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进一步保护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广东省六校第三次联考作文古村落保护》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一、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古村落,谈如何对待古村落。审题的关键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对待”。
二、如果由“古村落”引申开来,涉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应该都属于切合题意。
即:古村落——古遗址、艺术品、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
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要不要开发、怎么开发?
以下这些观点可供参考:
1、要保持本色、真实、原生态。2、拒绝围观,拒绝被同化,拒绝成为标本。3、反对过度商业化,反对过度开发。4、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5、要进行开发性保护6、任其自然。
遥远的绝响
驴友的偶然发现却让自身又喜又忧,喜于繁华野草处仍残着清幽小村,忧于生怕被外人侵扰,变成一处被明码标价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乡余韵悠长,丽江春色流连忘返。只生怕这静谧的古村成为了一种绝响;只生怕离我们如此相近的风景却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遥远。
当余秋雨担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已不复存在时,便将他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而我,在这个将一切历史遗留的古迹沦为“废墟”,将一切文化明码标价的时代,担心某些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遥远的古村却因人为的过度开发,侵扰和利益化下,渐渐的变成了遥远的绝响。
当对古村落的吟咏成为遥远的绝响时,是人心的离初衷的遥远,是保卫的赞歌成为了绝响。丽江春色使人心醉,凤凰古村民风淳朴,可这已成为过去,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价值化、同化的“记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么,蝴蝶便离你远去。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钱利诱,民风变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旧”,文化的韵味变了。
追回遥远的绝响。当我们放弃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静静的停在我们的肩上。没有一处古村的韵味是上天所赋予的,它们积淀了文化的记忆,传承了淳朴的民风。然而,人们的过度开发却让这种在静谧中的吟咏成为了绝响。我们应尝试去发现、去保护、去歌颂每一处在我们周边被遗忘的古迹,追回失落的遗址。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风于人情。
保卫遥远的绝响。驴友的沉默是值得认可的,并非自私,而是保卫。一旦将位置公诸网络,游人一多,素质便参差不齐。或许的确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质低劣的破坏者,
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长远之计必定是提高自身素养,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照相机简单的留念与粗暴的刻下“到此一游”的炫耀。
他们就在我们的周边,静谧而安详的存在着,并不遥远。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钱利诱使之成为遥远的绝响。
金谷残颜仍需护
桃花夭夭,烟柳飘飘,纵繁华随水而去,仍留素颜清秀,稀缺古村落的惊艳重现,引人唏嘘议论,于我而言,虽“金谷”繁华已逝,勿让其再默默无闻。保护古建筑,时不我待。
古村落重现而引起轩然大波,正是由于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慎。尽管王尔德曾赞:“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但无悉心保护,古时的高山流水,古时集工匠心血的金銮宝殿,古时凝智者智慧的典籍文化,只能在记忆中不受伤害,时光荏苒,终也渐渐模糊了它的残颜,开放性保护,使紫荆宫门庭若市,使苏州园林游人如织,使古村落生机盎然。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拍脑门的一时发热,不是拍胸脯的信誓旦旦,而是群众、政府、社会的实际性行动,是深入观念的古文化保护意识。曾记否,三峡大坝的蓄水淹没了白帝城;曾记否,断壁残垣的倒下,倒下的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迸发?后悔莫及须谨记,建立起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规法立法,方能于烟雨中隐见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护,一项大工程,政府社会的门面不可少,可基石仍是由个体堆积而成。美国女孩朱丽娅希尔力护红杉树,竟居树上两年多而使太平洋公司放下砍刀,斯德哥尔摩学生组成人墙,终也能使市政铁路绕过“王国花园”。普通人也有大力量,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每个个体的文化价值意识,保护观念,而不是视之为历史遗留废墟而熟视无睹,更不是以之为稀而贵者而加以过度开发,刻意守护。
观当今社会,“到此一游”已成为别样题字,拉萨景区内悉心雕琢的小人像也被顺手牵羊,文化价值观像新鲜血液一样亟须注入民众体内,从小培养其对古建筑珍视与尊重,勿让金谷那繁华残颜也灰飞烟灭。
既然已不见绚烂在漠北的紫薇花,就不要荒芜了轮回的春夏。“美是无功利性的,不应把它作为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而加以利用”,黑格尔警醒着我们,美的古建筑,美的文化,需要守护。
小村落求名还是求静?
古朴的小村落因几名驴友的照片而受到网友的追捧,是应该让小村落成为旅游景点?还是让它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我想,在保持小村落原有的悠长古韵的同时,发展舍名求静的旅游业,使其与旅游业和谐地相适应,便是解决之道。
小村落原是艳不求名的陌上花,如今却成为人们争相寻找的旅游热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原来鲜有人问津的东极岛,因电影《后会无期》成为旅游景点,是人们被岛上风光吸引也好,还是电影的影响也罢,都让东极岛就此成名。然而,在人们为得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庆贺之余,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小岛在人头攒动中保持其原有的宁静,是否其能在云烟过后,岛屿依旧?
