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语文试题>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一语文下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一语文下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详细内容

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一语文下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后面答题纸交回。
第I卷(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序是置于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序可以用于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或者发表评论。序的种类很多,有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
序的起源很早。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颜之推《颜氏家训》也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二人将序的源头追溯到《易》。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继承二人的观点,并有所阐发,他说“文言檗栝乎乾坤,《序卦》发挥乎爻象。此则序所由? ,序作者之意者也”,认为序始于《易》之《文言》和《序卦》。也有学者认为序起源于《诗经》之大序,元代徐骏《诗文轨范》、明代吴讷《文章辨体》、郎瑛《七修类稿》都持相同观点。《昭明文远》“序”体选文也首 列《毛诗序》。
《文言》《序卦》二篇是古人对《易》的阐释,是释经之作,以之为序过于牵强。而《毛诗序》并非对《诗经•关雎》的字句词意进行解释,而是对整篇作品的意义进行引申和生发,是有意识地探索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符合“序”的文体特点。因此,以序源于 《毛诗序》为是。
汉代,序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史记》开创了“自序”的体例,序中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并对《史记》的目录和篇次进行了说明。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在一些“表”、“传”前撰有小序,以发表议论,或说明作表、传的意图。
除自己撰写序文外,序也可应人之请,受人之托而作,即他序。西晋时,左思《三都赋》成,因人微言轻,无以扬名,于是请当时大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皇甫谧对《三都赋》大为褒扬,其序一出,豪门士族争相传抄《三都赋》,竟致洛阳纸贵。此后相因成习,每有文成,必请有名望之人为之作序。序文创作盛行,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自古以来,序文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皆有杰出的序文传世。如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寓议论于叙事,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独到见解,这一见解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此外,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都是序中名篇。
早期的他序多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由于时代距离遥远,作者之意难于探测,所以好序尤为难得。《文体明辨》就此现象道:“盖由后人妄探作者之意而为之;故多穿凿附会,依阿简略,甚或与经相戾,而鲜有发明,独司马迁以下诸儒,著书自为之序,然后已意了然而无误耳。”作者为自己作品写序的好处是“己意了然,无以隔阂”。而他人代为作序,自然隔了一层,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相识相知之人作序,要将序文写得中肯贴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人有言:“作者之意,引伸乎序。然他人言之,不若自己言之之深切著明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乌能如其腹中所欲言首?”言简意赅地比较了自序与他序的优劣。更何况,人难兼善,更遑论通才,而求序之书各有专门之学,要准确指出文中精要,殊为难事。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①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康熙)十九年,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②馈遗上官。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上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革加派,剔积弊,治事尝至达旦。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为减舆从,毁丹垩③,婚嫁不用音乐,豪猾率家远避。居数月,政化大行。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④中?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瑞。
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罔欺。上曰:“于 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列传》)
[注]①谳:审判定罪。②火耗,明清时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熔铸折耗而加征的税额,规定存留地方用于官吏养廉。③丹垩,用红色、白色等涂料粉刷。④笥,竹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盗发即时捕治 治:惩处
B.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摄:代理
C.履 谦过而不改 过:过分
D.朕博采舆评 舆: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于成龙“清廉”的一组是( )(3分)
①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②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③相率易布衣
④婚嫁不用音乐 ⑤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 ⑥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担任罗城知县七年,深得百姓的拥戴,做了很多实事,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使罗城因此大治。
B.于成龙为官清廉,担任直隶巡抚后,严禁州县私加火耗银赠送上级。赵履谦按律受到惩治后,皇上褒扬于成龙弹劾得对。
C.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身处民风奢华的江南,却能体察民情,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不过短短几月,江南的政事教化便得以普遍推行。
D.于成龙做官时,从不携带家属,死后家中仅有很少的几样东西,因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康熙帝南巡时,也给予他“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4分)
译文:
(2)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2分)
译文:
(3)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4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11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 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 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 赏析。(5分)
答:


9.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
由。(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题1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3)连峰去天不盈尺, 。 ,虫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 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翻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 :“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 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为不信任胡笛而产生 的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 人之多的愤怒。
  C.“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E.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2)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结合小说加以概括。(6分)
答:


  (3)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



第Ⅱ卷(78分)
四、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场源起“官二代”的校园车祸,因肇事者一句“我爸是李刚”而引起轩然大波,不仅让“李刚”一夜成名,更将事发地河北大学推到风口浪尖。
B.他有很多坏毛病,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对老师的批评他常常是安之 若素。
C.香港康泰领队谢廷骏,在8•23菲律宾劫持游客事件中勇救团友,以身殉职,其英勇行为感动港人,广受网民称赞,被誉为“香港骄傲”。
D.仅有两天时间去游世博会,也只能浮光掠影地看看,世博园中许多内涵丰富的景观,自然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走进那个院子,蓦然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 ,
, , , 。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①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 ②远处望去
③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
④就像是绿云层上浮着一团团的红雾
⑤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⑥仰头观望
A.①④②⑤⑥③   B.②③①⑤⑥④   C.⑤⑥③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②①
16.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6分)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 立; ,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 , ;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五.写作(60分)
以“生活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
答 案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①篱旁的菊花,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③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思想感情1分;理由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