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学论文>帝舜、《禹贡》与玄女——尧舜及其族群续考(一)

帝舜、《禹贡》与玄女——尧舜及其族群续考(一)

详细内容

上篇 蚩尤之乱

  《史记·五帝本纪》讲述了中国远古传说里的两场大战:“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在《尧舜及其族群考论》一文中,我们已经推断出轩辕和黄帝为二人,轩辕的合音便是舜,他属于伏羲族;而黄帝的原型乃是戎族的禹。上面引文里与炎帝尧作战者实为黄帝禹,打败蚩尤者则为与尧同族的舜。阪泉和涿鹿是一个地方,在今天河南省的濮阳。濮阳地处豫东北,邻近鲁西南,戎族夺取了濮阳,就扼住了伏羲族西进的要道,才有可能“得其志”于中原。公元前4500年左右,尧殉难于濮阳,从此戎族取代神农族,开始了长达千年的统治。从伏羲族眼中看来,戎族无异于恐怖的妖龙,于是称之为蚩尤。

  戎禹“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我认为今本《禹贡》之首的那段话(“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如果能够落实的话,就是指戎族赢得统治地位和巩固统治地位的军事征伐历程。那么《禹贡》的导山章很可能大致展现了戎族“披山通道”的东侵路线以及战胜攻取之后的势力范围。

  导山章的第一节写道:“(1.1)道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道”是起始的意思。岍山在陕西陇县西南,岐山在扶风县西北、岐山县东北,位于岍山的东边。荆山在大荔县东南,屈万里《尚书集释》说:“荆山东接黄河,一若山越河而过者,故云逾于河。”壶口在山西吉县西南黄河上;雷首山是晋西南地区中条山的西端主峰,在永济市西南;太岳山迤逦于翼城县浮山以北、太谷县以南汾河东岸,主峰为霍州东南的霍山。厎柱是三门峡黄河中的山石,析城山在山西阳城县西南,王屋山在河南济源市西北。太行山位于山西东边与河北、河南两省的边界上,史籍中的太行常指河南沁阳、修武与山西晋城之间的太行山;恒山在河北曲阳县西北;碣石在乐亭县南的海岸边,是渤海北岸的航海标志石。望见了碣石,山势已尽于海,所以说“入于海”。本文的《禹贡》地名注释大都采择自顾颉刚、刘起釪合着的《尚书校释译论》。)《考论》已指出,后冈一期文化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伏羲族被戎族打败以前的控制区域:“东至山东半岛,西越太行山而达晋中及长治盆地,南逾黄河,北达河套、桑干河-永定河沿线。”(《中国通史》第二卷,白寿彝总主编)所以戎族从陕西向晋南进军,横扫河北中部,直至渤海之滨,将伏羲族赶出了山西、河北。

  这章的第一节接着又写道“(1.2)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西倾山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朱圉山在甘肃甘谷县西南,鸟鼠山在渭源县西南。太华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东南,外方山即登封县的嵩山,桐柏山在桐柏县,位于豫鄂边界上。陪尾就是现在湖北安陆市的横山。)这里讲的应当是戎族和神农族的斗争,神农族兵败,从河南西南部退到了湖北北部的根据地。

  因此戎族似乎从陕西东部(荆山、太华)分兵两路,一支往东北,和伏羲族交战;一支往东南,与神农族作战。此外,“西倾、朱圉、鸟鼠”以至“岍及岐”,是戎族居住的西部。仰韶中期文化石岭下类型以天水、武山一带为分布中心,略同于以上的戎族西部地区。甘青石岭下类型在公元前3800年到公元前3200年之间,那么《禹贡》的创作一定在公元前3800年之后了。

  导山章的第二节这样说:“(2.1)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2.2)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嶓冢山在陕西省宁强县,荆山在湖北南漳县南。内方山在钟祥市西南,大别山就是现在鄂皖边界的大别山。岷山在四川松潘县,衡山就是现在湖南省内的南岳衡山。九江在湖北广济以东一带,敷浅原在江西德安县南。)大溪文化分布的区域是:“西起瞿塘峡两岸,东达洪湖之滨,北自荆山南麓,南抵洞庭湖畔”(《通史》),因而荆山和衡山就分别标识了大溪文化的北支和南支,考古学上称之为关庙山类型和汤家岗类型。我推测大溪文化便是神农族撤离中原后创造的文化。之所以把嶓冢山和岷山之阳作为神农族南北两支的西端,也许是受到了附近的黑水、三危(见下文)的影响。看得出来,作者对戎族的情况很熟悉,对神农族的情况则颇为生疏。那是因为伏羲族的大敌是戎族,不是神农族;伏羲族长期生活在北方,而不是南方。所以作者必定为伏羲族。

