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永安百货百年不倒法宝(一)
详细内容
当西式百货商场浸染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之时,还有多少人记得,旧时上海滩上曾经无比辉煌的四大华资百货?至今还耸立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幢建于上世纪初的欧式建筑,就是四大华资百货公司的旧址,它们见证了中国现代百货业的兴衰。
霓虹初上,欧式的建筑在阴雨中静默。遥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岁月,这里被称作“十里洋场”,名字的背后是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人声喧哗……号称“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凭借便利的交通和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众多洋资背景的百货公司在此称雄。
一切于1917年10月20日开始改变,这天先施百货开业,次年9月永安百货开张,又过8年新新建立,再到1936年1月大新百货问世,华资“四大百货公司”崛起,称霸上海。
服务至上恍若今世
永安的创始人郭乐、 郭泉兄弟曾去澳洲“淘金”开水果行,在那里他们初窥西方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之后又到香港开百货公司一试身手,令他们对流行世界的英国商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和实践。他们到了上海之后,面对英资同行,已能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面对尚处于旧形态下的本国百货店,他们使出同胞前所未见的“创新”之举。
1918年9月5日,黄道吉日。就在先施百货的对面,永安百货即将开业。之前,宣告要“环球百货”的永安,曾连续14天在《申报》打出“开业预告”,吊足了市民们的胃口。尽管公司采取“凭代价券”入场的方法来加以限制,但商场还是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竞争对手徒叹奈何。
门开,客涌。光看永安的格局就不同以往。在当时,商场喜欢把便宜货放在柜台外面,而高质量和贵重物品放在柜台后的货架上或隐蔽的楼上,或是由店员取递,或是只有富人才被允许光顾。但永安将这些货物展示在开放的货架上,顾客尽可上前仔细一观并抚摸。而珠宝、首饰、钟表、乐器等这些比较贵重的商品,多数是永安在欧美采购的全球之佳品。
如再往细处看便会发现永安还有诸多与众不同之处。如文具柜台明显比其它柜台都高出一截,怪哉!此时店员则会向好奇的顾客如此解释:“您在购笔试写时不必弯腰,只需挺胸垂目!”细节处人性化服务尽显。
身着黑色长衫、旗袍,脚着黑袜黑鞋的男女店员有礼有序,勤而不乱。顾客若要买一台收音机,店员就一台一台地搬出来试听,直至让顾客心满意足。倘若顾客在家具、地毯、皮箱等大件商品处流连,热情的店员便会言简意赅地介绍货品,末了还总不忘提醒一句:“给您免费送货。
他们是在一板一眼地按照公司的服务流程在伺候客人。永安的服务流程如此嘱托店员:”如顾客拟购之货,属其他部分者,应以简明语句陈说该部所在,尽可能引导前至该部;或己不暇,可嘱别伴导往。如客挑选之货未惬其意,应善为解释。态度须恳挚。客选货物,或须由柜顶取货,勿嫌烦难;无论换取百数十次,均须和颜悦色,遵命唯谨;已成交之货,装包妥毕,应顺问须代携送至车中否,此虽细节,然宜注意,方为周到。如遇客挤,接应不暇之时,应抽空分别应酬数语,请其稍候,自可增其耐心。“商务礼仪、消费心理学、营销技巧无不囊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