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诸葛亮之三失(一)
详细内容
话说刘备落魄潦倒,无奈下只得依附刘表。天意之中竟遇到了水镜先生,因水镜一句“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从此开始了苦苦寻觅诸葛亮的征程。刘备曾请教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而事实上诸葛亮不出其室而知天下;以一己之力力促孙刘联合,大败曹操;诈取荆洲,力夺东西二川;辅佐阿斗,平南伐北。以此四者,便完全超乎徐庶的评价;考虑到对手的强大和己方的不足,做到此地步,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诸葛亮还是犯下了三大败笔,此三笔冥冥中注定了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
一失 华容道放走曹操
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就是神,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了然局势,先见先知,而呼风唤雨,计压周瑜,又欲知未来,巧施计于功成后潇洒身退。赤壁之战以诸葛亮有心让关羽 放走曹操告终。
可是,诸葛亮应不应该放过曹操呢?
孔明曰:“亮夜观天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叫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天象决定曹操的生死,岂非笑话!莫非天象也决定曹操赤壁之败,也决定诸葛亮恰在此前辅佐刘备吗?果真如此,那么由曹操一手创办的曹氏司马氏集团一举灭汉,统一三国也就是天注定了,这对诸葛亮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影视版三国的解释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即:当时刘备的力量太弱,诸葛亮担心曹操一死,周瑜统帅的东吴大军再无顾忌,可能马上兵向刘备。而如果曹操不死的话,则曹操的实力依然是最强的,东吴有所顾及,则不得不继续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策略;这样,即使诸葛亮诈取荆州,也不能以兵相向,而只能另辟管道,这恰恰给了诸葛亮用计使计的空间,使其可以继续其在出山之前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取荆州,攻两川,以成霸王之业的既定大计。
闲话不论,我们先来分析赤壁之战前后的形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灭袁术,吞吕布,并袁绍,下荆州,上江南前线的兵士便达八十三万,赤壁战后曹操便欲马上起兵四十万再次伐吴,如果再加上防守西凉、东川和北方之兵,以及各地驻兵,曹操的优势恐怕是十个孙权和刘备也无法比拟的。相对来说,刘备则弱了许多,即使加上刘琦的人马,也不过是两三万人马,而且手里仅仅剩下江夏和夏口两个弹丸之地。还夹杂在曹操和孙权的两军之中,孙权则好多了,最起码兵多将广,三军用命;最重要的是占据地利,水战娴熟。说句公道话,如果没有鲁肃,让周瑜杀了刘备和诸葛亮,说不定天下真的是周瑜的了。当然,如果这样便不是历史了。
让我们分析一下非历史的局势。
假设诸葛亮杀死曹操,则曹操的亲友和手下必将全力攻打刘备和孙权,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是被周瑜灭的,这样势必将孙权和刘备更加紧密的靠近,引起天下诸侯共攻曹操集团的格局;再者,曹操继承权的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由于曹操新败,其手下拥兵一方者或许会自立门户。曹操一方依然是最强的;当然,刘备因杀死曹操首当其冲,必将继续依靠孙权。机会大大的增加,但危险性也成倍的增加了,局势或许会更糟了。
可是,如果诸葛亮活捉曹操又如何呢?那么局势则完全不同了,甚至于可以说天下尽握于诸葛亮之手。
那时诸葛亮可以和曹操达成协议。第一,将荆州归还刘琦和刘备;第二,如果东吴攻打荆州,则曹操和刘备连手共讨之;第三,让曹操保证有生之年或N年不攻打(或主动攻击)刘备;第四,在三年或N年以后礼送曹操回境;第五,曹操回境之后,需要请献帝移驾荆州,让刘备以尽君臣之道。
这些条件不愁曹操不答应,毕竟投鼠忌器,不甘心数十年的努力因一时之气而毁于一旦,而且加上刘备恩礼并加,让曹操稍减被软禁的屈辱,有了台阶,不怕曹操不答应。
一旦密议达成则荆州便归属刘备,而且是一个曹操和孙权不敢攻打的荆州。这样,刘备诸葛亮可按原来的计划据荆州,取四川,坐看曹操孙权来个两败俱伤,此消彼长,与天下争雄便指日可待了。
曹操回境之后,必会施加手段,让献帝不能弃许都而赴荆州,于是数翻奏请,数翻驳回,并诏令天下,朕在许都很满意,不愿移驾荆州劳师动众;并请皇叔很生治理荆州,和丞相共同为大汉尽力。刘备心不在献帝,甚至害怕献帝来荆州,毕竟他有皇叔身份,不能冒天下之大不违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双方乐得了之,皆大欢喜。
这样,三国的走势大体不变,只是孙权最弱,不得不依附刘备了;对刘备来说,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局吗?
