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语文试题>河南省郑州2014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河南省郑州2014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详细内容

河南省郑州2014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卷)和第II卷(表达卷)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1.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2.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3. 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意。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D.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古代诗文阅读( 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眭夸,一名昶,赵郡高邑人也。祖迈,晋东海王越军谋掾,后投石勒为徐州刺史。父邃,字怀道,慕容宝中书令。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夸为其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唯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桃简,浩小名。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相维絷① 。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杖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梓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及卒,葬日赴会者如市。无子。

注:维絷:此文中为“留住,挽留”意。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耽志书传 耽:沉溺,潜心 B.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惮:怕,害怕,敬畏

C.其见敬惮如此 见:看见 D.始得无坐 坐:获罪,犯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夸拒而不许 ②惑而不从师 B. ①其见敬惮如此 ②其皆出于此乎

C. ①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 ②于其身也,则耻焉 D.①冀相维絷 ②好自相扶将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眭夸年轻时就气度不凡,不拘小节,只喜欢读书,喝酒,不喜欢做官,当地的人很敬畏他。

B. 眭夸和崔浩是好朋友,但崔浩对眭夸却不理解,推荐眭夸来朝中做官。眭夸在朋友和朝廷的双重压力下,迫不得已来朝中做官,但最终还是辞不就命。

C. 眭夸逃出城来,崔浩知道后也能理解他,并为他开释,使朝廷没有治眭夸的罪。

D.眭夸不愿意和朋友共享荣华,却情真意切地与他共患难,替朋友服丧,为朋友举办专门仪式进行哀悼。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高尚不仕,寄情丘壑。(2分)

(2)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梓乎?(3分)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8.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9.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2)江间波浪兼天涌, 。(《秋兴八首》其一)

(3)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4)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6)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7)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9)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寡人之于国也》)

(10)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师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1)~(4)题。(20分)

菜里有虫

包利民

母亲喊了一声开饭,燕小风立刻从房间里冲出,飞快地就位。虽然他觉得这一段时间,母亲的菜做得似乎没有以前可口,可他还是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可是今天刚刚吃了两口,他便在菜里发现了一条虫子。

燕小风对于这条虫子的出现,第一感觉就是不可能。因为母亲是一个极爱干净的人,所有的菜都要洗好多遍,别说虫子,连一粒小小的尘土都不会存在。于是燕小风睁大眼睛,不是幻觉,真真切切的一条虫子,就在菜里!他惊叫一声,立刻就觉得极度恶心。他从小就怕各种虫子,甚至看到一条虫子便会整夜地做噩梦。

而父亲则是漠然地将那条虫子夹出,扔在桌上,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母亲却一脸歉意。燕小风终于冲进洗手间狂吐了一番,再无吃饭的欲望,虽然腹内仍极饿。而父亲严厉地对他说:“这顿饭如果不吃,以后也不要再吃了!”在父亲的恐吓和母亲的恳求眼神中,十六岁的燕小风妥协了,再度坐回餐桌旁,如同吃药一般把这顿饭吃完。

母亲辞去工作已经快半年了,便在家里经营一日三餐,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的心情便不好起来,也常向燕小风发火。燕小风也隐约觉得似乎母亲得了什么病,不能再工作,可他也没放在心上,因为他看出母亲的身体其实并无大碍。

自吃出菜里的那条虫子后,母亲做的饭菜便越来越不好,并不是原材料不好,而是烹饪水平的问题,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卫生方面也越来越差。可在父亲的威逼之下,燕小风并没有一次罢餐。

有一天,燕小风放学的途中,便忽然发现了父亲,立时便惊呆在路旁。隔着街,他看见父亲和一个陌生的阿姨走在一起,脸上的笑容如春暖花开般,灿烂无比。这笑容,就如母亲的厨艺一般,似乎已在燕小风的心中成为了遥远的传说。他觉得有问题,便急急回到家,把刚才的一幕告诉了母亲,并说出了自己的猜疑。母亲并没有想象中的暴怒或伤心,只是淡淡地说:“小孩子想那么多,管好自己,好好上学就行了!”

再后来,燕小风已经锻炼得看见菜里的虫子可以不动声色地夹出,然后继续大嚼大咽。有一天,当他从豆角里吃出一条虫子时,父亲说:“你如果觉得妈妈洗菜不干净,可以自己动手去洗,也可以帮你妈妈干些活儿,你妈一天也挺累的!”父亲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母亲最近真的是很疲累的样子,于是便接手了洗菜的活儿。如此一来,菜里的虫子什么的便绝迹了,燕小风心里也暗喜。

那段时间,燕小风又是在有意无意地好几次,看见了父亲和那个陌生的阿姨在一起。不过他学乖了,回去也不再对母亲说,也没有去质问父亲。他也知道有些事情自己就算参与也改变不了,便只好装作一切不知。

在燕小风洗菜之后,有一天便突然对母亲的做菜感了兴趣,虽然母亲的手艺与之前大不相同,但他还是想着观察一下,看问题出在哪里。这样一来二去,他由旁观到掌勺,竟也渐渐练出了一手好厨艺。他犹记得第一次做出的菜,母亲吃得眼睛湿润,父亲亦是吃得沉默。在他开始做饭之后,母亲便告别了厨房,事实上,母亲已经卧床不起。那一刻,他才知道,母亲是患了不治之症。

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哭了,和父亲来的那个阿姨也哭了。之前母亲已经告诉了燕小风,那个阿姨,还是母亲给父亲介绍的。

