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商品价值观(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商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们就有不同的认识。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价值这个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本文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的评价,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才能揭开商品价值之谜。
关键词:商品 价值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格
商品价值是什么?商品价格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们就有不同的认识。主要观点有: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抽象劳动价值论,萨伊的效用价值论,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等等。各种不同的价值理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价值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对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价值理论因此成为经济学之谜。
商品价值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哲学问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商品首先是一个物,这个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对人才有价值。在这里,物是价值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客观存在),人是价值的主体,具有主观性(主观评价)。主体为本,客体为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才能揭开商品价值之谜。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的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客观统一价值论)。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的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从整体上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的劳动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的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如伪劣商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的药品),交换价值消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的价值。(这不仅符合形式逻辑,价值概念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符合辩证法,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对立统一就是商品价值)。研究商品价值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者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再生产。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它决定商品与货币、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商品使用价值包括三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的,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的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
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的应该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现在已经走过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有几千万人温饱问题没解决,需要社会扶贫救济。
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此外,给种粮农民财政补贴,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