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论唐彦谦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一)

论唐彦谦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唐彦谦温李杜甫晚唐
  论文摘要:唐彦谦是晚唐颇有特色的诗人。他一方面学温、李而显柔关华艳;一方面师工部而显深沉凝重,故能自成一家。因而对宋初的西昆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旨从三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阐述,以见唐彦谦诗歌创作的多样性。
  一、生平及创作概况
  唐彦谦,(8487一?)…,字茂业,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功臣、礼部尚书唐俭裔孙。少师温庭筠为诗。咸通中,应进士举,十馀年不第。或云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干符末,避乱汉南。中和中,王重荣镇河中,召为从事,历河中节度副使,晋、慈、绛三州刺史。光启末,重荣遇害,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兴元,署为判官,累官至副使,阆、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号鹿门先生,专事著述。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无不出于辈流。着有《鹿门集》3卷,同时人郑贻为之辑缀作序。附拾遗1卷,续补遗1卷,收入清沈宗畸辑《晨风阁丛书》。《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也曾收录,题作《鹿门诗集》。事迹见新、旧《唐书》及《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今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全唐诗》编为两卷。但其中羼入元人戴表元、许谦等诗数十首。今人王兆鹏有专文论述,可参见。
  唐彦谦是晚唐重要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博学足艺,尤长于诗。”“初师温庭筠,调度逼似,伤多纤丽之词;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为彦谦一人而已。”说明唐彦谦在晚唐诗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彦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近体诗,他能在唐末独树一帜,正是因为他“既不同于皮日修、陆龟蒙之填塞古事,也不似杜苟鹤、郑谷之浅豁俚俗,更别于韦庄、罗隐之务趋条畅”;2J而是既有温李(温庭筠、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又有老杜的深沉凝重,且能融合贯通而自成一家。现阶段关于唐彦谦诗歌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论文为数不多,其它的也仅是散见于各种文学史上的只言片语,至今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故知颔下采珠,难求十斛,管中窥豹,但求一斑。本文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式的概略扫描了。
  二、师温、李柔美华艳
  据《旧唐书》本传,“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流辈。尤善七言诗,少师温庭筠,故文格相类。”《唐才子传》亦云:“初师温庭筠,伤多纤丽之词。”又《才子传》仅云彦谦诗学温庭筠,而不及学李商隐事。但我们依然可从其它文献的记载中考得唐彦谦诗学李商隐。如《纪事》云:“彦谦学义山为诗。”《全唐诗话》卷四“李商隐”条亦云:“鹿门先生唐彦谦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盖其一体也,然警绝之句亦多有。《一瓢诗话》云:“唐茂业有诗极似玉溪,想亦如李洞之师贾岛,故臭味不殊。”
  唐彦谦在咸通、干符年问累举不第,久居京城,不免受到都市逸乐之风的熏染,加之他本人喜学温、李诗风,创作了部分近于艳情的诗歌。《唐摭言》称:“咸通、干符中,以为气焰温李。”因此,温、李的绮艳裱丽在诗人身上也有表现。李商隐对爱情生活中精微幽约的情绪感受的细致刻画对唐彦谦的影响最大。如,彦谦《无题十首》:
  其一“细草铺茵绿满堤,燕飞晴日正迟迟。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
  其二“锦筝银甲响鹉弦,勾引春声上绮筵。醉倚栏杆花下月,犀梳斜鹑鬓云边。”
  其三“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吹罢玉箫春似海,一双彩凤忽飞来?”
