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业故事 如家十年创新用心(一)
详细内容
对一个新创企业来说,10年能经历多少风雨?
没错,在投入运营整整十周年后的2012年,回首此前的岁月,如家酒店的经历颇让人心惊。但是,坎坷归坎坷,其在中国经济型酒店中的第一位置,却始终未被 撼动。十年来,如家每年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5%~200%之间。2011年,集团收入达到39。6亿元,1426家酒店分布于中国的212个城市,处于全 球酒店业综合排名前十位。
“目前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超过300家,但股价还在当初IPO价格之上的,大概只有20%,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耻辱”,如家酒店集团首席战略官吴亦泓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太快了,企业家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但是把企业做大做强,要慢工夫。”
那么,如家的慢功夫是怎样“熬”成的?事实上,十年来,如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而它的持续成功,正是得益于在每个阶段都根据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动态更新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对手更快一步进行战略布局,以及构筑起标准化与个性化相妥协的执行体系。
2001年,沈南鹏、季琦、梁建章、范敏四人成功创立携程网,也因此发现当时上海仅有的两家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和新亚之星客房的出租率高达90%以上,而国际上超过70%都是经济型酒店。显然,在星级酒店和脏乱差的招待所之间,存在一个经济型酒店的空挡。2002年,如家连锁酒店诞生。
新生的如家酒店,在战略层面选择了独特的定位,舍弃了星级酒店豪华设施、豪华大堂、餐饮服务等,仅保留住宿为核心的功能,并找到了每晚200元左右的价格空挡,而在运营层则选择了连锁模式,这更容易确立品牌认知。
次年,非典来袭,在中国众多酒店入住率跌至10%以下的低迷时期,如家却迎来了首次小高潮。平均入住率达50%以上。这一年,其酒店数量也增加到10家,净利润150万元。至此,如家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第一阶段。
但是,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亟需连锁企业建立起标准化快速扩张能力,这也导致了原创始人季琦的离开。此后的如家进入第一次转型期。董事会引入了包括原百安居 副总裁孙坚等在内的一干职业经理人,开始在扩张中系统建立连锁经营的标准化运营体系,包括确立理性成熟的投资模型、开展标准化大运动、完善三大支持系统 等。对于新建酒店总投资额度,每间房间的平均建设成本等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定,而在勾勒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后,如家扔掉20%的个性化,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 间寻求妥协来谋取规模化快速复制。
“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东西,往往是妥协的成果。”如家酒店集团CEO孙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