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能让微博变成一家移动公司吗?(一)
详细内容
关于新浪微博架构调整,新浪无线事业部并入微博,以及阿里巴巴(甚至可能还有百度)入股新浪微博的两个传闻,在我看来最后都可能归到一个问题上:新浪敢让微博变成一家移动公司(或至少,是移动为先Mobile First)的公司吗?
其实都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不得不走这条路的问题。如果你看看新浪微博过去几个月来在Web和移动客户端上的产品表现,也能看出个大概了。
它越来越像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新浪微博网页端的智能排序、好友分组、微群和密友等强行进行“强关系”社交的功能杂糅在一起,让人不胜其烦,每次界面改动和升级都让人不知所措,插入的“商业化”插件正在让它日益臃肿复杂,而离最核心的社会化媒体功能越来越远。
相比之下,新浪微博的移动客户端看上去倒是越来越秩序井然,核心的“新闻2.0”功能并没有削弱,其它周边基于地理位置的好友查找与互动,以及基于通讯录、二维码、摇一摇等移动属性极强的辅助社交功能,还有各种辅助周边应用程序和娱乐功能,在一个app里显得倒不是太臃肿。而且从产品的界面上,它们简直不像是一个团队开发和设计的(好像还真的就不是一个团队)。
所以听到新浪无线事业部要并入新浪微博之后,我觉得一点都不意外。我当然认为新浪微博应该成为一家“移动为先”(mobile first)的公司――准确说,微博这个形态无论是不是强调媒体属性,从交互上看,它都是一个更适合移动设备而非网页的工具,而新浪是第一在“新闻2.0”时代,把微博做得更适合在移动端应用的公司。
尽管很多人觉得微博像个2.0时代的新闻客户端对赚钱没什么好处,但从产品角度这其实没什么不好。新浪CEO曹国伟在财报会议上透露,目前新浪微博的用户只用PC登陆的比例已下降到47%,而用移动客户端用户已增长至到68%,其中有15%的重合,而且这种此消彼长将接着延续。
而当用户越来越依赖用移动客户端与新浪微博发生关系的时候,他们也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新浪微博上与移动相关的各种辅助功能,只要它们不是太烦人的话。当然现在的问题是:新浪微博客户端上,并没有什么太多值得用的周边应用。
从长期看,新浪微博客户端仍可能是人们连接互联网世界的一个入口――如果你认为微信可能是另一个入口的话。人们可能会因为有沟通和一对一互动的需求而容忍微信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帐号”和直接营销功能的话,也可能因为信息获取的功能而容忍在微博中出现一些不太干扰核心体验的周边功能(比如地理位置服务的电子商务和游戏等),而如果不去扩张的话,纯粹就是一款移动app的微信一定会吞噬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