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资阳市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Word版)
详细内容
2014资阳市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附答案Word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4页,第Ⅱ卷第5页到第12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答第Ⅱ卷时,不能在试卷上随意圈点勾画或作记号。
3.考试结束时,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梵语(fàn) 闷热(mēn) 伶俜(pīng) 沧海一粟(shù)
B.煤屑(xiè) 牌坊(fāng) 哺育(pǔ) 浅尝辄止(zhé)
C.着装(zháo) 酗酒(xù) 诽谤(fěi) 惠风和畅(huì)
D.婆娑(suō) 笃信(dǔ) 鸳鸯(yuān) 鲜有所闻(x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肄业 嬉戏 无精打彩 穷兵黩武
B.哽咽 萧索 开诚布公 真知卓见
C.峥嵘 桑葚 急不暇择 同流合污
D.谜糊 嫉妒 正襟危坐 骇人听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高大上”,是由几个词语缩略而产生的新词,需要给予一个严密精细的解释,相关解释有人已经给出了不少,但又总是出尔反尔。
B.天气渐趋炎热,多地中小学生因不慎溺亡的消息,逐渐增多,让人豁然开朗: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及监管,时时都不能放松。
C.对于近来的暴恐事件,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纷纷予以强烈谴责,并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坚决打击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
D.又快到毕业时季了,莘莘学子,在温馨伤感的时间旋律中,即将告别可爱可敬的母校,告别曾经相互提挈,共同进步的同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4年4月,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在朱自清的家乡扬州颁奖,张炜、贺捷生、马未都、于坚、祝勇五位作家获此殊荣。
B.虑及城市规模、发展需要等因素,河北省保定市将逐步承接首都北京的部分行政事业功能,以及医疗养老等其他功能的接管。
C.一边品赏着“舌尖上的中国”,一边徜徉于书海文山中,不仅我们的身心得到了一种享受与滋润,而且得到了一种释放与超然。
D.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事件,在各方的僵持不下的争论中、在不断更新的动态中,虚实夹杂的消息不断发生,愈发扑朔迷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传记文学自身因素主要由传主、题材、情感表达、体裁形式、表现方法等组成。
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士人都有。但在史传中传主以上层人物居多,在散传中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但原来不知名的人也有因被知名的作者写了传而知名的。如胡适给李超作传,李超虽死,其名为后人所知。又如1928年一部由中国人盛成创作的法语文学传记《我的母亲》在法国出版,旋即风靡世界文坛。
传记题材,在古代传记文学中,尤其在史传中以写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为主,因为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总的以人物外在社会活动,即“公生活”为主。但到明代中后期传记题材写日常生活的明显增多,而到近现代传记文学,则既写“公生活”,也写个人家庭生活等,即“私生活”,题材日渐扩大。
传记的情感表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传记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另一方面指作者通过传记的情感抒发。在史传中,司马迁的《史记》传记文学有很强的抒情性,其作品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传由私撰发展到官修、集体写作,个人情感难以表达,抒情性逐渐减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减弱。在散传中作者的抒情成分多少不一,但一般说作者的抒情正当而且浓厚,其艺术感染力也比较强。如明代中期归有光的传记文《先妣事略》为自己母亲立传,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但对母亲的感情溢于言表,十分感人。
体裁形式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有一人一传的单传,也有一类人合为一传的类传。类传也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如范晔《后汉书》创立多种新类传,扩大了传主的类型。现代传记以篇幅大小分为长篇、短篇传记。古代传记受史传的列传影响,篇末往往有一段论赞,如《史记》传记篇后的“太史公曰”,或补记史料,或写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古代传记因多短篇则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梁启超的部分传记创作,如《罗兰夫人传》《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已开始分章节。
传记文学的表现方法,除受自身传统影响外,还受其他文学样式和外来传记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传记文学与小说同属叙事文学,同以写人为主,只是传记坚持写真人真事,而小说多虚构。但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互相借鉴与吸收。唐代的传记与传奇就相互影响。清初侯方域的《马伶传》,现代胡适的《四十自述》的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都用了小说笔法,因而文势曲折,引人入胜。
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创作环境好转,近代、现当代又曾出现过许许多多伟人名人、先进人物,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一定可以再造辉煌。
(选自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有删节。)
5.下列关于传记文学自身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主是传记文学自身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记文学的传主既包含帝王将相,亦包含平民士人。
B.古代史传中的传记题材,主要以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也即总的是以 “公生活”为主。
C.传记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包含了传记主人公的情感,亦包含着通过传记写作而抒发的作者情感。
D.传记体裁形式是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可分为单传、类传。
6.下列对古代传记与近现代传记的比较,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散传中的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了平民百姓,而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
B.题材上,古代传记文学一直主要描写传主“公生活”,而近现代传记既写“公生活”,亦写“私生活”。
C.因多短篇,古代传记往往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一些传记创作开始划分章节。
