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易解(上)(一)
详细内容
上博楚简《恒先》是上苍赐予中外学术界的又一件珍贵礼物。[1]庞朴先生谓之“首尾完好,有残无缺,文字工整,篇章清晰,诚为难得瑰宝。惟其思想内容,未必明白易晓,因而编联释读,多有商榷余地。”[2]它一问世,便再一次激发了中外学者的巨大研究热情,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3]在诸位前辈时贤的启发下,笔者在此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为了讨论方便,先录出释文,以李零先生的释文为主,以庞朴先生的简序为准,兼容各家,断以己意,为方便排版,尽量径用今字,为标明次第,姑分两篇、五章[4]、十八节,竹简编号用黑方括号标出:
恒先【3背】[5]
一、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二、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
三、[昔]者未有天地,未【1】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四、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2】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五、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求欲自复,复【3】生之生行。
六、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
七、业业天地,纷纷而【4】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八、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8】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
九、恒、气之生,因【9】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法。智既而亡思不天。
十、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5】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6】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
十一、恙宜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
十二、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甬以不可赓也。
十三、凡【7】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学比焉。举天下之名虚属,习以不可改也。
十四、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作甬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
十五、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11】
十六、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
十七、天下之作也,无许恒,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述,甬或【12】得之?甬或失之?
十八、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13】
一、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此句目前学者皆读为:“恒先无有,朴……”
按,《庄子·天地》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其中的“泰初有无”与“恒先无”正相对应,[6]“泰”与“恒”正相对应,[7]“初”与“先”正相对应,“有无”与“无”正同。“无”与“虚”古韵同属鱼部,正好押韵,而“有”属之部,与“虚”不谐韵。古文献中“虚静”(含“虚”与“静”对举之例)比“静虚”(含“静”与“虚”对举之例)更为常见,《恒先》下文即有“出生虚静”,在此用“静虚”而不用“虚静”,当即为与“无”押韵之故。因此,读“恒先无有,朴……”虽然亦可,且“无有”确为古代文献所习用,但其文气有些不顺,不如读“恒先无,有朴……”文从字顺,韵谐意通。
1、恒先:道在宇宙演化之最初。恒:道也,宇宙之本原。本篇下文即云:“气是自生,恒莫生气。”[8]先:初也,太初,宇宙演化之最初。《广雅·释诂一》:“先,始也。”《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庄子·列御寇》:“迷惑于宇宙,不知太初。”
李零先生已指出,“恒先”已见于马王堆帛书《道原》“恒先之初,迵(洞)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混混)梦梦,未有明晦。”[9]并云:“‘恒先’是道”,“‘恒先’是‘道’之别名”,解释为“终极之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作为永恒创造力的‘道’”。许多学者从之。
按,以“恒先”连读,作为一个复音词,固无不可,但鉴于“恒先”在古文献中极为罕见,帛书《道原》虽有一例,但颇可疑,[10]而“恒”与“常”则互通[11],在古文献中常为“道”之同义词,故在此以“恒先”为恒之先,以“恒”为道,似更合文义。该篇下文“气是自生,恒莫生气”即是明证。《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常”在此训为恒常、永恒,用来修饰“道”。在某些语境中“常”可直接指代“道”,如《老子》第十六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帛书《经法·论约》:“不循天常”,《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荀子·天论》“天行有常”,等等。考虑到古文献因避汉文帝讳有改“恒”为“常”之例,许多“常”也许原本就作“恒”,而在帛书《老子》中,通行本《老子》中的“常”即多作“恒”。
