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勤工助学对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研究(一)

勤工助学对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分析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点入手,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勤工助学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勤工助学有利于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对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因素的提高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趋势,表明勤工助学对学生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勤工助学 就业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勤工”和“助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勤工”既为“助学”提供经济、物资上的支持,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从这点讲,“助学”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当代社会和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该群体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综合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相对薄弱,也是高校就业帮扶的重点对象。
  本研究主要讨论勤工助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数据来源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南京林业大学550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难点
  
  1.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校的逐年扩招使得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高等教育的高额学费对于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都期望毕业后能够“走出农村”,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地域较好、单位性质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却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更多的毕业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者边远地区就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所能提供给大学生就业岗位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阻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2.经济条件限制
  随着毕业生招聘工作市场化发展越来越深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大学毕业生必然要制作精美的简历、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频繁参与各种跨地域甚至跨省市的招聘会。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来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获得与其他同学相等的机会。
  3.综合能力欠缺
  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的差异,许多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时的知识面、计算机水平、英语能力、文体特长等方面比较薄弱。而在大学期间,由于经济和心理等方面因素,许多经济困难学生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流能力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谈,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主动担任学生干部,从而失去很多锻炼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完整人格的培养。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该群体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自卑、消极、悲观的心态,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社会关系薄弱
  目前,由于充分平等的用人机制尚未能完全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对于毕业生就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山区、偏远地区家庭,他们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帮助极少。在自身能力无法做到突出的情况下,获得理想就业岗位的机会要比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