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景作文>雨霖铃教学设计稿

雨霖铃教学设计稿

详细内容

【篇一】雨霖铃教学设计稿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教学过程]

(教师:程红兵;每课一诗:徐晓燕;课文主持:李佳梁)

一、 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略)

二、《雨霖铃》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显示〕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估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主: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这是我们应当剔除的。

〔显示〕雨霖铃宋•柳永

主:下面要学习的《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并显示〕《雨霖铃》全文

主:从刚才的录音朗读中,不难发现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运用了“切”、“歇”、“噎”、“阔”、“别”、“月”、“设”、“说”等十个入声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多以仄声来收句,如“绪”、“处”。大家都能感觉到,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达悲切痛楚的情绪,加上又用了双声的齿音,如“凄切”,令人想像到那种抽泣哽咽之声。由于充分发挥了词的音乐性能作用,作品形象的凄美和声音凄凉相统一,增强了艺术效果。此外,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应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朗读《雨霖铃》。

(主持人领读。)

主: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十分重要的。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所以,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

(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边读边背。)

主:好,时间到。让我们先从第一小组开始,前一位同学在背诵时发生“卡壳”或错背,就请坐下,由下一位同学接着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一组用最少的同学解决《雨霖铃》的背诵。

(隐去投影幕上的全文显示,四个小组顺次背诵。)

主:从刚才各小组的背诵情况来看,大家都用心去读了、背了这首词。《雨霖铃》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课文的注解也比较详细,应该说大家在字面上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留给大家提问,不管是字面上的,还是诗作理解上的疑惑,都可以举手发问,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显示〕词作全文

生一: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多曲折委婉。《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我觉得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当中,而现在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之中,是否有些矛盾呢?

主: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今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在介绍宋词时,我提到过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豪放”,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师:我再补充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是后人评论的———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些词人自己可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被归作某一个派系,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在鉴赏宋词时,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没有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

生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主:“都门帐饮”意思是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无绪”指心情不好,“兰舟”就是木兰木造的船。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诗人和他的爱人彼此的心里都不好受,就在两人依依不舍、相互留恋的时候,船夫却不停催促诗人赶快出发。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样的情景:好友在机场送你,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传出你乘坐的那次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下脚步。作者当时的体会与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的。

生三:这首词的开头有“对长亭晚”一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晚间乘船离开京城的。但据我所知,限于古代航行技术的落后,晚上一般不会开船。作者在这里是不是故意说成“晚”呢?

主:在古代晚间不能开船吗?这我没有听说过。你认为这里作者有意把离别的时间定在晚上,这倒不见得。就我看来,两人相对而坐,畅饮饯行,一直到日落西山,只好在夜间出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嘛。

生四:我记得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可见在晚上开船并不足为奇。

师: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这很好。其实在我们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

主: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生五: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生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生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主:前面几位同学提到的,我都颇有同感。我个人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下面让我们再将《雨霖铃》齐读一遍,注意要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

(大家再次朗读课文。)

主:通过刚才的再次朗读,相信大家对《雨霖铃》这首词更多了一份体会。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这首《雨霖铃》乃是写景、抒情与叙事的统一,并寓含着说理成分。词人于离别的场面、进程的展示中进行写景、抒情,笔下自是由眼中景包罗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作者别开生面的写景、写情,是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杰出创造。正如清代词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所说:“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全词语言清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歌唱。

(下课的铃声响了。)

师:感谢李佳梁同学的主持,他为我们还准备了许多精彩的东西,我们明天继续享受。另外请大家课外完成《雨霖铃》的背诵。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公开课到此结束。第二天的课上李佳梁同学请一位很善于朗读的同学很有感情地诵读《雨霖铃》,体味词作的意境。请同学们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种词风格的不同。还安排了两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词作的理解,分别画出两首词的意境图,让大家进一步体会词意、词风。)

教师后记

也许老师们看了这篇教学实录,会产生疑问,整堂课都是学生为主,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应该说,一堂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横截面,但即使是一个横截面,老师的作用也依然体现在三个环节:课前:学生主持人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和老师共同探讨许多问题,有关课文内容的,有关课文教法的,老师给予细心的指点。课中:学生主持人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请教老师,老师觉得重要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启发点拨学生。课后:老师对学生主持人工作给予评价,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学会主持集体学习。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大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减少了,顺应了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的变化,初步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学通讯》2000.5)

 

 

 

 

美 女 看 了 就 想 要 ( 图 ) 

绝 对 另 类 ! 和 老 婆 长 假 期 间 的 败 家 记 录 ( 组 图 ) 

【篇二】雨霖铃教学设计稿《雨霖铃》讲课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二)

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 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 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    地点:长亭      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 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 名句欣赏: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要点: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交流互动: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六 板书设计:略

七 拓展阅读,送别名句:

1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隋]无名氏 )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唐]高适 )

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八 课后要求:

一背诵全词并写篇读后感。

二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尝试归纳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李淑扬

【篇三】雨霖铃教学设计稿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

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

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

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他

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

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

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

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

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

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

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

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

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

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

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

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

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

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

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

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

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

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

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

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

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

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

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

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

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

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

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

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

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

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

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

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

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

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

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

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

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

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

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

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

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

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

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篇二:《雨霖铃》优秀教案雨霖铃教学设计稿《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课时安排

1课时雨霖铃教学设计稿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

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

“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

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

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

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

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

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

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

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

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

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

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

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

读体现出来)

5.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

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6.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

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

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

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雨霖铃教学设计稿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

