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语文试题>北京市重点中学2014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4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详细内容

北京市重点中学2014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考生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并上交答题纸。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共20分)
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蓬蒿(gāo) 翌日(yì) 脸颊红润(xiá) 风光旖旎(yǐ)
B. 发酵(xiào) 祈祷(qǐ) 不着边际(zhuó) 不可估量(liáng)
C. 倨傲(jù) 征辟(bì) 咎由自取(jiù) 咄咄怪事(duō)
D. 濒临(bīn) 暴戾(liè) 影影绰绰(chuò) 徇私枉法(xú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蜂拥 就序 急风劲草 变本加厉
B .寒喧 蜇居 震耳欲聋 贸然行事
C .通牒 掉头 振聋发聩 高潮迭起
D .蛊惑 抉窍 山青水秀 轻歌曼舞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战争中生还的郝思嘉回想起那场盛典,觉得它已经恍如隔世,可实际上,那也才只是四个月之前的事啊!
B.我建议今天暂时休会,因为当时在场的人今天都不在,让我这个了解情况不多的人来谈这件事,未免隔靴搔痒。
C.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希望各国摒弃以邻为壑的做法,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扩大开放,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发展。
D.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要随意批评孩子,但对孩子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的明显问题,也不能一味放纵,随波逐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篇文章是我在学习了“十八大”文件后写出的,由于本人认识水平不高和文字表现力差, 文章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
B.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增长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C.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特曼是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草叶集》。
B. 古文运动的主张是“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唐代文体改革运动。
C.《聂小倩》选自清代蒲松龄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书被赞为“写鬼写
人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D.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
《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6.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声音全部进入耳内,这种高频率的声音很容易使体内血管发生紊乱,_______。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迟放鲁教授做出了解释:用手机耳机听音乐,_______,引起听神经异常兴奋,_______;再加上耳机接近耳膜,能将声音信号提高10分贝左右,时间长了,_______ ,轻度会听觉迟钝,中度以上就会耳聋。
①会对耳膜造成伤害 ②容易造成听觉疲劳
③从而导致听力受损 ④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7.阅读帕斯的《朦胧中所见的生活》一诗,完成第7题
朦胧中所见的生活 帕斯①
在大海的黑夜里, 在人体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 世界,你一片昏暗,
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注释:①帕斯:继获比利时第六届国际诗歌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之后,帕斯又因为“热情、充沛、视野广阔、特具引发美感的智慧和人文主义的完整性”而荣登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含义隽永的小诗,诗人采用“意象并置”的方法,将四幅不同的画面──大海、森林、人体、生活的世界──剪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诗意的张力。
B.本诗将四种不同的事物,都比喻成“闪电”。前面两种是自然界的“游鱼”、“鸟儿”,它们“穿梭”、“翻飞”,像一刹那间的“闪电”,撕裂了无边的黑暗,象征着生命强劲的跃动。
C.后面一句在“人体的黑夜里,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更是奇警大胆。“白骨”是个可怕的、惊悚的意象,在这里使用给人以恐怖之感。
D.四个比喻像四句格言,在蒙太奇式的并置间有相互的铺垫,在相似中又有突然的逆转,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的生活也像瞬间的闪电这一思想。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行李之往来
今齐地方千里
君侯制作侔神明
闻道有先后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
幸不訾着短处 訾:毁谤
B.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抵:拜谒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诽谤、讽刺
C.兵者凶器也 兵:武器
略地于边 略:攻取
D.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之:王之敝甚矣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 以: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
以其无理于晋
C 而:夜缒而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
D 其: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皆出于此乎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②,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③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人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②鞫(jū):审问。③宫?(kǔn):内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亦阳怒,请自推鞫 阳:表面上 B.为太子,患在德不立 患:担忧
C.医药备尽而疾不瘳 备:准备 D.蠹国病民 蠹:损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欲 为 之 赦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 医药备尽而疾不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太子言于后曰 其皆出于此乎
D. 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 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若(上)有不讳,义不独生 B. 后不许(所请)
C. 由是(上)疾遂甚 D. 私以(皇后之言)语房玄龄

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长孙皇后“仁爱”的一组是( )
①俟上怒息,徐为申理 ②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
③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 ④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
⑤辍己之药膳以资之 ⑥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④⑤⑥ D. ②③⑤

1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生活照料得尽心尽责,体贴入微;在安邦治国方面能诤言直谏,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
B.长孙皇后善于处理内宫事务,公正端直,对太子严格要求,不骄不纵;对幼年丧母的豫章公主慈爱有加。
C.长孙皇后生活十分节俭,以身作则,为了帮助宫中生病的嫔妃宁可自停药膳;她还告诫太子要节用器物。
D.长孙皇后识大体,顾大局,抱病随太宗出巡九成宫,病重时坚决不同意太子下令大赦天下为自己祈福求寿。

第Ⅱ卷(共70分)
三、16. 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①既东封郑,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夫晋, ?
