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一中2011学高一语文上册10月月考检测试题(含答案)
详细内容
嘉兴一中2011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2011/10)
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Ⅰ
一、选择题 (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妥帖 (tiē) 烙印 (lào) 旅泊(bó) 装模作样(mú)
B.辜负(gū) 跬步(guǐ) 挣脱 (zhèng) 熠熠闪光 (yì)
C.菜圃(pǔ) 静谧(mì) 摇曳(yì) 灯影幢幢 (chuáng)
D.廿七(niàn) 犄角 (jī) 怪癖 (pì) 锲而不舍(qiè)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斑斓 驽马 苍海桑田 挥斥方遒
B.丰腴 元霄 风驰电掣 击扬文字
C.惴粟 廖廓 汗流浃背 恪尽职守
D.干瘪 蛰居 引觞满酌 休戚相关
答案:D
解析---A项中“苍海桑田 ”应为“沧海桑田”,B项中“击扬文字”应为“激扬文字”,
C项中 “廖廓”应为“寥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鸟儿们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_____。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
②在我对这个艺术神殿的短暂的游览中,我一点儿也不能评论展开在我面前的那个伟大的艺术世界,我将只能得到一个_____的印象。
③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_____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A.爆发 肤浅 以至 B.爆发 浮浅 以致
C.暴发 浮浅 以至 D.暴发 肤浅 以致
答案A
解析:(“爆发”指猛烈发作,①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②用于众人的声音〈欢呼声、掌声等〉;③用于某种力量、情绪等。“暴发”①指突然发生,用于洪水、传染病。②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含贬义。“肤浅”侧重认识局限于表面、不深刻,常用于人的认识活动;“浮浅”侧重轻浮、不切实际,常用于人的工作作风、学识修养等。“以至”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或相反方向的发展;“以致”指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人类的许多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B.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的十分透彻,很多说法非常有新意,真可谓别具匠心。
C.老舍的《想北平》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在短短的两千字里对北平的爱真是一言九鼎。
D.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让整个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四川汶川。
答案C项
解析――
C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分量重,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用在此处不妥。 A概莫能外:没有谁能超越这个范围。B 别具匠心: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独特新颖的构思。D突如其来:突然发生或到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难得的表演机会。
B.我国计划在2011年向太空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试验,这一消息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被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C. 尽管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经济总体有限,其债券危机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受到直接冲击,但是仍然会间接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D. 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
答案:C项
解析―― A项“他的雄材大略与奸诈凶狠”与“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搭配不当,可改为“演这个角色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凡是出现“X是X"的句式时要注意前后主语一致;B项成分赘余,删去“的实验”;D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
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______________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作出图解。
①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②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③水边石草杂置,山坡上树木茂密。④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⑤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⑥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洒在碧水上。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①③句与上文的"相通的水"衔接好;②④句与文章所写的景色不合;⑥与下文渲染的意境不合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蚓无爪牙之利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答案:B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答案:A
9.下列选项中划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用心一也
答案:A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君子生非异也 D 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B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答案:B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答案:D
1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要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答案:C
1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前。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主宰的问题。下片重在抒情,通过回忆,形象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并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做了回答。
B杨子在《十八岁及其他》中和东东谈到了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我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
C《劝学》是春秋末期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作品,文章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D《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答案:C 荀子应该是战国末期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共9分)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①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②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康:大路。
15.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请 身 而 去 遂 走 而 出 公 从 之 兼 于 涂 而 不 能 逮 令 趋 驾 追 晏 子 其 家 不 及
答案: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2)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答案:
(1)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
(2)我愿意奉献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百姓。拿出多少来赈济,完全听从先生的吩咐!
参考译文:
齐景公时,(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17天。景公不以为然,成天在宫中纵酒欢宴。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请求自己离开朝廷。于是,便快步离开了宫殿。
齐景公在后边追赶他,路上泥泞不堪,行路艰难,没有赶上。景公便催促车辆,赶到晏婴家里。晏婴已经把家里的粮食、器具都送给饥民了。齐景公在大路口追上晏婴后,连忙下车,跟在晏婴身后说:“我有罪,先生抛弃了我而不援救。我没有俭仆的美德让您屈从,难道先生还不顾及国家百姓吗?希望先生能多帮助我,我愿意奉献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百姓。拿出多少来赈济,完全听从先生的吩咐!”齐景公就在路上向晏婴拜谢(得到了晏婴的谅解)。晏婴这才是回到朝廷(组织起救灾赈济工作),他命令主管粮食的官员去巡视流离失所的人家,对有纺织工具、原料而缺粮户,让他们有一个月粮的粮食储备;对无纺织工具的缺粮户,给一年粮;对没有积聚柴薪的百姓,给柴草、木椽,让他们足以度过汛期。让柏遽巡视,家中房屋不能挡雨的人家,给他们钱。国都以上赈济,限定三日内做完;超过时限的官员,按不执行命令治罪。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8分)
雨 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17.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
1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19.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2分)
20.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
答案解析:
17. (4分)第一问(2分):①春雨象征着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的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着人生的晚年。每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一点不给分,依此类推。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2分):秋天的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8.(4分)(1)(2分)“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2)(2分)“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中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意思答对即可。
19.(2分)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到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意思答对即可。
20.(8分)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四、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孤山
【宋】 谢坊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此障挽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封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的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1分)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1分)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1分)。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结合注释,体会谢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1分)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1分)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1分)
【解析】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诗人忠肝义胆的形象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解题的根本。
五、名句默写 (共6分,任选3小题)
22.(1)蟹六跪而二螯, , 。(《劝学》)
(2 )顺风而呼, , 。(《劝学》)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师说》)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六、语言运用(3分)
23.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不超过15个字)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
答案: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七 作文(3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30分)
点拨: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大而甜的橘子,但那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绝对的完美。这就要看我们怎么个活法,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手中的橘子。蔡志忠拿到酸的庆幸其大,拿到小的则庆幸其甜。他的做法充满了智慧,而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他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剂良药,倘若我们总是以苛严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则我们连一个橘子也拿不到。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人生,不能抱怨生活,相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这并不漫长的人生。本文有两个最佳立意:1、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得与失,不要患得患失;2、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善于发现光明,寻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