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从谢灵运的山水诗看刘宋初期士人审美心态的转型(一)

从谢灵运的山水诗看刘宋初期士人审美心态的转型(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谢灵运的诗以情感的方式摹山状水,重启诗歌的抒情性,再次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一方面他们在有意寄托,另一方面又无意间不自觉的抒情。这种不自觉的抒写,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恰是中国诗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不自觉提升的高度。他的诗中尚残留有玄言余绪,但仍不失清新自如,这也恰恰反映出这一时期审美转型的特点。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审美
  
  一 谢诗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晋时期,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处于稳固的政治权力中心,他们的子弟,享有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平流进取,坐致公卿。无仕途之忧,无生计之虑,整日空谈玄理,远离社会现实。
  豪门世族南迁之后,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他们惊异的生活方式,明山秀水的江南环境,改变着他们的心态。他们仍然像西晋士人那样谈玄,但趣味起了变化;他们仍然纵乐,但已慢慢地有了节制;他们仍然追求风流潇洒,但已经趋于宁静优雅。江南秀丽的山水滋润了士人情怀,他们由对玄理的追求慢慢转向审美追求。明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则是这一转型的外部因素。玄言的余绪影响到刘宋初期,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1〕(77)的人格美,人对自然的认识更为深刻。
  此时,佛教的影响逐渐加大,士人以佛入玄,自然山水成为了体现玄学佛理的媒介。佛学的兴盛与玄佛的合流,对山水文学的产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东晋末期,士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出身寒门的武将,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刘裕以“禅让”的方式代晋建宋。士族的势力削弱了,影响缩小了。一方面,他们在骨子里蔑视靠武力取得政权的刘氏皇族。另一方面,他们又无奈的依附于这一新贵。
  以上因素,致使刘宋时期士人精神、心态及审美情趣发生转型。在这些因素中,精神的自由、自适是审美的内在先决条件。
  谢灵运便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即体现了士人精神向审美倾向的转变,又体现出士族势力的衰弱所带来的精神郁闷。他出生于谢氏家族的鼎盛期,祖父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谢玄。到他成年,东晋司马氏连同拱卫他的高门望族,已经衰微,元兴元年谢灵运承袭康乐公,由于和当政者的矛盾,几度入仕又几度去职,最终还是落得被杀的厄运。虽然在仕途上他是个失意者,然而在文学上,却成为了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奠基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谢氏山水审美。《诗品》把他列入上品,评价他是“元嘉诗人”之冠冕,“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故以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2〕(17)
  
  二 谢诗的审美特征
  
  轻功利、重抒情是元嘉文学由阐玄理向审美转型的重要标志。谢灵运的诗歌从审美的角度看,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抒发个体情感的创作倾向。建安时代,士人从经学的桎梏中挣脱了出来,玄学是打破这一桎梏的有力武器,然而,到了东晋末年利用诗歌阐释玄理,玄学又使诗歌走向空洞,失去了情感,使诗歌重回审美的是描写田园的陶渊明和抒写山水的谢灵运。
  1 谢诗的审美抒情性
  王国维先生评词标举出“境界”说,强调要写“真景物,真感情”。他又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以“隔”与“不隔”来进一步说明“境界”,“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不隔,延年则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之诗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3〕(9)。王国维先生将谢与陶、苏并举,给予谢诗以极高评价,正是谢氏山水诗符合“真景物,真感情”这一审美特征。
  谢灵运的性格中充满了诗人的情感,高傲、率真,官据高位,却不擅权谋,《宋史》本传对他的评价是“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遨游,遍历诸县”〔4〕(1753)永初三年,被逐出京,贬为永嘉太守,这年冬天他大病卧床,来年春始愈。《登池上楼》就做于这一时期。“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得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禄反穷海,卧?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这首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处,妙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细腻的景物描写,点画出江南初春的绮丽。从全诗看作者原本是借景阐理,这是南朝初年受两晋玄学影响的痕迹。然而,写景处忘却了阐理的主题,尽情抒写的是由景激发的情,青青的嫩草在春风中萌发,绿绿的柳丛迎来回迁的鸟雀。抒情处,“祁祁伤豳歌”以《诗经.豳歌.七月》中“采繁祁祁”用典,暗喻出作者离京避祸永嘉的苦闷心情,含蓄而不失率真。作者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2 谢诗典雅厚重的审美情趣
  玄言诗大兴之后,诗歌成为谈玄的方式,空洞而失情感。谢诗则以状山摹水的方式把率真的感情寓于山水之中。“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5〕(881)用“初发芙蓉”来作比,是对谢诗审美特征的准确概括。“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富春渚》)、“晓霜枫叶丹,夕昏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游南亭》)。谢灵运大量的诗句集中体现出这一审美特征。他的诗,既能典雅、细微的刻画出山水的自然美,又能单纯而厚重的表现出率真的情感韵味。在刻画自然美时,精细而无腻味感,词句通脱,又不显单薄;表现情感的厚重处韵味无穷,而无呆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