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之再认识(一)
详细内容
【摘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大亮点是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针对这一修改,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剖析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的特点,并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对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使用进行阐述。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次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作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把历史成本作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了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之无甚差别,都强调了公平交易。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
交易双方是自愿的,彼此熟悉情况,交易金额公平,是双方一致同意的。在强迫的交易或清算过程中形成的金额不能算作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
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
(三)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
只要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公平交易,那么不管是在活跃的市场中或不活跃的市场中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特性
公允价值是客观且动态的计量属性体系,具体表现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从产出的角度强调现在和未来的价值量,从而使会计信息更为相关、可靠。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如下特性:
(一)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和交易双方是可以假设的
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和交易双方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和交易双方。这样,公允价值就可以被看作是“最可能”的交易价格;而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对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真实发生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形成历史成本的交易和交易双方是特定的、真实的。
(二)相关性优于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认可的变化,公允价值可以说是会计环境变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它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取得或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清算或负债偿还时才被反映出来。
(三)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公允价值不仅反映了管理层取得或销售资产和发生或清偿负债的决策,而且反映了其继续持有资产和承担负债的决策的影响;历史成本计量忽略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决策的影响,因为它只有在售出资产或解除负债时,才反映公允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不是在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期间的影响。
总之,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信息及时、充分、因面向市场而客观可比、全面反映管理层的决策水平等特性。但是,不能认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对立的。从广义上来说,公允价值是包含历史成本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那个时点的公允价值(也可以说是历史成本)可能已不再“真实与公允”,为了给投资者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就需要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后续计量,而这恰恰反映了公允价值的动态性。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的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评析
在现代会计环境下,公允价值更能体现相关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其优越性的主要体现一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客观性、真实性、一致性、配比原则等会计原则要求;二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公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于他们作出决策;三是适应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当今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发展极快,公允价值更能顺应时代潮流。这是因为: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按照此理论,企业对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更好地保全企业资本。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通常是指将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收入按公允价值计量,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虽然计量单位都用货币计量,但计量属性存在差异。为了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应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更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和稳健性等原则的要求。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企业利润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进行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时,企业利润中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还包括价格变动引起的持有利得。采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对于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然更科学合理。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被低估,这种报表不能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甚至无用;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为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回顾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从1997年开始可分划为三个阶段:提倡公允价值阶段、回避公允价值阶段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从1997年到2000年之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在这一期间,财政部共发布了10项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提倡公允价值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二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将公允价值引入我国并在会计准则中应用,对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由于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因此,财政部于2001年重新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三项准则,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