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来自远古的自然美――浅谈《诗经》中拟声词的妙用(一)

来自远古的自然美――浅谈《诗经》中拟声词的妙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章通过对《诗经》中拟声词的分析,分析了拟声词在《诗经》中可体现的画面美、音乐美与建筑美。阐述了拟声词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拟声词;三美;境界

大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者占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数目。然而其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最丰。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鸟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劳作之音、车马之音、钟鼓之音等不一而足。结构上看,有置于句首起比兴作用的,有放在句中描摹环境的,有具体用来表情达意的。声音的摹写使得场面或宏大或细腻,音调或婉转或铿锵,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给人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其可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志。它给我们展现出了一首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反映着先民们的悲欢离合,生息劳作。如此美妙的音韵,如此鲜明的画面是如何通过拟声词反映出来的?让我们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统一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前苏联当代文艺理论家TH波斯彼洛夫教授也队声音语言在文学创作作品中的重要性做了论述:
  在原则上,艺术语言永远不应令人只通过视觉,只通过手稿或印刷文字去领会,而要能从听觉上,从其生动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上来接受。正是在其中,语言艺术的作品才能彻底揭示自己思想内容的全部情感。[1]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音意结合体。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重性,即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产物。能指就是听觉印象或影响效果,所指就是指代事物。每个词都是声音印象和事物概念的统一体。拟声词做为最原始的语言形态,也是意义的结合体,其能更直观的通过语言表情达意,如“叮咚”、“隆隆”,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思维,只需要将其音发出来就能知道所指何物了。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抗争、辛勤劳作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非常优美,非常形象的拟声词,给我们再现了他们生活劳作的场景。如:“关关、丁丁、锵锵、坎坎、邻邻”等。我们试图从“三美”[2]原则出发去分析它的优美之处。
一、拟声词所体现的“三美”
  画面美:其成功之处在于准确地抓住了某一事物之发音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声音作比兴的有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我们读到此处便能听到前面一只鸟鸣曰“关关”,后面鸣“关关”以应之。一种“雄飞从雌绕林间”的意境和盘托出,颇感真切;如“坎坎伐檀兮”,我们首先听到的是“坎坎”声,此音为铁器敲打木头声,沉闷而不绝于耳。再后读便知是伐木声,立刻非常直观的给我们展现出来了一个集体劳作的恢弘场面,伐木之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可见劳作是热火朝天的,然而作者又紧接着开始斥责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们,在意象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更能给人的心灵以冲击。这种强烈的对比也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再如《鹿鸣》首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也是一句其兴之笔,我以为有两解。其一,鹿“呦呦”而鸣,呼朋引伴,邀群鹿来共食艾蒿,有求贤若渴,招选贤能之意。其二,群鹿在原野上吃草,边吃草边发出欢快的叫声,以暗示其人才众多,各得其所的和谐场面。其成功在于比喻精当,声音和谐,给人展现出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卷。另有《黄鸟》、《车邻》等也极尽起兴之能事,在场景画面美的展现上淋漓尽致。
  音乐美:其在《诗经》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三百皆可歌而和之。《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和《史记`孔子世家》:“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都说明《诗经》为配乐演唱的诗歌总集。其三百零五篇中除了《商颂》中八篇不押韵外,其余二百九十七皆用韵。可见音乐美贯穿《诗经》全部。《诗经》曲调后世皆已散失。《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可见,诗歌与音乐,舞蹈本为同源,而且在最初为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他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拟声词的运用对诗歌节奏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诗经》整体艺术效果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