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一)

《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一)

详细内容

《归去来兮辞》中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桌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所引版本据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 几句文辞的字面意义不难理解,可是,分析一下其中的修辞手法,就会发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1.将有事于西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将要到田里去开始耕种”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下册第832页)。 可是“有事于……”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字眼,联系古籍中“有事于……”的使用环境和场合,就会体会到陶渊明借用这个词组,绝不是信手拈来的无意之笔。

简体印刷的书籍中“于”、“于”不分,《左传》中是分开的,《左传》中“有事于……”共6例,其中5例指祭祀,1例指战争,各举一例:

(1)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左传・僖公九年》)

(2)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 (《左传・哀公十四年》)

《左传》中又有“有事于……”7例,其中5例指祭祀,2例指战争,也各举一例:

(3)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 (《左传・襄公十八年》)

(4)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 (《左传・昭公十七年》)

《论语》中“有事于……”1例,指战争:(5)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季氏》)

可见,“有事于(于)……”的句式主要用于古代诸侯国国君的重大活动:祭祀或战争,《论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季氏”虽不是国君,但他那时是鲁国的权臣,他比鲁国国君更有权威,所以他可以“有事于……”。陶渊明套用“有事于……”句式,其实是把他下地种田的活动与古代君主的祭祀、征战活动等而同之。

2.或命巾车:按说,“或命巾车”并不难懂,关于“巾车”的注解也没有多大分歧:逯钦立解释是“有帷的车” (《陶渊明集》第163页); 郭锡良解释是“有布篷的小车” (《古代汉语》下册第832页)。 总之,这种车,应是农村普遍使用的,不会是豪华高贵的车子,否则就和陶渊明当时的身份地位不符。

其实“巾车”也是用典,《周礼・春官宗伯》有:“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钱玄、钱兴奇编著的《三礼辞典》对“巾车”的解释是:“巾车:职官名。掌王、王后各类车辆及其旗物之等级,管理车辆之配用及收回。车管之长,下大夫,属春官宗伯。”

“巾车”作为“命”的宾语,颇有些耐人寻味。“或命巾车”的“命”,据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套车。”从字面看,这样解释没什么不好,但“巾车”作为“命”的宾语,则有可能指人,所以,在“或命巾车”一句中,至少包括三种修辞手法:一是夸张,即陶渊明把很普通的农用小车说成“巾车”;二是用典,让人想到古代王、王后出行时才可以“命巾车(官名,指人)”;三是双关,“命巾车”既是说“套上有布篷的小车”,又是说“命令掌管车马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