③群臣吏民, ,受上赏。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 。
⑤师者, 。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
⑦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⑧千岩万转路不定, 。
⑨熊咆龙吟殷岩泉,
⑩ ,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父亲汪曾祺
某种意义上,父亲挺欣赏老庄式的淡泊的生活态度。
父亲多年境况不顺,坎坷颇多。他说,当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能够熬过来靠的就是――随遇而安。“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则是一种自我调适。
父亲无官无职,无权无势,对于名利,从不孜孜以求。
他干了几十年,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级别,应该受什么待遇。1958年,他到河南出差,单位给他买了软卧,他这才知道自己已经算是“高干”了。不过好景不长,出差回京不久父亲便当上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后来平反了,他也没向单位提出过什么要求。他当过北京市评定艺术职称的高级评委,领过国务院的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自己从来没争过要过。直到办完离休手续,领到离休证,父亲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局级干部”。他写文章,很少和人谈稿费的问题,有人愿意多给固然高兴,少给些也无所谓。
父亲觉得,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
父亲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作家应该有创作的自由,有权利写自己觉得该写的东西。建国后,按流行的政治标准衡量,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甚至坦言,他的艺术观点不怎么招人喜欢。对此父亲并不在意,该怎么写还怎么写。
父亲的文章一般都是气静心平,娓娓而谈。但他并不是不会言词激烈甚至开骂。我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写作基础课要写小说,便找了一件在工厂当炉前工时亲身经历的事做题材――一次上夜班,由于工厂领导瞎指挥造成漏钢事故,形势十分紧张,工人连夜奋力抢救,保护了设备,但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厂里广播站却高声宣扬,由于领导英明,指挥得力,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我在小说的结尾写道:抢修了一夜的工人已经精疲力竭,在澡堂里迷迷糊糊听着这样颠倒黑白的广播睡着了。小说写成之后拿给父亲看,他提了一个意见:“结尾不好,太平。应该是工人听了这样的广播之后,骂了一句――‘他妈的!’”“他妈的”能写进文章吗?不仅不雅,领导若看到了会高兴吗?但父亲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非如此不可,这是小说人物的必然反应。写小说要以生活为基础,刻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父亲和林斤澜唱过对台戏。林斤澜一直强调小说结构的重要性,父亲却来了一句:小说结构的特点是“随便”,弄得林斤澜有点上火。后来父亲补充了一下,说小说结构的特点是“苦心经营的随便”。此事才算了结。
父亲经常拿出他的作品,让家里人提提意见、把把关。对父亲批判最严厉的,是他的孙辈。一次,他的孙女汪卉回家气哼哼地说:“爷爷写的文章一点都不好!”原来,老师让同学们从文学名著中摘抄一些华丽的辞藻,以便写作文时用。她把父亲的书翻了个溜儿够,一无所获,于是很恼火:“爷爷写的什么呀,没词儿!”另一个孙女在一旁慢腾腾地帮腔:“就是。中心思想一点也不突出,在班上最多就是个二类文。”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说得好,没词儿!”过了一阵儿还在嘟囔:“没词儿,没词儿。好!”我们知道,他对这个评价很得意,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追求。
在艺术上父亲相当自信,认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运用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家里有一幅高尔基木刻像,挂了快四十年了。大家都觉得该换换了,但又不知道换什么合适。没想到父亲嘟囔了一句“该挂我了”,说完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后来真的换了他的照片。那张照片是一个美国人拍的,曾经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占了整整一页。