阿姨成了继母,进了家门,做的第一顿饭,燕小风就吃出了虫子,可他毫无反应,似没看见一般,继母便释然地笑。后来燕小风继续做饭,继母对他便越发地好。

(摘自《心理与健康》2013年第3期,有删改)

(1)为什么燕小风第一次做出来的菜,母亲吃得眼睛湿润,父亲吃得沉默?(4分)

(2)文章安排了多处伏笔,试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3)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6分)

(4)结合全文,谈谈以“菜里有虫”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第II卷 表达题( 81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汽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讲诚信。国内一些汽车经销商欺瞒消费者,冷面售后服务,只能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情感,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不习惯跟人在这种问题上争论,况且这些意思并不是他独创的见解,教别人听了会嘲笑---哼,只会拾人牙慧。

目前,一些人借助各种有损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方法来增加个人财富,这种为富不仁的行为正在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向歧路。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不仅鲁迅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

鉴于空气质量已经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环保部今年也一直把整治环境违法行为的专项活动聚焦在大气污染的环境违法领域。

《逃生出天》以广州消防部队为创作原型,以某重大火灾为背景,生动的再现了消防官兵运用运用各种消防知识带领被困群众逃离火场。

美国在指责别国从事网络攻击的同时,自己却陷入“棱镜门”,谁能否认这不是美国实施双重标准的明证?

14.下列空白处词汇排序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生活也是一本书,需要你一字字一句句去咀嚼。美词佳句要细细品味,幽默之言需

含笑领会,名言哲理该悉心揣摩。__________可教你学会了承受?__________可教你学会了坚强?_________ 可教你学会了选择?__________可教你学会了欣赏?__________可教你学会了珍惜?……

①社会的多元 ②时光的流逝 ③亮丽的美景 ④人生的坎坷 ⑤生活的打击

A.④⑤②①③ B.⑤④③①② C.⑤④①②③ D.④⑤①③②

15.下面几个语境中的语言表述都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修改(5分)

(1)某电视剧中,即将毕业离校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老师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老师一边接过礼物一边说:“多谢小张,那我就笑纳了。”

(2)小李某日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在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3)小李的朋友新开一家酒楼,小李收到邀请,他答谢到:“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是多忙,到时我也一定会拨冗光临.......”

(4)某学校广播站播送时事新闻:北京连续突然的强暴雨,造成野三坡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2) (3)  (4)

市政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磁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市民们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 3分 )
  (1) 王大爷: (2) 李教授:
  (3) 周教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背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最近广受欢迎的微电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走进“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4分 )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从上述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6、B

7、(1)他情怀高远,不入仕途,将自己的情志寄托在高山大谷之中。(每句1分,大意对即可)

我听说有突出才能的人一定会取得高官厚禄,为什么你偏偏留在乡间呢?(“独”1分,大意2分)

10. (10分,每句1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2)示例一:母亲的饭做的不可口了,并且菜里有虫子。以前母亲做饭是很好吃的,但现在做得不可口了;母亲极爱干净,会把才洗得干干净净,可是现在竟然连虫子都有。这都是不正常的,为下文揭开母亲锻炼孩子的真相埋下伏笔。(4分。找出来伏笔2分,分析2分)

示例二:燕小风看见父亲和一个陌生的阿姨在一起,脸上的笑容如春暖花开般,灿烂无比。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并没有伤心生气。母亲反常的表现,为下文写那个阿姨在母亲的安排下成为燕小风的继母埋下了伏笔。(4分。找出来伏笔2分,分析2分)

解析: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是前文为后文埋下的线索。本文中伏笔比较多,因为有“伏”必有“应”,所以联系上下文来找并不难。

青年女子美丽可爱。很明显,用它来去陈述“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的感人效果是不够恰当的。可以换成“亲切感人”。C.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成自己的话。D.为富不仁:谋求富贵,不讲仁爱。)

注:15、16两题主要考察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17.观点一:乐观态度,“微”事物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适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微”事物蕴含丰富,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观点二:悲观态度。“微”事物的出现时人心浮躁的表现,是一种退化,是社会的退步;“微”事物永远取代不了经典的作品,每日关注“微”事物,沉溺于刷屏、看微博,浪费很多时间。

观点三:“微”事物既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了社会浮躁的一面,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既关注,但也不能沉溺其中,毕竟,他代替不了经典。(以上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8.请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译文:

眭夸,又名昶,赵郡高邑人。祖父名迈。是晋朝东海王司马越军队中的参谋副官。后投奔石勒当了徐州刺史。父亲名邃,字怀道,是慕容宝的中书令。眭夸年轻时就很有气度,不拘小节。潜心读书,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心上。喜好喝酒,气宇轩昂,超然干世事之外。20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得)以至于鬓发全白,每次恸哭,听到的人都会感动得流泪。他情怀高远,不入仕途,将自己的情志寄托在高山大谷之中。同郡的李顺愿意结交他,然而眭夸拒绝了,当地无论年轻年长的没有不敬畏他的。

岳父是钜鹿人魏攀,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和眭夸不曾以翁婿对待,感情如同好朋友一般。有人对眭夸说:“我听说有突出才能的人一定会取得高官厚禄,为什么你偏偏留在乡间呢?”于是睦夸作了《知命论》一文,予以解释。75岁时去世,安葬的那天,送葬的人像赶集一样。身后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