而且,通过请献帝移驾荆州,表明自己的皇叔身份和忠君态度,以取天下之心;曹操用计继续软禁献帝,更可以落实他国贼的身份,使依然对他心存幻想的部分贤人志士死心,从而投向刘备。一个人志在天下,还有比取得天下之心更重要的吗?一旦赢得天下之心,距离赢得天下也就不远了。
这样的结局也不违背诸葛亮的天象之论,由此可见,诸葛亮实放了一个天大的机会;考虑到放走曹操后,连周瑜都时刻想算计刘备,形势危险之极,便知道诸葛亮犯了多大的错误了。
二失 坐看刘备丧送七十五万
一切都朝着诸葛亮庐中的规划进展,刘备占荆州,取两川,又使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迫得曹操急欲迁都,至此,刘备的实力已到达顶峰,已遥遥欲先于曹操和孙权。
但就是此时,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三国心态上的变化,刘备实力爆长,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曹操改取守势,接连孙权;孙权从畏曹到畏刘,又有荆州切肤之痛,加上关羽拒婚欺人太甚,终于让曹操和孙权走在了一起,三国走势再变,荆州易手,关羽送命。
刘备不从众愿,弃魏伐吴。从局势上看,曹操集团先前累败,已元气大伤,孙权虽然不弱,但实力并未提升太多,相对曹氏、刘备,毫无优势,而且不像曹刘之兵长于战事,故而相对经验缺乏。
刘备报仇心切,一意孤行,单从出征部署来看便知此行必败。刘备的部署如下: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监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等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付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刘备的部署,犯了两个大忌:忌一,主张先伐魏者一概不予重用。这点连诸葛亮都不能例外,甚至连营七百里时,马良奏请将布营画成图本请示诸葛亮时刘备都不屑一顾。而赵云仅仅落得后应兼粮草的待遇。忌二,刘备手下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数元上将不用,如马超、魏延,军中前线,只有老的黄忠,小的张苞关兴,再有就是刘备刚刚在平定两川的过程中收服的降将。换言之,这些人缺乏战争经验,尤其是获胜的经验。
偏偏刘备还带了七十五万人马,这些人马是诸葛亮的计谋加上众虎将的热血从平定两川中积累下来的,是这些兵员,是刘备一跃成为三国之首,迫的孙权曹操连手共抗刘备。这七十五万人在一群佣才的指挥下,一旦失利,则刘备再难有翻身的余地,能如诸葛亮者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这次伐吴最糟糕的莫过于由刚即帝位的刘备领衔。刘备到底有多少斤两,诸葛亮不知道吗?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以让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自己则可收获人和,以和曹孙并争天下。刘备曹操的不同也在于此,曹操即尊才任用,自己又长于谋划,故许多光辉战役的决定性计策也出自自己的智慧;而刘备长于相人,不精于谋略,自己独立作战时,除对黄巾的乌合之众大发神威外,其它则鲜有胜绩;以至于相继投靠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和孙权。其军事才能至此,诸葛亮怎又可以拿七十五万人的生命开玩笑呢?
再者,此时的刘备是历史上的最差的刘备。原因有二:其一,因为关张惨死,刘备报仇心切,心智不明,竟不识公私两仇,孰轻孰重,以往的集思广益,长远目光荡然无存;其二,因为刚即帝位,以往那个人人爱戴,仁慈宽厚的主公不见了,代之一个人人忌惮,不进忠言,喜欢进谗的傲慢君主。试问,这样的人如何不会丧送七十五万人的生命?
而刘备的表现则更让人失望。
一 东征初始,东吴畏惧刘备势大,谴诸葛瑾示弱求和。刘备便可就此下阶,全力联吴攻魏;或可兵不厌诈,模糊其词,以弱东吴之心;千万种选择,刘备却选其最糟,即告诉孙权:“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可悲,曹操八十三万压境,尚有主降派主战派之分;刘备将孙权逼的毫无回旋余地,使东吴人人自危,众志成城,曹操尚且大败,刘备又焉有取胜之机呢?后孙权再次示弱求和,又被刘备一口断绝,并指明切齿仇人,就是孙权。孙权终于知道要想保命,必须重用陆逊,放手一搏了。刘备策略失算至此,诚为天下人笑矣。
二 刘备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文武又多胸无远见,盲目奉承。当马良提醒刘备:“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时,刘备竟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陆逊坚守不出,马良谏曰:“陆逊深有谋略。今殿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殿下察之。”刘备狂妄道:“彼有何谋?但怯敌耳。向者数败,今勿敢再出!”轻敌至此,令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
三 “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以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这是刚登帝位,毫无实战经验的曹丕对刘备的看法,可见刘备的愚蠢程度。更为可笑者,手下谋士畏惧君王气势,竟文武皆贺曰:“殿下神机妙算,诸臣不及也!”刘备对此奉承欣然接受,于是在马良以诸葛亮为名对布营七百里表示疑问时,刘备竟借机将马良遣回东川。自此,七十五万人的姓名竟操纵在一个自大轻敌盲目复仇的昏君以及一群无能的阿谀奉承之辈手中了,岂不悲哉。
有此三失,刘备仅余百余人败逃白帝城便不足为奇了。值得回味的是,陆逊闻得赵云到,便心存惧意,急令军退。有此良将,却叫川中监管粮草,刘备不知是否后悔,赵云不知是否想到旧主袁绍和公孙瓒?
坐看七十五万人丧命,诸葛亮难辞其咎,尤其刘备这样从头错到尾的自杀行为,就算明知不可阻挡,也应早思挽救之计。至此,刘备实力再居三国之末,诸葛亮也不得不和东吴求和了。
诸葛亮是联吴抗魏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也是暂放私仇共报国恨的中间力量。但臣子抗不过君主(注:这个君主还是诸葛亮不久前用计被逼即位的。)刘备终究还是先伐吴。可以说,伐吴是一项国策,一旦确认任何人都应无条件的服从;导演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应深知此点,在明白刘备底细以及此战关系重大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拒理力争去亲自领兵或随军参战,实对战争惨败负有不可推卸之重责,这应该是诸葛亮一生最后悔的事情,诸葛亮的这一不据理力争,使自己的前半生努力付之东流,注定了自己后半生呕心沥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