父亲在《论风格》中有这样几句话:“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作家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欣赏自己。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取材于汪朗《岁月留痕》,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汪曾祺当艺术职称高级评委、领国务院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表明他在生活中对待很多事都是糊里糊涂的,是一个马虎的人。
B.“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表明汪曾祺不以流行的政治标准来衡量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C.两个孙女认为爷爷的作品“没词儿”、“中心不突出”,从侧面印证了汪曾祺的艺术作品“不怎么招人喜欢”,对此,汪曾祺却并不怎么在意。
D.家里人不知道用什么换掉高尔基的木刻像,汪曾祺提议换成自己的画像,说完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表明他也为自己的自负感到些许羞愧。
E.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自然,娓娓道来,通过几件生活小事,表现了父亲汪曾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在创作上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追求。
18.在生活中,汪曾祺淡泊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9.请结合具体事例,概括汪曾祺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观点。(3分)

20.汪曾祺认为:“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请结合原文并联系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五、21.作文(共40分)
请以“色彩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14\4期中试题
基础题1―6题答案:
1、答案:C (A颊jiá、B摈bìn、D戾lì) 2、答案:C (A、就绪;B、蛰居;D、山清水秀)
3、答案:D(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4、答案:A(B、搭配不当,应改为“提升……地位”;C、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和“……造成的”杂糅;D、“是否”、“能否”与“推动……健康发展”两面和一面搭配不当)
5、答案:D(A、惠特曼是美国诗人;B、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C、《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6、答案:B

7阅读帕斯的《朦胧中所见的生活》一诗,回答问题:
朦胧中所见的生活 帕斯①
在大海的黑夜里, 在人体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 世界,你一片昏暗,
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注释:
①帕斯:继获比利时第六届国际诗歌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之后,帕斯又因为“热情、充沛、视野广阔、特具引发美感的智慧和人文主义的完整性”而荣登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

1.
A.这是一首含义隽永的小诗。诗人采用类比的手法,将四种不同的事物,都比喻成“闪电”。
B.前面两种是自然界的“游鱼”“鸟儿”,它们”穿梭””翻飞”,像一刹那间的“闪电”,撕裂了无边的黑暗,象征着生命强劲的跃动。
C.后面一句在“人体的黑夜里,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更是奇警大胆。”白骨”是个可怕的、惊悚的意象,但是在这里却巧妙无比,仿佛闪电进入了人体,使得诗歌的意义陡然转向人的世界,而最后一句戛然而止,点出主题:人的生活也像瞬间的闪电,照亮世界。
D.四个比喻像四句格言,在蒙太奇式的并置间有相互的铺垫,在相似中又有突然的逆转,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的生活也像瞬间的闪电这一思想。


2.
