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及构建路径(一)

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及构建路径(一)

详细内容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克服农业弱质特点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施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加强农业专家决策系统高质量软件的开发,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基地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
    
  一、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它将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1.农业信息化是克服农业弱质特点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在需求总量的扩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人类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低,大量的农业资本投入到土地上,资本的转移更新能力相对较弱;更由于农产品贮存难、体积大、价值低,经不起收获与销售时间的拖延,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对较低。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农业具有比较效益低下和自身发展能力差的特点,并由此形成农业的弱质性。为解决农业的弱质性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的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实现农业产品的高附加值。
  2.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在多数农村青壮年转向其他产业,务农人员主体由老、弱、病、残及妇女组成),生产技术含量偏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例下降,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要在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在促进未来农业生产和整个农业科技进步中将起到全局推动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得到改造,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实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而且可方便快捷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还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步,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益型的生产结构方式将被新兴的低消耗、高效益的生产结构方式所替代,将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总体水平。
  3.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实施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所以制定有效的农业决策,需要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判断与推理。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作物模型系统等的相互结合,目的就是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宏观决策的合理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实现农业信息化为生产和管理者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撑。
  
  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生产模拟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国情,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如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