从文字学上来考察,“恒”字渊源甚古。殷人先祖即有一位王恒。[12]《周礼·春官·司巫》:“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其以“恒”为名,说明“恒”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字。传本《归藏》、《周易》和马王堆帛书《周易》皆有“恒”卦。王家台秦简《归藏》有“恒我”卦,多数学者认为“我”系衍文,林忠军先生则提出“我”“决非衍文”。[13]无论如何,其与传本《归藏》、《周易》和帛书《周易》“恒”卦的紧密相关都是不言而喻的。《周易·恒》:“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周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周易·恒·彖》:“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通行本《周易·系辞上》之“大极”在帛书《系辞》中作“大恒”。《尚书·汤诰》:“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帛书《经法·道法》:“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帛书《经·三禁》:“行非恒者,天禁之。”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时雨进退,亡有常恒。……建恒怀民,五正乃明。”饶宗颐先生就此指出:“‘恒’的道理,在楚人的著作和记录中,特别流行,……楚俗对于‘恒’这一观念的重视,殊非偶然。”[14]由此可见,以“恒”为最高范畴的《恒先》再次现身楚地,亦殊非偶然。
2、无:无声无形,超言绝名,即《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天地》“泰初有无”之“无”。《墨子·经下》:“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墨子·经说下》“无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无焉,则无之而无。”
3、有:即《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之“有”。
4、朴:该字目前有“质”(李零)、“全”(李学勤)、“朴”(廖名春、李锐[15]、庞朴)、“素”(曹峰、李锐)、“初”(曹峰)[16]五种讲法。
按,从上下文来看,似以释“朴”为优。“朴”是古文献描述、指称“道”的习用词汇,而“质”、“全”用以描述“道”的情况颇为罕见。《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第三十二章:“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第三十七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文子·道原》:“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有形者遂事也,无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朴也。”《文子·自然》:“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其中的“朴”即指称或描述“道”。
5、静:该字原作“青”,李零先生读为“静”,李学勤先生读为“清”。廖名春先生认为:“文献中‘静虚’、‘清虚’并多见,但下文受‘大’修饰,读‘太静’不如读‘太清’。”
按,考虑到《恒先》紧承此句之“自厌,不自忍,或作”及下文之“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该字似以释“静”为优,因为“静”与“作”呼应,而“清”与“浊”正对。文献中以“静”与“虚”对举之例比比皆是,如《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管子·心术上》“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者不屈,静者不变,不变则不过,故曰不伐”,帛书《道原》“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等等。其实,《恒先》下文即有“出生虚静”。
6、大:庞朴先生似径读“大”,廖名春先生读为“太”,李学勤先生则读为“大全、太清、太虚”。
按,大:读为太,极也,至也。“太”在古文中通作“大”,如《周易·系辞上》“易有大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庄子·天道》“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运》“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庄子·山木》“大公任往吊之”,《庄子·田子方》“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其中之“大”,陆德明《经典释文》皆注曰:“音泰。”《老子》第十七章:“大上下知有之。”《庄子·列御寇》:“及其牵而入于大庙。”其中之“大”,《经典释文》皆注曰:“音太。”
7、大朴:读为太朴,至朴,浑朴之极,相当于《易纬·干凿度》和《列子·天瑞》之“太素”。《文子·自然》:“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
8、大静:读为太静,至静,静寂之极,相当于《周易·系辞上》之“寂然不动”。《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9、大虚:读为太虚,至虚,虚无之极。郭店楚简《老子》:“至虚,恒也。”《庄子·知北游》:“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大虚。”帛书《道原》:“恒先之初,迵同大虚,……”
董珊博士认为:“《恒先》的作者意识到以语言来描述‘道’所受到的局限,所以,在列举了‘道’的三种属性‘朴’、‘静’、‘虚’之后,又着重加说明‘朴’为‘大朴’、‘静’为‘大静’、‘虚’为‘大虚’,以同一般所谓的‘朴’、‘静’、‘虚’区分开来。”说是。
【句意】“恒”(道)起初是“无”,(但这个“无”不是啥也没有),它以“朴、静、虚”的形式“有”(存在)着,而这里的“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最高程度的、达到极致的、无与伦比的“朴、静、虚”。郭齐勇先生指出:“《恒先》首句偏重于讲道的原始性、绝对性、无限性、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是最高的哲学抽象,偏重于讲道之体。”[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