A.综观帕斯的诗,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感性的生命体验和迷醉达到神的境界;二是在智性永恒启迪中指点神的迷津。前者是意味的诗(悟性的诗),后者是意义的诗(智性的诗)。《朦胧中所见的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B.由“大海”“森林”“人体”组成的世界,由于没有生命和精神的照耀,显得极端的昏暗、混沌和贫乏。“穿梭的游鱼”“翻飞的鸟儿”“磷磷的白骨”,三个文化积淀极为丰富的意象,显然是生命的象征,是人类为了自由自在的充满神性的生活应作的不懈努力、应持的乐观态度、应有的坚定信念的暗喻。
C.生命和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就是“闪电”,它击退黑暗,照亮大地,使人类健康的生活从贫乏中丰富地呈现出来,它是光源和动力。有了人,有了生命,有了人类的简单、自由、充满信心和想像的生活,世界才变得富有价值,值得热爱,生活才还原为本来意义上的生活──内心充满神的踪迹和光芒的生活。
D.这首诗构思精巧,语言简洁,酷似中国古代诗歌大师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绝句。所选择的意象表明了诗人为常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匠心。故而,其艺术魅力必将历久弥新,青春长在。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行李之往来
今齐地方千里
君侯制作侔神明
闻道有先后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A.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
幸不訾 訾:毁谤
B.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抵:拜谒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诽谤、讽刺
C.兵者凶器也 兵:武器
略地于边 略:攻取
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10.下列各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之:王之敝甚矣 取独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以: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
以其无理于晋
C而:夜缒而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
D其: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皆出于此乎


  朦胧中所见的生活
  自学指导
  一、在诗歌之中,意象的作用不仅是审美的,而且也是呈现世界、呈现思考的一种方式,帕斯在一首诗中曾写到:“诗歌/在纸上播种眼睛/在眼里播种词语。/眼睛说话,/词语观看,/目光思考。”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种特征,在意象的呈现中包含了对世界的发现,让眼睛直接遭遇人生的哲理。
  二、这首诗也采用了“意象并置”的手法,将四幅不同的画面──大海、森林、人体、生活的世界──剪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诗意的张力。不仅如此,每一个画面其实也包含着张力,无论是游鱼、鸟儿、白骨、生活,都像一道“闪电”撕破了周围的黑暗。在反差中有同一,在前进中有重复,意象之间的关系,因而不是简单的、静态的并置,而有了一种强劲的运动感、推进感。
  三、在意象的相互推进中,诗歌的内在隐喻也巧妙地呈现出来:开始是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人体中“磷磷的白骨”一句虽然有点恐怖,但唤起了一种身体的直观,并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转向了人的世界。最后两句起到点题的作用(“生活”本身照亮了昏暗的世界),并让读者领悟到,人与自然都处在同一种节奏、同一种运动中。
  参考资料
  一、奥克塔维奥•帕斯诗四首(沈健)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年生于墨西哥。当他的第一本诗集《荒原上的月亮》(1933)显示他卓越的想像力和杰出的抒情才能的时候,他也许绝对不会想到59年后他会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台,通过麦克风与电视屏幕向全世界抒发他作为印第安文化之子的荣光与骄傲。如果说,拉美诗坛是一座富有魔幻色彩的青铜巨鼎,那么,帕斯是其三个支点之一(其余二足为博尔赫斯和聂鲁达)。与蛰居在图书馆阴影中的博尔赫斯不同,帕斯一直在流动和起伏中生存和写作。就职业而言,他做过编辑、记者,当过诗歌研究专家,干过外交官,据说还干得相当精明老练。就生活环境而言,他到过基督和布勒东的西欧,还在佛禅漫舞的印度大陆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光。因此,帕斯的美学思想中较多地盘旋着文化的影子,在印第安文化的背景与底色上,既杂糅着布勒东超现实主义的峭拔的想像,又涂抹着浪漫主义的痛苦情感,同时还神秘地笼罩着东方神秘主义的佛禅灵光。作为一个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大师,帕斯始终坚定不移标举着其写作信念和目的:诗人在其诗中通过神话和诗的想像,达到宇宙、历史、社会和个人的协调。而诗则是语言表面意义之外的东西,是人的文字、是从语言的转变中获得了自由的文字,是一种区别于形式的文字,反映的文字和感染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文字。因此,帕斯一直醉心于对这种“文字”的寻找和创造之中,把全部心血凝结在直觉经验的语言之上,在自我生命的瞬间直觉中达到对整个人类文化传统的深刻的返观与照耀,从而为现实秩序中的人生提供一种博大自由的精神的极地。基于此,新奇而略带晦涩的帕斯的诗,才“具有符咒般的性质”。帕斯的诗论和散文在语言的自由表达、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的天才感悟方面,也完全是一个超一流的大师。