D.无论是古代传记,还是近现代传记,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与其他文学样式互相借鉴、吸收,特别是小说。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传记文学中,一些原来不知名的人因被知名作者写传而知名。这说明写传者与传主间会相互影响。
B.我国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而现代传记不在意惩恶劝善的功能,所以题材范围发生着变化。
C.传记的情感表达与其艺术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表达缺失,艺术感染力便会相应削弱,反之亦然。
D.因为现代社会创作环境不断好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的创作一定会再造辉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一)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石崇《金谷诗序》)
(二)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 庐:寺庙
B.故具列时人官号 具:详尽
C.暂得于己 暂:一时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余以元康六年 ②足以极视听之娱
B.①感性命之不永 ②不知老之将至
C.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已为陈迹 ②阿母为汝求
资阳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第Ⅱ卷第Ⅱ卷总分总分人
题号四五六七
得分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8页,用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不能在试卷上随意圈点勾画。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31分)
10.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5分)
答: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答:
11.“南兰亭,北金谷”,早已为人熟知。石崇创作《金谷诗序》的动机是什么?用《金谷诗序》原文中的文句概括,并适当阐释。(3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月 夜
杜 甫
今夜帼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选自《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诗中,作者分别描绘了“妻儿”怎样的形象?请概括。(4分)
答:
(2)请评析“双照泪痕干”中“双照”一词的妙处。(4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2)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3) ,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短歌行》)
(4)暧暧远人村, 。(《归园田居》)
(5)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6)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大江逆行•墨迹
张抗抗
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岸是白色,水是黑色;岸是绿色,水是黑色;岸是金色,水是黑色;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
它的父亲是灰色的山岩,它的母亲是褐色的泥土;灰与褐调成了黑色。它从上游峻峭的石砬子下来。
它的父亲是高高天上金红的太阳,它的母亲是茫茫旷野上蓝莹莹的冰雪。太阳拥抱了冰雪,橙与蓝生成了黄色。它从上游坦荡的雪原上来。
它的父亲是猎人红红的篝火,它的母亲是山谷中绿色的帐篷。篝火照亮山谷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它从上游密密的森林中来。
它撞开石砬子、穿越雪原、绕过森林――它自由自在地兜着圈子。在江叉里留下一个个迷人的崴子与小岛。几千年几百年来它以这弯弯曲曲的江道显示自己的风采,得到过多少夸赞和誉美。
如今若是有人坐船从那灌木葳蕤的江湾里西行,望望天,望望水,便迷惑起来――太阳怎么落到身后了?这是往哪儿?
它便咯咯地乐,咬牙切齿地乐――记住了这是条无可奈何的回头路。你必须走主航道,小岛在主航道一侧;你不想同太阳捉迷藏,就白白地将那小岛拱手相让了。
除了那时常迷失方向的太阳,还有那些钉在它身上的红红白白的浮标,还有巡逻艇、掺望塔……总使它感觉到被肢解、被分割的耻辱。都说水是无法切分的,可它就摆脱不了那种被剖开后,又重新拼接起来的羞愧。好像它是一双鞋、一副手套,走同一条路、为同一个人,似乎是一个整体,却明明又貌合神离。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汲取它的江水灌溉土地的人,那些造了船让它推着走的人,那些隔江相望嬉戏游泳的人,变得这样互相仇恨?它总为这仇恨觉得隐隐的不安――因为他们似乎因争夺它而仇恨,仇恨中又似乎对它爱得越发痴迷,把它爱成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孤独寂寞的江,一条没有电站大坝江桥水运的无能的江,一条连太阳都经常站错位置的混混沌沌的大江。
它好悲哀。
于是它常常闭上眼睛。它的眼前黑黑。人们看它也黑黑。
于是它常常沉默,缩在它的冰雪母亲怀里,戴上它儿时的小白帽静静怀想,怀想那个没有巡逻艇的远古年代和父亲的石砬子。
它实在憋闷得太久时,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粗鲁地将母亲白色的庇护砸得粉碎。它承受不了自己的愤怒,便露出尖尖的牙齿咬噬江岸,将自己撕成冰雹和雪片,炸裂成巨大的冰排――那冰块在阳光下竟也透明得发黑,如凝结的血液,缓缓东移。
每年春天,它总要这样爆炸一次、毁灭一次,又复生一次。
它墨迹斑斑地写下自己的欢愉和痛楚。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黑龙江。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描摹刻画出了一条充满着生命意味的黑龙江,其间,主要对落后的历史进行了深沉而厚重的反思。
B.“从天边来,到天边去。”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前后照应、深化情感等多维功效,同时,给读者带来了悠远的视觉思维的暗示。
C.全文语言的亮点之一便是“叠词”的运用。巧妙运用“叠词”,有利于思想情感的叠累深化,为全文舒缓唯美的情感表达助力。
D.在修辞技法方面,“拟人”,是本文运用比重较大的一种修辞,让江水的流淌充满了人性的质感,拉近了文字与读者的心灵距离。
E.全文标点运用丰富多样。破折号、省略号与逗号、句号的交互使用,让文章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参差美感:语意的断裂与绪意留白。
16.“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17.文中提到“它好悲哀”。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它”究竟在“悲哀”什么?(6分)
答:
18.有读者曾说:“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充满强烈的爱与憎,那属于张抗抗特有的感情比比皆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爱”与“憎”。 (6分)
答:
六、(12分)
19.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野望》,全诗忆诸弟,叹迟暮,跃马出郊,感伤时局。全诗音韵流转,对仗工整,是一首七律中的佳作。诗句的顺序已经打乱,请将正确的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写序号)(4分)
①未有涓埃答圣朝 ②海内风尘诸弟隔 ③南浦清江万里桥 ④唯将迟暮供多病 ⑤不堪人事日萧条 ⑥西山白雪三城戍 ⑦跨马出郊时极目 ⑧天涯涕泪一身遥
答:
20.根据下面情景,续写一段话。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得体,内容简明,不超过200字。(8分)
某校长发出禁令:学生在校不得看课外读物,包括中外名著!究其原因:一是怕学生阅读占用大量时间,耽误了学习;二是怕学生沉浸在书中,思想收不回来。假设在校园里遇到了该校长,你将怎样展示自己不同的想法呢?