  戎族的统治极其残暴,他们强迫伏羲族人毁伤身体。在十四五岁进入青春期时,伏羲族的男女就不得不拔除两颗上颌侧门齿。上颌侧门齿在吃饭咀嚼的时候用得很多,拔齿以后吃饭就会很困难,还会造成面部走形。在山东兖州王因遗址的死者中,男性拔齿的占77%,女性占75%;在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男性拔齿的占61.4%,女性占68.2%;在较晚的山东诸城呈子墓地,男性拔齿的占89%,女性为100%。(《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2005年4月,江苏教育出版社)

  在拔齿的同时,伏羲族还被逼人为地压迫头骨,致使枕骨变形。在兖州王因、邳县大墩子、邹县野店的早期墓地和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诸城呈子等地的后期墓葬中,都发现了枕骨变形的证据。在西北,人们直到如今还以轻蔑的口气提及“扁头”的体貌特征,可见当日戎族待伏羲族连猪狗也不如。戎族势焰煊赫,就连远在渤海中的大黑山岛(在山东长岛县)的伏羲族人都在威压下形成了拔齿和扁头的习俗。

  在野店、王因和大墩子墓地,还见到了口颊含球的习俗。口颊含球,是“在口颊内经常含一个或两个小石球(或小陶球)……由于小球长期与臼齿颊面反复摩擦而产生了摩擦面,严重者齿列挤向舌面,致使齿冠、齿弓变形。”这种做法仅见于以上三地,说明那里的人民反抗最激烈,镇压也最残酷。

  在邳县刘林、大墩子和兖州王因墓地,有的死者手中握有獐牙勾形器或獐牙。獐牙勾形器是“将一对獐牙嵌入刻花或素面骨柄中”形成的物件。拔除两颗上颌侧门齿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所以他们就制作獐牙勾形器来表达恢复两颗上齿、正常生活的愿望。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最为暴,莫能伐”,戎族靠武力压服了天下。一边是毫不掩饰的凶残,一边是战栗着的恐惧,就这样熬过了千年的时光。

  尧在濮阳大势已去之时嘱咐身边人逃到东北去,他义不受辱,却和心爱的女儿一道赴难。在最后的时刻,他摆下了龙虎图形,把自己和女儿也放在其中,用胫骨指示三家相见的路径,行路的前方值得他和伏羲族期待的是一位野鹿般矫健机警的青春少年。(见《尧舜及其族群考论》一文)尧临终的心愿,这暗夜里的微光,星火不息,烛照千年。

下篇 冀州之人

  江苏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发现于1970年代,在90年代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江淮之间的龙虬庄文化也存在拔齿、人工枕骨变形的陋俗,有的死者也手握獐牙。从器物方面来观察,龙虬庄文化还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有明显的联系。或许龙虬庄是伏羲族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南缘,因而表现出文化上的过渡性。龙虬庄文化的主要年代为公元前4500年至前3500年。公元前4500年前后,伏羲族在濮阳战败;而公元前3500年左右,山东和苏北的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开始逐渐形成。这时伏羲族再次西进,已经重返中原(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中心在豫东地区),于是南边高邮龙虬庄的定居点就弃置不用了。

  时势造英雄。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历史形势造就了帝舜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史记》说“舜耕历山(在鄄城),渔雷泽(在菏泽),陶河滨(在定陶);作什器于寿丘(今曲阜),就时于负夏(今濮阳)。”《孟子.离娄下》讲述舜的生平,“舜生于诸冯(今诸城),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今开封陈留)”。所以①诸城-②鄄城、菏泽、定陶-③曲阜-④濮阳-⑤开封这几处地方标志了帝舜的经历和功绩。

  帝舜出生在诸城,小名可能叫夔夔。如上一章所述,诸城呈子墓地死者拔齿的比例特别高,而时间竟然在公元前3500年之后,足见此处人们的柔懦和愚昧。因为柔懦,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屈从蚩尤、拔掉了两颗上齿;因为愚昧,所以殖民地心态迟迟不能改变、旧俗难以废除。夔夔在愚懦、黑暗的环境里长大,却天生斗争精神,不肯驯服。也许到了十四五岁,就要拔齿的时候,他就逃离了家乡。

  诸城在山东东南部,鄄城、菏泽、定陶在山东的西南角,相距很遥远。帝舜背井离乡,在历山开过荒,在雷泽打过渔,在河滨做过陶器,在辛苦劳作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经受了生活的磨练,增长了才干,熟悉了社会心理,了解了人民的愿望。这就为他日后领导伏羲族赶走蚩尤的斗争生涯打下了基础。

  那时的鲁中南地区经济发达,应是蚩尤在大汶口文化区域内的战略要地,而曲阜可能是鲁中南的重心,所以后世讹传黄帝(即戎禹)出生在这里。“作什器于寿丘”,帝舜率领民众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曲阜,这就动摇了蚩尤在山东及苏北的统治。濮阳犹如瓶塞,堵住了伏羲族复兴的西进之路。帝舜从曲阜向西略地,攻克了濮阳。“就时于负夏”,在这个尧和女娲殉难的地方,帝舜接受了人们的拥戴,在时势的推助下,成为伏羲族自己的领袖。

