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误区 不做“洋快餐”肯德基将是什么(一)
详细内容
在中国人对美式快餐的疑虑和追捧的矛盾心态中,美国百胜餐饮集团下的肯德基已经在中国开设了1400家店。但肯德基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已经在连锁快餐市场占有绝对话语权的肯德基,8月7日,在全国十六个城市同时宣布:拒做“传统洋快餐”,全力打造健康“新快餐”。
业界猜测此举动是欲树立健康形象,摆脱此前不良事件的影响。然而,这个事件传达的深层信息无疑是:肯德基的本地化更彻底了,已经到了抛弃其出身的地步。起源于美国的FASTFOOD的概念在被肯德基带进中国后,它要做一种自我否定了。这一自我否定有多大的胜算?
肯德基现在已经达到原料100%的本土化,剩下的只有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和运营管理,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肯德基在中国开店达到1400家,布局渗透至三、四线城市,强势领先麦当劳。这种竞争优势被业界广泛地归因于本地化战略,这也推动了肯德基再接再厉,誓将本土化进行到底,把“中国”概念推到极致。
肯德基不做“洋快餐”,会成为什么样的一家企业?会成为一个淡化了美国文化色彩的本地化品牌,失去了原产地特色,又无法与中式餐饮竞争的企业吗?
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全球战略中选择本地化和全球化之间的任意点。虽然选择本地化适合以产品和服务为主的餐饮业,但是肯德基似乎过于彻底,其走极端的风险已经不能忽视。
虽然近年来肯德基的扩张势头可喜,但是肯德基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本地化的误区。
误区一:
高估了自己
肯德基为了抢先机,加紧在全国圈地,争夺消费者,将战线扩展太长。目前已经不满足于达到中小城市,还要进军村镇,这种布局将给物流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众所周知,中国的物流体系建设原本极不完善,基础设施底子不好,进行基础物流设施建设也是不久前才发力的。而连锁业态的竞争力极大依赖成熟、流畅的物流体系。如果肯德基继续这样的扩张模式和速度,他们在未来将承担建立物流体系的巨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