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利弊谈(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利弊谈(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在更加开放的经济形势下,进行国际化经营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在当前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对促进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经营 知识经济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
  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如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和国民待遇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有利条件。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条件,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这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很少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意识。
  人才的缺乏。我国中小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
  宏观对外政策的制约。在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体制下,使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中多了一些环节,产品的价格等优势受到影响,打击了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积极性,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此外,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项目审批程序、融资条件等方面,现行的宏观政策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加入WTO后遇到一些不利条件。一是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全面实施,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或国外的先进标准,这使得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二是《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条款的规定限制了我国政府以前一些对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补贴政策;三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对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遭遇到新的问题。虽然知识经济可以使中小企业小而强,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知识创新的能力,反而使它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获得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讯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这使得它们在这方面落后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大企业,对它们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非常不利。
  
  推动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应对策
  
  在这个开放的经济中,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这些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使它们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我国要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唯一选择。要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企业本身和政府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铺平道路。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不足可以看出,企业本身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适合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困难的境界。为了保证我国中小企业能顺利地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产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