  帕斯的主要诗集有《不准通过》(1936)、《在你明亮的影子下》(1937)、《人的根子》(1937)、《语言下的自由》(1949)、《狂暴的季节》(1958)、《蝾螈》(1962)、《形状诗》(1968)、《东方斜坡》(1969)、诗论集《弓与弦琴》(1956)、《四方形》(1956)、《交替的潮流》(1967)。
  继获比利时第六届国际诗歌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之后,帕斯又因为“热情、充沛、视野广阔、特具引发美感的智慧和人文主义的完整性”而荣登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
  朦胧中所见的生活……
海德格尔说:“在这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在的神的踪迹。”帕斯正是这样一位大师。无论是长达584行的代表作《太阳石》,还是大量精致、简洁、机智的小诗,都无不通过娓娓的吟咏,导引着人们去追寻神的光芒,从而抵达生命的化境。综观帕斯的诗,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感性的生命体验和迷醉达到神的境界;二是在智性永恒启迪中指点神的迷津。前者是意味的诗(悟性的诗),后者是意义的诗(智性的诗)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长短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与!”
(唐•柳宗元《梓人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职:职责
B.贪禄嗜货者 货:货物
C.画宫于堵 宫:房屋
D.曲尽其制 制:制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余甚笑之 是岂人众之不足
B. 则其姓字也 其皆出于此乎
C. 作于私家 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D. 怒而退之 则群聚而笑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梓人)家不居砻斫之器
B.(吾)将求他工
C. 凡执用之工不在(其)列
D.(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梓人“专其心智,知体要者”的一组是( )
①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②将饰官署
③圜视大骇
④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
⑤盈尺而曲尽其制
A.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梓人知体要者、因得成功的故事,说明解决问题要抓住要害,做事情要把握关键。
B.“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且与文末“继而叹曰”相照应。
C.梓人绘画水平极高,所以画完后只在画上写自己的姓字,不写别人的,别人也没有意见。
D.“吾善度材”中的“材”含义较多,其中有栋梁之材,也有各类工匠,还有喻义如治国人材等。

参考答案:
一、
1.C(职,做工作;货,钱财;制,规划、规格)
2.D(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之,代词,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其,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示揣测。C于,介词,在;介词,从,向。)
3.D(应为“宫”,即房屋的施工图)
4.B(看主语便知,②“将饰官署”者为京兆尹,③“圜视大骇”者为“余”,故二句所述皆非“梓人”)
5.C(将“梓人”的工作理解成画画儿)
【文言文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府第在光德里,有个木工敲他的家门,说希望给他间空屋子住,他将以做佣工来报偿。他所做的工作是运用尺子、规矩、绳墨规划方圆曲直,(8尺为“寻”,10丈为“引”,“寻引”指尺子等度量之具)家里并没有刀锯斧斤等木工工具。(砻,研磨工具)问他的特长,他说:“我善于估量木材。比照房屋的规格,相称的进深、方圆、长短,指派那些工匠做活。没有我,他们就不能盖成一间房子。所以给官府干活,我的工钱是别人的三倍;在私家干活,我也得到大半的工钱。”一天,我进他的屋子,看见他的床缺个腿不能修理,还说:“要找别的工匠来修。”我很是笑话他,认为他是个既无能又贪财的家伙。
后来,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恰恰也前去办事。只见那里堆积着许多木材,召集了不少工匠。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面对着那木工。木工左手拿着量尺,右手拿着手杖,站在中央。他估量栋梁所需承担的分量,考虑木材的承重能力,挥动他的手杖,指着右边说:“斧子!”那拿斧子的工匠就跑到右边。他又回头指着左边说:“锯子!”拿锯子的工匠赶快跑到左边。不一会儿,使斧的砍,使刀的削,都干了起来,那些人都看他的脸色,等待他的指挥,没有敢自己拿主意的。那不能胜任的,木工生气地喝退他们,也没有人敢表示不满的。他在墙上画出房屋图样,这一尺见方的图样却完全合乎规格,依据图上的尺寸建造高大的屋宇,没有一点儿差错。建成后,就在房屋的大梁上写:“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这里写的“某人”就是那木工的姓名,所有干活的工匠都不列入。我环视左右,大大吃惊,这才知道那木工的技能精巧到了极点。