  其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鸾信渺漫。情似蓝桥桥下水,年来流恨儿时干:”
  其十“杨柳青青映画楼,翠眉终日锁离愁。杜鹃啼落枝头月,多为伤春恨不休。”
  唐彦谦的这组诗名为《无题》,容易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确,作品的整体风格和内容很相近,有些诗句直接从李诗中化来,如其三的“谁知别易会应难”便和李诗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异曲同工之妙。除其一(细草铺茵绿满堤)格调稍微明快以外,组诗的主体格调低沉,大都写男女别离之苦,相思之痛。期待佳人回归,鸳鸯重会。他的这组诗中较少李商隐爱情诗里固定的境象和瑰丽多姿的隐比象征符号。唐彦谦虽然在这方面的技艺不及李商隐,但因此可以避免由此产生的隐蔽晦涩和给读者造成的阅读上的困难,显得自然轻快得多,余味无穷而无晦涩之感。如其六描写闺怨:“滴漏铜龙夜已深,柳梢斜月弄疏阴。埋怨芳草年年恨。剔尽灯花夜夜心。”通过夜深漏滴斜月弄影的环境烘托,夜剔灯花这一细节的描写,将闺妇夜夜不寐、幽怨相思之苦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揣摩,借助环境气氛的烘染、自然景物的映衬构成婉曲的意境,与婉约词的表现手法极为相似,这也使唐彦谦的《无题诗》更具典型性。

  唐彦谦少师温庭筠,温诗更多的是以对异性的体态容貌的刻画为特征,追求感官上的满足。如《春晓曲》:“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油壁年轻金犊肥,流苏晓帐春鸡早。”闺情生活往往被他写得极裱丽绮艳。而唐彦谦《无题十首》其二中的“醉倚栏杆花下月,犀梳斜鹑鬓云边。”和其三中的“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或写女性的曼妙形体,雍容之姿,或写怜香惜玉之态,无不婉转细腻。虽亦有香艳之味,但无“当时淫靡的‘玩亵’之气。除去了温派的轻薄习气。”尽管时常浮现出昔日“漫折长亭柳”欲寄同心结,但始终是“目断青鸾信渺漫”。最终只能借手中“银瓶”浇心中相思之苦,却只能“和泪入愁肠”。夜半也只能是“多情惊起双蝴蝶,飞入巫山梦里来”。(引自《无题十首》其九、五、四、八)这种轻纱漫舞似的相思离愁在唐彦谦的笔下更生杳然之姿。这不能不说,唐彦谦诗学温、李而出于温、李,自成一家。
  除上面举的《无题十首》之外,彦谦《离鸾》:“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明代胡震亨评日:“唐彦谦诗学温、李,‘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何减‘春蚕“蜡烛’情藻耶?”(此二句尤得李商隐情诗神髓。且在之中运用了“王昌”、“杨朱路”、“宋玉墙”等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有声,有色,有巧对,值得读者去仔细玩索。唐彦谦学温、李的爱情诗还可举出《翡翠》、《春日偶成》、《葡萄》等。但这些诗大都偏于绮艳,显然受到了“咸、干时代留连声色、纵情逸乐这一世风的影响”。
  但唐彦谦一些写景抒情小诗,情思细腻,笔调轻婉,如《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霄易惆怅,不必有离情。”纪昀评日:“真情新语,此乃妙于言情。”徐增评:“的有雅人深致,唐贤之妙如此。”(《而庵说唐诗》)又有《春残》:“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写尽春尽时的惜春,送春情感,竞境与格调逼似李商隐的《小园》、《晚晴》等作。这些诗摒弃了李商隐的“埋没意绪”和用典晦涩深曲,用语明快,因而意境显豁。
  三、师杜甫深沉凝重
  不过唐彦谦学温、李的诗,毕竟有些伤于纤丽,内容不太充实。其实更有价值的还是那些兼师杜甫而提高其风格的作品。《唐才子传》云“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为彦谦一人而已”。他的师承杜甫,并不局限在艺术形式与风格方面,而是对其思想格调的继承。唐彦谦生逢乱世,据“干符末,河南盗起,两都覆没”。(《旧唐书》)“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_6J此时的统治阶级已无力发挥任何作用了,李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进一步走向瓦解。他的诗歌同样也刻画了那一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表现了他关注现实、忧念民生的情怀。
  他曾自述道:“花染离庭泪,葵倾报国心。”(《留别》)“堪恨贾生曾恸哭,不缘清景为忧时。”(《八月十六日夜》)有些近体诗中有似杜甫反映战乱、自伤流落的片断,如“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客中感怀》)有时格调沉郁、意境浑成和字句之间的锻炼竞能酷似老杜,如“愁牵白发三千丈,路入青山几万重”(《道中逢故人》);“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客中感怀》)“日晚宿留城,人家半掩门。群鸦栖老树,一犬吠荒村。争买鱼添价,新芎酒带浑。船头对新月,谁与共清沦。”(《宿独留》)等诗混之杜集,难辨真伪。有些古体诗发扬老杜的写实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当举《宿田家》: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酣睡,忽闻叩门急。云是下乡吏,
  公文捧画柙。鹰隼驾声势,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小心事延款。口余粮复匮。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以质朴的语言,平实的叙述,写出了下级胥吏直接敲剥农民,百姓对官吏皆“畏之如豺狼,恶之如仇敌”的真实情况。其《采桑女》“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让我们看到唐彦谦似杜甫一样的“民胞物与”的情怀。彦谦一生仕途坎坷,官位不高。但他在悲凉的境遇中永远涌动着对民生多艰的关注,书写着对家国世事的忧虑。这也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的共同特点,是儒家思想长期在士大夫心灵积淀的结果。孔子云:“未能事人,岂能事鬼。”要求诗人关切现实,有兼济天下之志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一点上,唐彦谦和杜甫一样,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把握历史,用不同的歌喉去吟唱他们的时代。“唐人不学杜诗,唯唐彦谦与今之黄亚庶、谢师厚景初学之。”(《后山诗话》)又郑贻《鹿门诗集序》评云:“并山川英淑奇丽……君出其中,偏于逸歌长句,骏奔踔厉,往往而剧。李白、杜甫死,非君而谁哉?”足以见得唐彦谦学杜诗在晚唐咸、干时代是有一定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