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

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

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

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

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

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

【篇四】雨霖铃教学设计稿雨霖铃优质课配套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取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其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四、设计思想

思路为五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练习——背诵。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意象分析,鉴赏本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了解之同情”,体味词人所抒写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名句,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指导诵读,以诵读带动学生对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整体感知。

2、情景体验法。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进入审美体验。

3、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文朗读视频、《雨霖铃》mp3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屈原曾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煜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今天,请让我们一来学习另一首写离别的经典之作——《雨霖铃》。

二、学习目标

1、体味诗歌情感2、品鉴意象意境3、掌握表现手法

三、简介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四、诵读1、试读:请同学们出声试读这首词,初步感受一下。

(提示:读时需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读: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别人怎么用声音来诠释这首词。

感觉?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3、找两位同学试着有感情朗读。

4、齐读感悟。

五、赏析课文

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介绍背景)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即全词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3、作者集中写了许多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本词的写景句呢?

明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间接抒情)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展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特点。

(3)请从意象的角度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提示:你能不能想起一些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展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明确: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本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凄清萧瑟(凄凉清冷)的画面。

作用:这几句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2)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特点。

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那浩渺的烟波,恰似离人心中绵长的惆怅;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那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又似离人心中载不动许多愁。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那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抑郁难舍、孤独愁苦。

(3)请从意象的角度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酒——愁绪,杨柳——惜别,晓风——悲凉,残月——思念。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六、学习本词虚实相生的手法

知识链接: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从而表现意境,表达情感。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学以致用: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明确:前两句实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后两句是虚写,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虚实结合,使思乡、思亲之情表达的更为深切。

七、课堂小结

(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及虚实结合的手法):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别愁,又写了未来的相思苦。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最后,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分析。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意象

意境

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情感——伤离别

【篇五】雨霖铃教学设计稿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代表。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但苏轼也写婉约词,(如《江城子》“相顾无

言,惟有泪千行”)柳永也有豪放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和背景

1.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改名柳永后,47岁(宋仁宗景祐年间)才考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也叫“柳郎中”。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柳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柳永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遂落第。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柳氏三绝”——与兄三复、三接都有文名(父不以子为荣,断绝关系)成名原因①政治上的抑郁失志②生活上的特殊经历③博学多才,妙解音律④写出好作品

2.背景及释题

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释题:“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三、教学过程

1、播放邓丽君唱的《雨霖铃》歌曲

2、听录音,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教师引导: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四、诵读指导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

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

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齐读(正音,噎、霭、那)——单读(体会)——师读(示范)——生品读

四、整体感知,设疑启发

1.“好诗一半画”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诗构画,发挥想象,本词能构几幅画?(提示学生以时间为序)

离别前的饯别——都门帐饮

离别时的难舍——执手相看

离别后的想象——晓风残月(板书二)

2.披文入情,感受诗人情感

凄切、无绪——黯淡、低落

催发、执看——难舍、痛苦

酒醒、分离——凄凉、孤独(板书三)

五、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凄凉、沉寂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明确:“执手”感觉很慎重,很郑重,而“牵手”和“握手”不能充分表达那种凝重感和气氛。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9、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10、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预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预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预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预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六、综合领悟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预设)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预设)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预设)相思。

七、点拨内容,归纳艺术手法

1.串讲拓展

问题探究: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

【篇六】雨霖铃教学设计稿教学能手优质教案《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朝邑中学

鱼红文

《雨霖铃》教案

朝邑中学鱼红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一、导入新课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2.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齐读

读前正音:暮霭(ǎi)凝噎(yē)那堪(nǎ)

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

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

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

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上片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悲伤。“骤雨”又更添一份悲凉,俗话说“一阵秋雨一层凉”嘛。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秋天)、地点(长亭),气氛(秋雨暂停的黄昏),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做到了字字含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开船时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这既实又虚的景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边而情无限。如此空阔的空间里,充满如此浓密的烟霭,更渲染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绪。

2.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

明确: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3.下片写别后想象的景物有哪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先是酒醒后所见到的杨柳、残月和感觉到的冷风,以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寂寞凄恻的感情;此句以写景为主,是触景生情。后写更远的日子里,每逢那“良辰好景”,却无知音共享,反衬出词人的孤独痛苦;这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是以景会情。

五、归纳写法特点

1.情景交融

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

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生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3.铺叙点染

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六、比较鉴赏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样是都是写离愁的名作,两词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词艺术特点的同异。

明确: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写愁,但是《踏莎行》属闺怨别情一类传统题材,通过写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抒发了浓重的离愁别恨,《雨霖铃》则是写作者离开京城,告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自己的遭遇和压抑的愤懑。《踏莎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春色之美,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情境之间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灵,而《雨霖铃》是先写别景别情,而后设想别后相思,词以当前景物起兴,铺叙了时间地点及分手时难舍难分的情景,下片写男主人公设想别后的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于是更加伤感,乃以“今宵”两句设想将来,虚景实写,接着直接言情加重离别之意,二者都是寓情于景,但是前者注重以乐景衬哀情‘先扬后抑;后者则注重以当前景物起兴,为抒发情感做铺叙。

七、课堂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八、作业设计

1.背诵《雨霖铃》

2.我们之前学了豪放风格,现在又接触了婉约风格。仿照”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一句,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完成三句以上的仿句。

3.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上片:意象:意象:寒蝉,长亭,骤雨,

兰舟,烟波,暮霭

感情:悲凉、伤感

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片: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

感情:寂寞凄恻

写法:触景生情,以景衬情,铺叙点染

【篇七】雨霖铃教学设计稿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

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

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

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