某校长:
您好!可以耽误您一点时间吗?
200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学习是一件有趣又有启悟的事情。在自主学习中,我们有了可与人分享的经验,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个性解读;在课堂的展示中,我们有了有效的学法,又有了深感失败的例子;在教师改革的做法中,我们有了对老师教学的建议,也有了对教师做法的点赞……
请结合自己学习的情景和见闻,以“乐趣”或“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不用话题作标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资阳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4.A。(B.“以及医疗养老等其他功能的接管”与前半句杂糅;C.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我们的身心”之后;D.错误一:“消息”与“发生”搭配不当。错误二:暗换主语,结构混乱)
5.A。(原文是“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士人都有”,选项范围扩大)
6.B。(文中还提到“但到明代中后期传记题材写日常生活的明显增多。”)
7.A。(B项“现代传记不在意惩恶劝善的功能”属于无中生有;C项“反之亦然”,在原文中并未提及;D项“创造辉煌”的条件缺损,原文还提到“近代、现当代出现过许许多多伟人名人、先进人物”)
8.A(庐:屋舍)
9.B(A.介词,在;介词,用来。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他、他们;副词,难道;D.“wéi”,动词,成为; wèi,介词,替)
10.(1)我与众多贤士一起送他到涧中,白天黑夜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共”“迁”“或”“列”各1分,句意1分)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一”“虚诞”“妄作”各1分,句意1分)
11.“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生命有限,衰亡无期,给人们带来了感慨与恐惧,自然,成为了古今人们“兴怀”的重要缘由。(原句2分,阐释1分)
(2)“双照”,指月光同时照着两人;(1分)与前面的"独看"形成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团聚的祈盼与渴望。(2分)
14.(1)隰则有泮;(2)还顾望旧乡;(3)绕树三匝;(4)依依墟里烟;(5)渺沧海之一粟;(6)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每空1分,错、漏、增字均不得分)
15.A、C。(A项“落后历史”应为“现代文明”;C项“舒缓唯美的情感”定位有误)
16.①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文字充满灵动与真切;②照应文题,本句中的“墨迹”与文题中的“墨迹”形成照应;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则与前文“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承接;二则铺启了后文关于历史记忆、现代文明的叙写;④内容情感上,利于突显文章主旨,为全文思想情感的顺利而有力的表达做好铺垫。(每点1分)
17.①因迷失方向的太阳,还有红红白白的浮标等,它感觉到被肢解、被分割的耻辱;②它感到重新拼接起来的羞愧;③它因人们的仇恨而感到的隐隐不安。(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18.文中,作者一方面表现了对江水自由、独立、抗争精神的爱与赞美。(3分,自由、独立、抗争答出两点即可)另一方面,对现代文明的繁杂、自私、扭曲特质的恨与批判。(3分,繁杂、自私、扭曲答出两点即可)
19.⑥③②⑧④①⑦⑤(只要⑥③、②⑧、④①、⑦⑤配对一个,不论其位置即得0.5分,全部配对成功2分;总顺序正确2分。总分4分)
20.作为学校的学生,我认为课外读物不可禁!课外阅读可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对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好处。同学不进行课外阅读,也并非就在学习,如果大家在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后再进行阅读,反倒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不能因为部分同学自控力差,就对其他同学因噎废食啊。再说,沉浸在书中总比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有意义吧。请您再考虑一下,好吗?(观点鲜明1分,表达得体3分,要点简明4分――针对禁止原因阐明观点各2分。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语言得体即可)
21.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意见。
附:文言文《金谷诗序》译文
我在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外任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另一处住所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离城十余里,那里有的地方高峻,有的地方低下,有涌流的清泉,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养鱼池,土窟等,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给他送行,到涧中去,白天黑夜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众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怕死亡的没有一定期限,因此一一列举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参加游宴的一共有30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