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身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不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高校本身及其制度存在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
2009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接近 610万。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正在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企业纷纷裁员度过危机。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
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 1999年。2007年高校毕业生到达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到了559万,2009年则到了60万。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对社会影响很大,有利有弊。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拉动了一定的内需、满足了家长和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高校扩招后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才浪费、社会不稳定以及其它一系列相关问题。
我国政府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入学率在 2010年接近 15%。在《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 2015年发展规划》中又提出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我国实现了这一目标后并没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预期的效益;相反,大幅度扩招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一大棘手问题。我国把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追求目标,以期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动经济发展。对于教育的发展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本不该有非议,但我国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而进行的扩招一方面在速度上急于求成,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之后,由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仍以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且由于大幅度扩招而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设备、环境的资源紧缺,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管理的松散等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但从质量上却缩了水,普遍既没有掌握实用技能,理论、学术方面也不如从前,而精英的心态却依然主导着大多数毕业生的择业意愿,这就致使大幅度扩招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反对高等教育扩招,反对的是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受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制约,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制约,也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吸收能力制约。扩招的本身并没有错,但由于扩招的数量与高校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能力不相适应而导致的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却是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之一。不顾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的过快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硬件设施过不去,软件设施跟不上,特别是教师数量与质量堪忧,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的运营机制失衡,是亟需有效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