以口述访问来搜集历史资料,学生觉得十分有意义,可能是因为这种直接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远比间接,也是最普遍用来吸收历史知识的方法更能带来满足感。香港新界某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个案研究,或许也能给以印证。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汲取感同身受的经验,该校历史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开放题”,如:“问问你的父母或祖父母,有关日治时期的生活情况,并把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记下来。”学生表示喜欢这类访问亲人的题目,“因为可以听父亲讲一讲他的过去……以前无这个机会”。在社会历史调查过程中,学生还增强了对历史的认知水平。例如,在一片声讨日军暴行的呐喊声中,有的学生打破历史典型化的局限:“我的祖母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给她东西吃,还非常友善地请她到日本人的地方住,使她又有恨又有爱的感觉。”〔2〕可见,学生就算不能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仍可开拓思考空间,充分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调查表明,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指数明显提高,八成学生表示“我喜欢上这科”。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受到欢迎和重视,显而易见,它为历史教学带来许多好处。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它改变了以往的静态历史教学的面貌,使其成为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第二,它增强了历史的个性化色彩,使历史显得更真实,而且还能展示过去常常被忽略的一种深层和复杂的情感,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事件联结在一起;第三,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糅合起来,而且活动本身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伙伴。

回眸我国大陆近现代历史教育史,远的不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就有一些涉及社会历史调查方面的内容。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提出,学生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革命前辈,调查村史、厂史等)”〔5〕(p.330)。其后在198O年、1986年、199O年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大体都有类似的规定。尽管90年代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受当时的条件影响,突出政治,要求学生做的调查偏重厂史、村史,忽略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内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是需要肯定的。所以,近年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对此有所规定。而且,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人们已经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例如,2001年成都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一次生动的“我的家庭历史”调查活动。各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近千份,有的还制作了多媒体软盘。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家谱;有的写了“我的爷爷”小传;有的采用家庭照片写历史〔6〕。从一篇篇家史凋查报告来看,各类家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每个家庭的历史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学生通过与长辈对话,经历了一次家庭历史的回眸与心灵体验,深切体会到长辈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从有关期刊介绍的情况看,活动是比较成功的。

问题是,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大多数人对社会历史调查意义的认识尚不充分,也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因此真正能组织学生搞历史调查活动的甚少,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且从少数地方和学校的实践情况分析,这类活动大多囿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对培养学生搜集史料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对史料(包括口碑史料)科学性、真实性的甄别等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尚存在不足,这些都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对中学生来说,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大致有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家庭史已经成为史学研究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史学家们通过仔细而详尽地分析一定地区的个人、家庭的经历,来探索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揭示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前几年,上海史学界在进行“上海移民史”访谈时,便以普通民众为访谈对象,接触了四千多户人家。访谈的内容有:迁移上海的时间、路线、原因,交通工具,来沪以后的住处及其变化,住处的环境,寻找工作的途径,工资收入和经济来源,家庭人口变动情况,与同乡组织的联系,与其他籍贯移民的关系,风俗习惯的变化,闲暇生活,喜欢去的饭店、戏院,所看过印象最深的戏剧、电影的名称等。访谈记录大大地丰富了上海移民历史的内涵,深化了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理解〔7〕。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小的寻根访谈调查,透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学习家庭史。比如,可以让他们回家搜集全家人的照片,并分别向祖父母与父母询问家庭的过去,包括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变迁、各时期的生活情形以及他们的童年时光,像什么时候搬的家,为什么要搬家,学校上课的情形如何,小时候玩哪些游戏,流行什么歌曲,看哪些故事书,等等。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他们学习撰写家谱。从家人那里记录下来的资料,对学生来说,是有感情的、亲切的、具体的经验,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而且还能增进家庭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撰写调查报告、学习使用电脑等。

(二)社区史

近年来,社区概念开始在历史著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美国史学家通过对社区史的深入研究认为,(英属北美)殖民地社区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并决定了整个美国社会的性质。在历史学领域,社区史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借以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的一种手段。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访问在该地区居住较久的居民,探访当地的文史古迹,了解社

区的变迁。美国“全国历史日”活动 1997-1998年

度的主题是“历史上的迁移:人民、思想、文化”,其目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社区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意识〔8〕。活动建议参赛者考察自己居住的社区,并提出下列问题:谁居住于此?他们或她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来自哪里?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有共同祖先的人们仍然彼此紧密相依吗?他们带来了什么文化传统?他们面对的新挑战是什么?他们的到来如何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社团或居住的地区?该活动使学生对社区、社会、种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有了历史性的认识,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除了以当地文史为主题,社区产业发展的资料也可以搜集。例如,每个城镇都有一个主要街区,在此学生可以发现富有意义的当地历史。比如,可以把学生按商业区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行业,由学生分别联系特定的访问对象。访谈的内容如:何时开始做生意的,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开始时曾遇到什么困难,最近有什么问题影响到生意,等等。访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社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而且,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从一些成功人士那里学习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经验,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此外,也可以探究社区内的河川、老树、古建筑的历史,以访问老居民的方式,了解它们所蕴涵的历史意义,进而获得新知识,感受历史的氛围,加深对社区的了解。

(三)学校史

学校史(校史)本身就是过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来说,也是可以体验的“活”的历史。校史研究涵盖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包括它的存在时间、地理位置、校园环境、机构设置及学校教师、学生、教学与管理特色等。做校史调查,任教较久的老师以及老校友都是被凋查对象,也就是“资源人物”。调查的重点包括:当时的校舍如何,学生玩什么游戏,当时的服装如何,有没有书包,有没有旅行远足,等等。学生直接与这些“资源人物”进行访谈,并把他们提供的信息记录下来。另外,也可以让“资源人物”带领学生到校园走走,借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历史轨迹,去刺激“资源人物”做更丰富具体的说明;同时,也刺激学生对学校的过去产生好奇。有的学校历史悠久,在校门上会看到校名以及题字,教室或其他建筑物在落成时也会立碑。透过这些学校的史迹,便可向学生说明学校建校的经过。校史陈列室是最重要的学校史料来源,学校的沿革、校园的老照片、知名校友介绍等都放在里面。通过这些材料,学生也能了解一些学校的历史演变和对社会的贡献。

(四)访问亲历者或知情人

访问亲历者或知情人,即指向有关历史事件的参加者、目睹者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一般多适用于近现代史的研究。人类活动无比繁复,即使再详细的文献、档案,也只能记录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人们生活中所经历、所见、所闻的种种活动、认知,不可能都载之史册。而且,以往的文献,比较偏重于记录统治阶层、社会精英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等记录较少。访问历史亲历者或知情人,则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因此,许多史学研究者对此都很重视。例如,旅美史学教授唐德刚等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就有计划地对留寓美国的中国军政要人李宗仁、胡适、陈立夫、顾维钧等进行访谈,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美国,有一个史学研究项目──“奶奶,你在战争中做什么?”就是专门采访经历二次大战的普通民众和士兵,记录下他们的感受。这个项目在美国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欢迎。

这样的方法,近年也开始引入到历史教学中。1999年,香港的历史教育研究者曾与三所中学的历史教师合作,以“历史双城记:城寨与香港”为主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深入地认识80年代拆除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九龙寨城。一些学生通过朋友的介绍,访问了一位曾在寨城居住长达三十年的女士,向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是否怕被打劫、被骚扰及是否怕传染病、毒品、娼妓?城内居民的文化水平是否比城外低?出乎意外,这位女士一一否定寨城的黑暗面,一再强调居民的团结互助精神,当政府拆城时甚至舍不得离开!透过对亲历者的访谈,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寨城〔9〕。总之,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