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树堂:老字号异地的二次创业(一)
详细内容
宝树堂的榜样意义在于,台湾老字号企业在大陆的二次创业史,
很有可能将成为大陆企业明天在国际市场中攻城略地的教科书。
做企业,开拓市场是必
须功课,这种开拓可能
是营销开拓以占据市场
份额,可能是资金投入
以投资建厂实现本地
化,更有可能是文化开
拓――让本地文化与企
业特质相结合。
如果有一天,全聚德或者内联升在华尔街的高楼耸立下开了一家古色古香的分店,你看到时是否会感到惊奇?虽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尝试屡战屡败,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衰退与中国崛起给了大陆企业机会,我们有资金、有实力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直营店面,不管用兼并的方式还是直头资金,大陆企业仍然鲜有在海外成功实现二次创业的佼佼者。
在谢坤宗看来,台湾企业的冒险精神在这方面确实远远超过大陆企业。
从最初的200万美金到今天的30家分公司、40家直营店、超过13000名员工的规模,台湾宝树堂第七代传人谢坤宗实现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宝树堂这家超过200年历史的台湾企业,在大陆市场成功的二次创业,站稳了脚跟。
糟糕的开始谢坤宗是第一个在大陆投资创办医药企业的台湾人。然而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开始时却被嘴边的螃蟹折磨得痛苦不堪。
1984年,大陆刚刚进入改革开放,两岸交流还处在一种隔绝状态。年仅33岁的谢坤宗,放弃了在台湾的祖传老字号药店“宝树堂”,不顾家人的反对,冒着被台湾当局惩罚的危险,只身一人来到祖国大陆投资,希望能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那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台湾企业到大陆来,在当时是很冒险的。”从政策审批到置地建厂,谢坤宗倾尽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和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时间过去了,北京宝树堂终于开始投产。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噩梦。
之后的三个月里,宝树堂的药,一瓶也没有卖出去!
面对企业庞大的开支,面对大陆各种老字号药品的竞争,跨海而来的谢坤宗感到了困惑和不解。“我想到了困难,但没有想到如此困难。”谢坤宗对《中外管理》坦言,“不过我依然坚信,中药企业在大陆有空间、有前途,企业一定会活下去!”
遭遇重创的谢坤宗开始明白:在陌生的环境下开始二次创业,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宝树堂曾经遇到的问题,依然不断在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之路上重复。
“挫折让我警醒: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必须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来到大陆,我只有200万美元(约合8000万新台币),而且其他的一无所有。”谢坤宗向《中外管理》解释道,任何企业去新的市场闯荡的时候,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除了技术和资金,在地利、人和上都处于竞争的劣势,同时还面临着本地市场的排他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