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解百纳百年品牌运作之路(一)
详细内容
张裕品牌的发展,是中西融合、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的酿酒葡萄,是从国外引进、再与烟台当地的野生葡萄杂交,选育出来的;百年大酒窖,采用了土洋结合的建筑方法,一百多年,不渗不漏、四季恒温;第一任酿酒师,来自奥地利的酿酒世家;1915年,张裕葡萄酒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得四枚国际金奖。“张裕”是中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之一。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接管张裕,先后投资75万元,用于张裕公司恢复和扩大生产,使濒临破产的张裕公司得以迅速发展。至50年代末期,公司已具有2000吨酒的生产能力,为建国前的10倍。1952年,张裕公司的金奖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味美思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进入中国八大名酒之列,二、不断发展壮大 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张裕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 目前,张裕的三级营销网络延伸到全国每一个发达的县级市场,拥有2315人的市场队伍和3800家代理商队伍。同时,张裕积极扩大出口,国外代理商也发展到了200多家。张裕公司在商标维权上不遗余力,现有国内注册商标156件,海外注册24件,海外注册遍及东南亚、欧盟、北美和澳洲,这些国内注册商标和海外注册商标,有的是历史沿革下来的,如“张裕、麟球、解百纳、味美思”等,有的是随着公司发展进行了新的注册,如“爱斐堡、黄金冰谷、张裕凯利”等。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国内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那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张裕是“国家名酒”,不需要自己销售,完全靠国家调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不再调拨了,一时间,张裕产品都大量堆在仓库里,没有销路。张裕在市场上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从银行贷款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连原料都进不来,企业严重亏损,职工工资都很难发出去,百年张裕已经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1992年以后,张裕开始痛苦地向“销售导向型”转变。1994年,张裕一年的销售额才两个亿,应收账款却高达七八千万,现金流极为困难、经营状况堪忧。 1995年,张裕从“销售导向型”过渡到了“销售管理导向型”,这一时期,张裕提出了“让利不让钱”的原则,要求销售人员不仅要跟国有企业打交道,还得要跟民营企业接触。 2001年以后,张裕开始进入“营销导向型”阶段。张裕派出自己的调查人员,也聘请过专业市调公司,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从两个眼睛盯着产品,转变到关注顾客的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