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企业创业故事>李宁:超越自我的勇气(一)

李宁:超越自我的勇气(一)

详细内容

2010年6月30日,在充满设计感的会议中心,李宁站在演讲台上。
他鬓角花白头发稀疏,身材微微有些发福,走路的步伐很沉稳。他拿起话筒,背后的大屏幕上,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一幕:那个年轻俊朗的李宁在吊环上完成高难度的动作,脚尖绊到吊环,他趔趄着站好,脸上露出笑容……
那时候,李宁被称为“王子”已经很多年了,从1970年进入体校开始,这条艰辛的道路为他带来了106块金牌,无数的荣誉,和毋庸置疑的“英雄”的称号。当他作为绝对主力再次踏上奥运征程的时候,他25岁。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这是一个从顶峰开始滑落的年纪。可是对于李宁来说,这是一个辉煌戛然而止的时间。
再也没有人当他是英雄。曾经风靡万千少女心灵的俊朗笑容,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的罪证―因为没有能够第107次完成金牌的梦想,他被当成了罪人。因为失利之后“竟敢”脸上带出笑容,愤怒的陌生人往他家里寄过绳子,让他上吊。
李宁退役了,26岁那年。和他年纪相近的一批运动员,看到他的遭遇,也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公众已渐渐忘却这段往事。他们都不曾意识到,在经历过长达百年的屈辱和几十年的精神压抑之后,透过体育和金牌宣泄出来的情绪,曾经有过如此巨大的能量―它能让十几亿人的血同时沸腾,也能让一部分人的情绪处于失控的边缘;它能激发出无比强大的热情,也在热情落空的时候,变成一把利刃,狠狠地伤害那些自己曾经热爱过的人。
47岁的李宁半扭着头看了一眼屏幕,脸上露出同样的微笑,“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会笑。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失败,体操运动员都是从失败中走过来的。运动不仅仅是输赢的关系,我们理解运动是一个追求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奇。”
讲这番话的李宁,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企业家。

这些年来,李宁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香港,偶尔会被香港的八卦周刊拍到,但是大部分时间,他低调得惊人。他每过一两个月会回李宁公司位于北京亦庄的总部一趟,其余的精力,他大多都投放在一个叫“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的公益项目上。
作为运动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李宁都是极其成功的,当时他的社会知名度之高,或许只有后来的姚明和刘翔可堪比肩。然而他所做的这个公益基金,却把目光聚焦在人数更为众多的非冠军运动员身上。在中国,运动员也会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位于金字塔尖的运动员拿冠军得金牌,享受着鲜花和荣誉、公众知名度以及这一切带给他们的财富。可是更多的位于金字塔底部的运动员,在短暂的职业生涯中没有能够得到更好的成绩,退役以后,因为文化知识的限制,许多人很难在社会上发展,甚至连生计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