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详细内容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11年6月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10题,共30分;第Ⅱ卷11―21题,共120分。请把答案写于答题卡上交,试题不用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
注意: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鞭笞(chī) 龟裂(?uī) 萌蘖(niè) 万乘之势(shèn?)
B. 绚丽(xuàn) 贮藏(zhù) 糟粕(pò) 纤尘不染(xiān)
C. 辞藻(zǎo) 卑鄙(bì) 吝啬(sè) 下乘作品(chén?)
D. 笨坯(pī) 修葺(qì) 踌躇(chóu) 垂涎欲滴(yán)
2. 下列各组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讥诮 要挟 瘦削 心慌意乱
B. 孤僻 怂恿 周济 哀声叹气
C. 混沌 蛊惑 陷媚 故弄玄虚
D. 胡诌 冒昧 矫情 再接再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 文章最后,引用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句,借以展望现代荔枝生产的美好前景。
语言的思想性自不待言,其形象性、情感性更是意味无穷。
B. 提起广东音乐《步步高》《平湖秋月》《旱天雷》等,无一例外都已经成为广大
民众耳濡目染、喜闻乐见的作品。
C. 据媒体透露,海南一位售楼小姐一年有13 亿元的销售额,她的提成达200万
元。这令人瞠目结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的疯狂。
D. 王熙凤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看看她在荣、宁二府的所作所为你就清楚了。
整天看她翻云覆雨,争权夺利,人前为别人两肋插刀,背后恨不得插人两刀。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国民经济发展了,国家不但富了,人民也富了。
B. 创新思维培养的是学生的决解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许多代表今天早上在会议室里都热情地同我们交谈。
D.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当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家不应放弃精神担当
贺绍俊
所幸的是,淡薄政治情怀并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潮,更多作家则是在尝试着以新的文学叙事来表达政治情怀,日常生活叙事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但是日常生活叙事并没有取代宏大叙事,相反激发宏大叙事突破过去的僵化模式,构成了当代文学中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交相辉映的状况。两种文学叙事表达了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新时期以后的拨乱反正,也就是中国本土在20世纪末期重新启动现代化的“解放政治”。但发生在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又是一种后发式的现代化,它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时空压缩”的文化特征,因此生活政治在社会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它们需要通过文学叙事获得认同。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处境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纠缠在一起的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对于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叙事来说,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因而决定了文学叙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着纵深发展,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的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欲望扩张、精神匮乏、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生态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关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也关乎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因此,一个真正有着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既有生活政治的政治情怀,又有解放政治的政治情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事实上,当代文学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这两种叙事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让作家们的精神担当越来越落到实处。
5.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精神担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是中国文人精神担当的突出品格。
B.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有着悠久绵延的思想传统。
C. 中国现代文学只有有效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才能表现其浓郁的政治情怀。
D.“五四”启蒙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
三、(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清传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
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②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③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释:①雠:出售。 ②蚩:傻,无知。 ③翦翦:小气。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居善药 居:储存
B. 辄易雠,咸誉清 誉:称赞
C. 度不能报,辄焚券 度:估计
D. 清诚以是得大利 诚:诚实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第Ⅱ卷
注意: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
四、(23分)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5分)
