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题连问连答与听读说写训练(一)
详细内容
一、“四项全能”――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20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已经来到了新世纪、新千年的门口。新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科技将成为与人们生活,与我们语文教学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信息传播的多媒休、大容量、快节奏,使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接受知识来自方方面面,不只局限于本本。大量信息摆在我们面前,有的稍纵即逝,几乎不让人们从容接纳、细细思量。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要听读说写“四项全能”。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自我完善的需要。
听读说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
其一,听读说写都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进行的。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而表达又是吸收的深化,二者相互促进,推移前进。
其二,听读说写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都有表达方法、技巧问题。听和读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而这些正是学生表达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感情、认识之后,才可能有表达的要求,才谈得上说和写。因此,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人们要把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则无疑又可帮助加深听和读的理解,提高听和读的水平。
听和读是学习别人如何观察,如何表达;说和写是自己练习如何观察,如何表达。听和读可以给说和写提供表达的范例和表达技巧的样板,使学生在表达时有所借鉴,而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实践,即加深了对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
其三,听读说写训练都是以教材为依凭,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的。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既是教学的范例,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又是训练听读说写的依凭。编辑同志除了精心挑选文质优美的范文外,还精心设计提示和练习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材在训练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听读说写训练虽然有个课内外结合问题,但主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课堂里进行。
既然听读说写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属,我们就应从重读写,发展为听读说写一齐抓,做到“四项全能”:听能大量听记,读能快速积累,说能现想现说,写能下笔成文。
所谓听能大量听记,就是用耳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听多得的问题。训练学生具有耳听脑记十来个问题的能力,对连续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可不作记录,然后作一次性的回答。
所谓读能快速积累,就是用眼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读多得的问题。一篇课文快速读一两遍后能掌握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所写的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并做到边学边滚雪球。
所谓说能现想现说,就是口头输出信息能力有所突破,能先想后说,边想边说,不用讲稿说好一席话,用“腹稿”取代文稿,由几小点扩大到一连串相关问题。
所谓写能下笔成文,就是书面输出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半节课能完成一篇言之有物有序的习作,通过“压时增次”解决“害怕写,写不出”的老大难问题。
“四项全能”不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且是实质性的深化。
特点之一:由一进一出增加为二进二出。由读、写增加为听读说写四项全能,也就是由一进一出发展为二进二出。增加的听和说在人们语言活动中是最基础的环节,使用频率最高。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还有人经过研究得出:耳听为2,眼看为3,又听又看不为5,而是8以上。听读说写一齐抓,能起到相互印证、渗透、补充作用。
特点之二:由小进小出发展为大进大出。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要能吸收,还要能大量吸收;不仅要能输出,还要能大量输出,这样才能快速充实提高自己。所以强化听读说写四条渠道的功能十分必要,做到听能接受一连串问题,读能掌握一连串问题,说能讲出一连串问题,写能表达一连串问题。
特点之三:由慢进慢出改进为快进快出。采取高效速成的表现形式学习语文,使用语文,改变那种细嚼慢咽,只要学到手不管花多少时间都可以的老观念,使师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项全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才能。这样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统四而一”――开辟四项训练的新途径
实现“四项全能”,不可各自为战,分散兵力,而应“统四而一”,相辅相成。
听读说写四项是相异又是相通的,它们各有独自的特点,又统一于语文科这个整体之中。过去以读写为主,为了落实这两项教学,把每周语文课时划分为阅读课和写作课。现在听读说写一齐抓,决不可把每周有限的课时分割为听的课、读的课、说的课、写的课。能否“统四而一”是搞好四项训练的关键。
(一)用“问题”把四项统一起来
要“统四而一”,首先就要研究四项之间的相关因素,找准四者之间的结合点。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探索,用“问题”把听读说写统一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所谓“问题”,就是采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内容,也就是课文中一层意思。听人一席话,学习一篇课文,就是接受他人如何围绕中心,说、写一连串相关问题;口头和书面作文,就是根据要求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四项全能”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吸收与表达一连串相关问题的能力。如《想和做》一文写了以下问题:
一种只会“空想”的人;
一种只会“死做”的人;
评析两种人,突出不动脑筋的害处;
提出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以游泳为例,阐述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归纳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学会把二者联系起来;
再次强调开动脑筋。
又如《中国石拱桥》的问题有:石拱桥形式优美;石拱桥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石拱桥的典型赵州桥;又一典型卢沟桥;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新发展。
再如《荔枝蜜》的问题有:写出事例,解释“我”不喜欢蜜蜂的原因;放下蜜蜂写荔枝树;由荔枝树想到荔枝果;引出荔枝蜜;吃到蜜,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参观养蜂场;与老梁对话,对比,归纳蜜蜂精神;由物及人,赞农民辛勤劳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
“言之无物”是长期以来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突出弱点。表达“无物”的根子在于吸收“无物”。主宰语文教学几十年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游离于课文具体内容之外,学生得到的是空空洞洞的“物”。70年代末,加强双基教学,重视字词和分段读讲,扣紧了课文,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字词失之过小,像一堆没有组装的机器零件;段落与篇章又失之过大,给学生留下的是大而空的东西。如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总结全文;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尾之类。
教《想和做》《中国石拱桥》《荔枝蜜》抓住上述一连串相关问题进行,就实在得多,学生受益也就大得多。
(二)组成“听―读―答”训练结构
每课书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如何变成学生的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听―读―答(说与写)”去转化。
为了使训练落实,实验班将每周课时划分为学课和习课。学课以接受教材为主,一两节处理一篇,直线前进;习课以运用教材为主,一节处理一两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一篇课文先经过学课,然后多次出现在习课上。学而时习,学懂习会。
学课上,听―读―答,先由教师介绍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后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精讲教材。
习课上,读―听―答,在学生进一步阅读、熟悉教材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学生快速笔答。
为了加大训练力度,改一问一答为多题连问连答;改开卷为闭卷;改选人作答,为人人必答。教师提问加讲解的内容,加过渡、说明、提示性的话,不讲序号,连缀成“提问文”;学生不抄题目,答案里要反映出题目的要求,一题一节,连缀成“答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