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企业人员风险行为的预警管理(一)

企业人员风险行为的预警管理(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员风险行为的特征、表现形式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既要抓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和思想修养,也要注意强化管理、完善制度,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员的风险行为。

 
  关键词:企业人员 风险行为 预警管理
  
  
  企业人员风险行为是组织内部人员的行为偏离组织目标和预期,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行为。企业人员风险行为的演变和发展,可能导致人力资源危机的爆发,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人员风险行为的特征、表现形式和成因进行分析,为探索企业人员行为风险的预警管理奠定基础。
  
  
  
  企业人员风险行为的特征
  
  企业人员风险行为具有内因性、可防性、隐蔽性、突发性、职位相关性和不可转移性等特征。
  
  1.内因性和可防性
  
  企业人员的风险行为源潜藏于企业自身。它是由企业内部人员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受当事人主观意志支配。它并非不可抗力,只要企业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监督得力,就能够防范和化解风险。
  
  2.隐蔽性和突发性
  
  企业内部少数人追求非分之想的满足会导致越轨行为,是人员行为风险的根源。然而,需求和动机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一般不易被他人察觉;而当事人往往采取一些手段掩饰其非分需求,如将越轨行为隐匿于职务行为之中,借助职务行为障人耳目,逃避监督。这种风险的隐蔽性不仅导致识别、判断和防范风险的难度增大,而且导致了风险产生的突发性。
  
  3.职位相关性
  
  企业中的职位越高,受到的监督越少,越轨行为越不易被发现,引发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人员行为风险与当事人的职位相关,职位越高,权势越大,引发的行为风险越大。由此看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行为风险最大,甚至“一个人可以断送一个企业”。
  
  4.风险不可转移性
  
  人员行为风险属于“道德风险”范畴,如何度量和控制道德风险,是困扰承保人的难题,故人员行为风险尚未被列人承保对象。因此,人员行为风险无法向外转移,只能靠企业自身来防范和化解。
  
  
  
  企业人员风险行为的表现形式
  
  1.违法犯罪行为
  
  企业内部的违法犯罪行为风险最大,主要表现为内外勾结,合伙坑害企业;在业务活动中置企业利益于不顾,无原则让利,个人收受好处费;钻法律和财务制度的空子,将企业利润向外转移,蚕食企业资产;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等等。由于内部人员掌握了要害信息,了解企业制度的漏洞及监控的盲区,加上企业在预防犯罪方面眼光向外,使内部违法犯罪行为藏而不露,不易被察觉,真可谓“家贼难防”,危害很大。
  
  2.官僚主义行为
  
  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大权在手却不尽责;整天沉溺于文山会海之中,忙于看请示听汇报,不屑于调查研究;脱离实际,偏听偏信;高高在上,盲目决策。官僚主义削弱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给风险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企业构成不可低估的危害。
  
  3.扭曲信息行为
  
  企业信息网络中人员的行为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他们出于某种动机可能虚报、截留信息,或者混淆是非,人为造成信息失真和阻滞,从中渔利。基于不真实信息的决策失误、经营失利和控制失灵,会导致企业危机四伏,最终瘫痪。
  
  4.冒险赌博行为
  
  一是当事人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不了解有关法律和政策,贸然进人不熟悉的经营领域而造成风险,使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巨人集团盲目进人陌生的房地产业而一败涂地;二是当事人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明知了事不可为而决意为之,将风险引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