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元曲五首复习题(有答案语文版)
详细内容
必修三元曲五首复习题(有答案语文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寥廓(kuò) 窘(jiǒng)迫 柳絮(xù) 密密匝(jīn)匝
B.彪(biāo)悍 憔(jiāo)悴 妍(yán)媸 横槊(suò)赋诗
C.粼粼(lín) 飞鸿(hóng) 夜阑(lán) 秦汉宫阙(què)
D.清廉(lián) 睇眄(gàì) 砧(zhān)板 逸兴遄(chuán)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衔泥 醉醺醺 秦宫汉阕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寒鸦 急攘攘 如雷灌耳 下笔千言,以马可待
C.命窘 密匝匝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沾黏 盛钱囤 洞若观火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蔡元培到校的那一天,校工们排队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习以为常、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的礼帽,煞有其事地向校工们鞠躬,这使得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其人其品,可见一斑。
A.毕恭毕敬 B.习以为常
C.煞有其事 D.可见一斑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
――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B.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C.东家说:“我家地里杏树上有一窝斑斑,(斑斑,方言,即斑鸠)你看那树上斑斑乱飞,怕是有孩子在摘杏儿呢。”
D.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许多学生写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在大同大厦对寄宿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家住辖区之外,距离学校远,家长又很忙,出于无可奈何才选择让孩子参加寄宿班。
B.在国内部分乳品制造企业爆出诚信危机之后,豆奶作为替代品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从而引发了投资者对于相关行业发展前景的关注。
C.“生态健康国际论坛”是由国际生态健康联合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主要探讨全球气候、生态变化导致的新发传染病等人类健康。
D.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机构职能,增强监督实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出了新的贡献。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的水墨画,我还真有些忘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
②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
③犁把翘翘直指云天
④脚下是无际待耕的田野
⑤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
⑥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A.④①②⑤③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④①⑤③⑥ D.④②①③⑤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指出曲中描写的景物并简述其作用。
8.曲中哪些字是押韵的?
双调•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9.本曲题为秋思,却不写秋景,这样写有何好处?
10.?离亭宴煞?描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11.“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12.全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
卢 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13.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和______两种。
1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15.请找出能体现暮秋特征的景物形象,并说明它们和抒写愁情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C[A.密密匝(zā)匝;B.憔(qiáo)悴,横槊(shuò)赋诗;D.睇眄(miǎn),砧(zhēn)板。]
2.C(A.阕―阙;B.灌―贯,以―倚;D.缔―蒂。)
3.C(煞有其事指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A(B.两个顿号改为逗号;C.括号应放在第一个“斑斑”之后、逗号之前;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句号删去。)
5.B(A项最后一句话偷换了主语。C项残缺宾语中心词。D项最后一句话的并列短语中前后顺序颠倒。)
6.C(首先看见的应是“水墨画”的主体部分――“灰黑的水牛”,因此首句为②,可排除A、D两项;其次⑤中的“身后”与①中的“身影”照应,⑤中“另一件”是接①中的“一具”说的,另外,这两句句式一致,因此⑤应接在①的后面,可进一步排除B项。)
7.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这些景物中透着秋日黄昏孤寂萧瑟的氛围,有一点暗淡和冷清,使得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
8.花、下、鸦、霞。
9.本曲题为秋思,未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实是从人生的晚景虚写自然的秋意。反过来,“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过隙之感,则是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 “今日” “明朝”的夸张更加强了光阴流逝的急速感,春花又与“梦蝶”在字面上相照应。“梦蝶”用《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既烘托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又以辞藻的装饰美点缀了春意。人生如梦已成滥调,庄周梦蝶也是熟典,但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尚不落俗套。
10.引用裴公、陶令、北海几个典故,通过对比,写尽世人争名夺利的丑态,暗示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1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桃花也懂得伤春之愁恨,宛如红玉的花瓣点点飘落,营造出凄美的意境,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12.全曲慨叹春光流逝,流露惜春、惜时的感情。他想挽留春天却又无可奈何;运用拟人,想象春天也在为美好时光的飞逝而痛苦;由春及人,表达了无限的怅惘、惋惜之情。
13.对仗(对偶) 用典
14.C(A项错,这里作者运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是希望有朋友来跟他一起喝酒,而不是希望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给他一人独喝;B项错,黄花是指菊花;D项错,红叶题诗固然是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这里无此意,只不过取“题红叶”三字与下句“赏黄花”构成对仗而已,是作者雅兴之所在。)
15.红叶、黄花、落月、衰柳、寒蝉、稀疏雁影、清瘦山容等,都体现出了典型的暮秋特征,附着上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清冷衰飒的秋景与淡淡悲凉的愁情紧密结合,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