(2)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5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 。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本诗的颈联作简要分析。(4分)
(2)本诗写与友人的饯别可谓别出心裁,请简要分析。(4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悟已往之不谏, 。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
而已。(韩愈《师说》)
(2)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谁得而族灭也? ,而后人哀之; , 。
(杜牧《阿房宫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槐花深一寸
丁立梅
槐花开的时候,我抽了空去看。人生的旅途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能相遇到的花期也有限,我不想错过每一场花开。
槐花也属乡野之花。它比桃花、梨花更与人亲,那是因为它心怀甜蜜。花开时节,空气中密布它的香甜,让你不容忽视。于是乡下孩子的乐事里,就有这么一件――爬上树去摘槐花。那也是极盛大的场景:树上开着槐花,地上掉着槐花,小孩的脖子上、肩上落着槐花,口袋里,还塞着一串串白。随便摘取一朵,放嘴里品咂,甜啊,糖一样的甜。巧妇会做槐花饼、槐花糖,吃得人打嘴不丢。家里养的羊,那些日子也有了嘴福,把槐花当正餐吃的。
我来赏的这树槐花,在小城的河边。小城新辟了沿河观光带,这棵槐,被当作一景从他处移植过来。其它树种众多,独独它,只一棵。《周礼•秋官》中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分别站在那三棵槐树下。周代的槐,有崇敬的意思在里面。槐又通“怀”,是怀想与守望。我瞎想,我们小城移来这棵槐,是把它当作镇城之树的吧。
傍晚时分,光的影,渐渐散去。黑暗是渐渐加深的,及至一树的白,也没在黑里头,天便完全黑下来了。这时候,赏花变得纯粹,周遭的黑暗做了底子,槐花的白,跳跃出来,是黑布上绣白花。
伸头望向那树白,心莫名被一种情绪填得满满的。说不清那情绪到底是什么。那一刻,时间停顿,风不吹,云不走,仿佛什么都想了,什么都没有想。这是人生的态度,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本能,是由不得你的。
微笑。想起那首出名的山西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歌里唱: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盼郎来的女儿家,心焦焦却偏不承认,偏把相思推给无辜的槐花,哎呀呀,槐花槐花,你咋还没有开?这里的槐花,浸染上人间情思,惹人爱怜。
一对老夫妻,晚饭后出来散步。他们唠嗑的声音,隐约传来,如虫子在鸣唱。他们走过我身边,奇怪地看看我,并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却在离我有一段距离后,一个问,人家在看什么呢?一个答,看槐花呗。一个说,哦,槐花开了呀。一个笑答,是的,开了。他们的声音,渐渐融入夜色里,融入槐花的甜里去,直至无痕。
我喜欢这样的一问一答,不落空,相依为命。我愿意,老了时,也有这样一个人陪在我身边,听我说一些可有可无的话,然后一一应答。这是最凡俗的,而又是最接近幸福的。
风吹,有花落下来。我捡一串攥手心里,清凉的感觉,在掌中弥漫。白居易写槐花: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我以为这是花落景象。古人尚不知花可吃,或者,知可吃而不吃,是为惜花。他们任由槐花自开自落,一径落下去,在地上铺了足有一寸深的白。真是奢侈了那一方土地,埋了那么多香甜的魂。
14. 文章第二段写道:“它比桃花、梨花更与人亲,那是因为它心怀甜蜜。”为什么说“心怀甜蜜”?(4分)
15. 如何理解“真是奢侈了那一方土地,埋了那么多香甜的魂”在文中的含义?(6分)
16. 文章写“一对老夫妻散步”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17. 作者以“槐花深一寸”为题有什么妙处?(6分)
六、(15分)
18. 将下面长句改成四句通顺连贯的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汉语中有许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蕴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诸如“响水不开,开
水不响”的顶真格俗语。
19. 仿照下面例句,选取两种鸟写两句话。(6分)
例:喜鹊评苍鹰:自高自大,性格孤傲,群众基础差。
苍鹰评喜鹊:说话不计原则,开口“好“字当先,处处做老好人。
20.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写出一个事实论据。要求:语言简明、连贯,70字左右。(5分)
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上,知人之明同样重要。 。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其实不难,“实事求是“四个字而已。一个人有知人之明却很难,即使像诸葛亮那样的智者也有因失于知人而挥泪斩马谡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看,知人之明就更为可贵了。
七、(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有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气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儿。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四、11. ⑴宋清把获取利益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呢?(句意2分。“取”“远”“若”各1分)
⑵我观察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在对方得势的时候就拼命去附从,而在对方失势的时候就翻脸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做了。(句意2分,“炎”“寒”“鲜”各1分)
12.⑴颈联融情于景,以眼前的旅程漫长和想象中的春光融融、景色怡人相对照,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不舍。 ⑵诗题虽是《饯别》,但从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本诗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
13. ⑴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⑵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14. 花开时节,空气中密布它的香甜;随便摘取一朵,放嘴里品咂,甜;做成的槐花饼、槐花糖,甜。
15.土地被槐花覆盖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说奢侈;槐花不仅表面是香甜的,而且能使人的内心感到香甜,它包含了人间的情思,爱与幸福以及许多与槐花有关的故事,所以说是香甜的魂。
16.烘托出了“我”赏槐花的投入,也写出了路人对槐花的关注,同时也强调了老年夫妻生活的幸福、美满。
17.①引用白居易的诗句为题,说明古人就特别喜爱槐花,强调其历史底蕴。②突出槐花的多,槐花的浓。③更能体现作者对槐花浓浓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