  帝舜又称夋或俊,像神鸟俊美洒脱的姿态。东方各族深受戎族的影响,也以鸟为图腾,因而在曲阜奉帝舜为夋。今濮阳西边有浚县(古称黎阳),此处浚读训字的音,足证舜、夋古音相通。帝舜继续从濮阳南下,定都于开封陈留。在濮阳西水坡那条灰沟里的图形中,虎在龙之北,戎族是从伏羲族的南边发起攻击;现在南下开封,证明伏羲族在帝舜手里的确复兴了。

 《禹贡》导水章第一节写道:“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弱水发源于甘肃山丹县,向西北流至高台县附近的合黎山;过合黎山,折而东北,穿越沙漠,流入居延海。黑水、三危自来说法不一,我看黑水就是四川西北的黑水河,三危就在汶川一带,南海即是岷江的中下游。黑水河在茂县汇入岷江,江水曲折流到汶川县城,又有杂谷脑河汇入,然后继续南流。公元前3400年左右,“甘肃的中西部及青海东部地区……兴起了一支以彩陶为突出特征的马家窑文化。”(《通史》)马家窑文化的分布中心在黄河上游的兰州、永靖一带,其南缘即四川汶川县。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又在兰州以南,因而称之为南海。

  公元前3500年以后,黄河中下游的彩陶已走向衰落,而马家窑文化却在这个时候展现其彩陶的特色,我们因此断定戎族的败退西迁产生了马家窑文化,此即古羌族之由来。其一支迁至弱水、合黎,直到居延海;另一支转而南下,到达汶川,直至岷江中下游,亦即南海。汶川一带多发地震,所以叫三危。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是害河,连年水旱。流沙、南海,都是生存困难的地方,说明戎族被伏羲族彻底打败了。所以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400年之间的变化非常激烈,伏羲族就在这期间振兴,帝舜就在这期间建功立业。

  我怀疑所谓《禹贡》最初的作者乃是帝舜,《禹贡》之名改为《舜典》才名副其实。《舜典》原来的顺序应该是导山章-导水章-九州章;导山章讲蛮族蚩尤之东侵,导水章讲伏羲族之复兴,而九州章讲帝舜之远略。(见附录《舜典》,方括号内文字当删去)

  导水章第二节叙黄河、济水与淮河流经的区域。此节写道:“(2.1)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积石山,青海阿尼玛卿山;龙门,山西西南黄河河道上的险峡;华阴,陕西华山的北面。厎柱,河南三门峡黄河中的山石;孟津,孟县西南的黄河边。洛汭,洛水入黄河处,在巩义市东北;大伾山,在浚县。降水,水名,在河北肥乡、曲周二县之间注入古黄河;大陆,大陆泽,又名巨鹿泽,遗迹在邢台至衡水间。播,分散。九河,即今河北黑龙港地区的九条地下古河道带;逆河,涨潮时海水逆入,临海河段都成咸水;海,渤海。)(2.2)道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沇水,济水出于王屋山,其上游称为沇水;荥,古时的荥泽;陶丘,在山东定陶县;菏,即菏泽之水;汶,大汶河,在东平县安山入济水;海,渤海。)(2.3)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桐柏山,在豫鄂边界上,河南桐柏县境内;泗、沂,沂河在江苏邳县入泗水,又至淮阴县入淮河;海,黄海。)”

  黄河、济水和淮河是北方的重要河流,这三条大河将冀、沇、青、徐四州粗略的分划出来。冀州“相当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中国通史》第三卷763页),可能还包括内蒙古阴山以南,东及辽宁辽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按地理正在上述古黄河以北,所以形声字冀从北。沇州在黄河和济水之间,“相当于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济水和淮河之间是青州和徐州。九州章里说,“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所以青州半岛为大海(渤海和黄海)所环绕,西边有“一览众山小”的岱宗泰山为界标,而徐州以淮河为其南界。但青、徐二州的边界并不分明。这恐怕是因为早期大汶口文化分布在此二州,作为一个整体不好分开。

  我推测导水章表现的是伏羲族复兴的最低纲领,而九州章则描绘了族群奋斗的最高纲领。《史记》介绍帝舜的来历,说他是“冀州之人也”。冀字有希冀的意思,那么冀州对于伏羲族来说就是他们的“应许之地(thepromisedland)”。远古时候,伏羲族曾经在北方率先发明了狩猎经济。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经济发展很快,“在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晚期遗址甚多,尤以山西为最密集……东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也发现较多……其总体特征与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比较接近。”(《通史》第二卷)当此之时,以伏羲族为主体创造了北方最早的人类文明,《易传》追述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的时代必定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1万年左右,开始了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神农族约于此时挺进中原,创造了北方的农业文明。伏羲族衰落了,逃离了故地,但是几万年的繁荣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几万年间北方狩猎文化兴盛的广阔地带,就被他们用“冀”来命名,寄寓对于族群复兴的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