后来,我又叹息道:“他就是那种超出了手艺,一心用在心智上,因而能了解事物的大体与纲要的人吧!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②,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③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人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②鞫(jū):审问。③宫?:内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亦阳怒,请自推鞫 阳:表面上 B.为太子,患在德不立 患:担忧
C.医药备尽而疾不瘳 备:准备 D.蠹国病民 蠹:损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为之赦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 慈爱逾于所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医药备尽而疾不瘳 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D.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 运粮以行,重不及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若(上)有不讳,义不独生 B. 后不许(所请)
C. 由是(上)疾遂甚 D. 私以(皇后之言)语房玄龄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不是表现太后“仁爱”的一组是( )
①俟上怒息,徐为申理 ②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
③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 ④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
⑤后待奉,昼夜不离侧 ⑥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生活照料得尽心尽责,体贴入微;在安邦治国方面能诤言直谏,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
B.长孙皇后善于处理内宫事务,公正端直,对太子严格要求,不骄不纵;对幼年丧母的豫章公主慈爱有加。
C.长孙皇后生活十分节俭,以身作则,为了帮助宫中生病的嫔妃宁可自停药膳;她还告诫太子要节用器物。
D.长孙皇后识大体,顾大局,抱病随太宗出巡九成宫,病重时坚决不同意太子下令大赦天下为自己祈福求寿。

1.[答案]C "备"这里可讲为"完全”"全都",是"完备""齐备"的引申义。"备尽“,全都用过了。
2.[答案]B,两个"于"都是介词,比。A:前一个是代词,她;后一个是代词,这些。 C:两个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转折关系,那么;后一个表示修饰关系。D:第一个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连词,相当于“而”。
3.[答案]C;应是:由是(长孙皇后)疾遂甚
4.[答案]D
①主要表现长孙皇后处理后宫事物进退有分寸。④表现长孙皇后生活节俭。⑤表现长孙皇后的贤惠。⑥表现长孙皇后识大体,顾大局。②③均表现长孙皇后的"仁爱"
5.[答案]D,太子没有下令,只是提议。
参考译文: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豫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惹出宫阎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犯人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父亲汪曾祺
某种意义上,父亲挺欣赏老庄式的淡泊的生活态度。
父亲多年境况不顺,坎坷颇多。他说,当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能够熬过来靠的就是――随遇而安。“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则是一种自我调适。
父亲无官无职,无权无势,对于名利,从不孜孜以求。
他干了几十年,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级别,应该受什么待遇。1958年,他到河南出差,单位给他买了软卧,他这才知道自己已经算是“高干”了。不过好景不长,出差回京不久父亲便当上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后来平反了,他也没向单位提出过什么要求。他当过北京市评定艺术职称的高级评委,领过国务院的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自己从来没争过要过。直到办完离休手续,领到离休证,父亲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局级干部”。他写文章,很少和人谈稿费的问题,有人愿意多给固然高兴,少给些也无所谓。
父亲觉得,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
父亲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作家应该有创作的自由,有权利写自己觉得该写的东西。建国后,按流行的政治标准衡量,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甚至坦言,他的艺术观点不怎么招人喜欢。对此父亲并不在意,该怎么写还怎么写。
父亲的文章一般都是气静心平,娓娓而谈。但他并不是不会言词激烈甚至开骂。我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写作基础课要写小说,便找了一件在工厂当炉前工时亲身经历的事做题材――一次上夜班,由于工厂领导瞎指挥造成漏钢事故,形势十分紧张,工人连夜奋力抢救,保护了设备,但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厂里广播站却高声宣扬,由于领导英明,指挥得力,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我在小说的结尾写道:抢修了一夜的工人已经精疲力竭,在澡堂里迷迷糊糊听着这样颠倒黑白的广播睡着了。小说写成之后拿给父亲看,他提了一个意见:“结尾不好,太平。应该是工人听了这样的广播之后,骂了一句――‘他妈的!’”“他妈的”能写进文章吗?不仅不雅,领导若看到了会高兴吗?但父亲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非如此不可,这是小说人物的必然反应。写小说要以生活为基础,刻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父亲和林斤澜唱过对台戏。林斤澜一直强调小说结构的重要性,父亲却来了一句:小说结构的特点是“随便”,弄得林斤澜有点上火。后来父亲补充了一下,说小说结构的特点是“苦心经营的随便”。此事才算了结。
父亲经常拿出他的作品,让家里人提提意见、把把关。对父亲批判最严厉的,是他的孙辈。一次,他的孙女汪卉回家气哼哼地说:“爷爷写的文章一点都不好!”原来,老师让同学们从文学名著中摘抄一些华丽的辞藻,以便写作文时用。她把父亲的书翻了个溜儿够,一无所获,于是很恼火:“爷爷写的什么呀,没词儿!”另一个孙女在一旁慢腾腾地帮腔:“就是。中心思想一点也不突出,在班上最多就是个二类文。”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说得好,没词儿!”过了一阵儿还在嘟囔:“没词儿,没词儿。好!”我们知道,他对这个评价很得意,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追求。
在艺术上父亲相当自信,认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运用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家里有一幅高尔基木刻像,挂了快四十年了。大家都觉得该换换了,但又不知道换什么合适。没想到父亲嘟囔了一句“该挂我了”,说完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后来真的换了他的照片。那张照片是一个美国人拍的,曾经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占了整整一页。
父亲在《论风格》中有这样几句话:“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作家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欣赏自己。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取材于汪朗《岁月留痕》,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汪曾祺当艺术职称高级评委、领国务院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表明他在生活中对待很多事都是糊里糊涂的,是一个马虎的人。
B.“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表明汪曾祺不以流行的政治标准来衡量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C.两个孙女认为爷爷的作品“没词儿”、“中心不突出”,从侧面印证了汪曾祺的艺术作品“不怎么招人喜欢”,对此,汪曾祺却并不怎么在意。
D.家里人不知道用什么换掉高尔基的木刻像,汪曾祺提议换成自己的画像,说完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表明他也为自己的自负感到些许羞愧。
E.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自然,娓娓道来,通过几件生活小事,表现了父亲汪曾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在创作上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追求。
14.在生活中,汪曾祺淡泊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5.请结合具体事例,概括汪曾祺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观点。(3分)
16.汪曾祺认为:“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请结合原文并联系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3.(4分)
B、E(A“表明他在生活中对待很多事都是糊里糊涂的,是一个马虎的人”于文无据;C“从侧面印证了汪曾祺的艺术作品‘不怎么招人喜欢’”与文意不符;D“提议”“羞愧”不够准确)
【评分参考】答B、E,各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4.(3分)
汪曾祺淡泊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随遇而安(1分)。当他遭遇境况不顺、人生坎坷时,能自我调适(1分)。②不求名利(1分)。汪曾祺从不清楚自己的级别、待遇;对于待遇、荣誉,他从不争抢,也不主动要求;他很少谈稿费,也不计较稿费多少(1分,答出一点即可)。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15.(3分)
①将“我”小说结尾改成工人愤怒的表达,更贴近人物的真实心理,表明汪曾祺坚持写小说要以生活为基础,刻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②与林斤澜就小说结构的争论,表明汪曾祺坚持认为小说结构的特点是“随便”。
③孙女评价汪曾祺作品里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他对这个评价很得意,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追求,表明汪曾祺始终坚持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评分说明】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全答对得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