若说人们对村落的开发是为了保持它的风貌,这种保护却在无形之中被戴上了功利的帽子。康德说:“美是无功利性的。”人们的开发,却让美不可避免地被功利所侵染,这使得美依存着某种功利而存在,这不仅没有保护美的价值,反而在掩盖美的价值,甚至成为地方管理部门的摇钱树。回想近年来多地旅游景点的宰客现象,淳朴的人民如此利欲熏心,怎能不让人痛心。
无论是怎样的小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当游客来袭之时,游客们身上的文化特点
很可能对村落原有文化造成文化的侵略。想起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灯红酒绿的酒吧街竟成主流,游客们的喧闹打破了苍山洱海的静谧,苍茫圣洁的雪上染上了尘世的喧嚣,这种矛盾更是由人们对自然价值的曲解所导致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认为旅游开发就一无是处,旅游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衰落的继续,但适应小村落旅游方式是倡导人们自己寻找目的地,旅游远不是为了一张纪念照的一句到此一游,而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地对话。拿着地图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怎能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旅游业的开发,应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实质性的保护,更要配以文化的重视与坚守,这不仅是村民的责任,也是游客的责任。
愿终有一天,旅人的目的地不再是旅游景点,而是自然,在一片林或一座山之后,发现一片豁然开朗,古朴清幽的世外桃源。
古村落何去何从
河流之流不动,山垸之梦无醒,秋意早来,花香迟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古村落如同睡着一般,安详于尘世之外。
当古村落的美在不经意间流落人间,我何其庆幸那位驴友未曾透露她沉睡的地点。曾几何时,我们还能感受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回想朱自清先生的感叹——平伯是初泛,而我是重来了;曾几何时,我们还能品味江南园林檐角斜飞的一抹悠然;曾几何时,月牙泉的粼粼波光还闪耀着千年前的梦幻,莫高窟飞天的壁画还未曾斑驳......太多太多的美好被草率的揭开面纱,呈现在众人面前,猝不及防惊醒时发现自己已满身伤痕,再不复从前。
作家纪伯伦曾写道:“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她的眼里,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人类的劣根性即在于此。而我所担心的,是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再一次回到繁华的人间,会遭到愚昧之人的践踏,会受到商业烟火的侵蚀,正如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如今的凤凰,岂是先生笔下那个“野性且温存,质朴且斑斓”的湘西小城,傩送定然是回不去的了,因为翠翠守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
若没有完善的保护制度,我宁愿古村落永不苏醒。卢浮宫依旧伫立,翡冷翠的风华依旧如昔,漫步于剑桥之上,笔者仍敢断言:“红桥与翠藤可以为证,半部英国文学史,不过是这剑河的回声。”时间似乎格外宠幸这些古迹,似水流年漫漶而过,仿佛不过给她们增添一缕风情。也许有人认为西方名胜之所以能淌过千年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全在于她们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更在于当局的重视和维护,更在于每一位公民的日常呵护。而我们盼望的所谓文化自信力也就有这点滴生活催生而出。{圆明园遗址进一步保护作文}.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慈悲之心,来欣赏古村落的宁静古韵,包容她不合时宜的破败与残缺,懂得残缺背后时光的底蕴;如果当局能做好充分的维护工作,我想,此时我们才有权利将沉睡的古村落唤醒。
惟有在众人的呵护中,经岁月雕琢的美才能再现往日荣光;惟有在向往她的人的眼里,古村落才能绽放更绚丽的美。此时,当河流之流已动,山垸之梦初醒,秋意自然晚来,花香岂会迟到?
给岁月留一片净土
华夏大地地广物博,几千年来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着昔日的盛世繁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古之风更是从千年前便深植于我们的心中。于是从故宫到皇陵,从古寺到古村,无数的古代建筑被曝晒在众人的目光之中,打下了属于现代人的烙印。
为了使建筑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肆无忌惮地将其推倒重建的人们,你们可知在那推土机下颤抖着的,不仅是独一无二的古迹,更是那几千年来沉睡于此的岁月。
古建筑并非是为了成为旅游景点而存在的,古村落中的村民们更非生来便为了成为游客
合照的对象。在科技越来越普及的现代,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那些还未受到污染的净土,而非打着发展旅游业的旗号肆意改造,玷污了那片纯洁的土地与同样纯洁的人们,材料中的驴友想必也是同样的想法。诚然,古村落的价值的确应让更多的人了解,但若这了解是以灰飞烟灭为代价的,倒不如让它就此沉寂,起码还能给几千年的岁月留下最后一片净土。
而有人却振振有词地说只有经得起时间打磨留下来的才有意义,殊不知无数的古迹躲过了天灾,却在人祸中轰然倒塌。试想当年故都那无数精致绝美的建筑,是如何一点一点成为尘埃消失殆尽的。我们又怎么能指责它们经不起时间的打磨呢,这分明是人们没有保护好它们,徒留一声岁月的呜咽,如同一个时代的终结。
最大的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样的悲剧我们看见的还少吗?想想三峡大坝下的白帝城,想想那满是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过去的既成现实,我们无力更改,难道我们还要眼睁睁地看着悲剧重演,让历史的痕迹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吗?如今的我们为从前所发生的事感到悲哀,却不从前事吸取教训,恰恰验证了那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不要再热衷于寻找未开发过的古老村落了,你可知你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次到来都会给村庄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你可知你的每一句惊叹、每一声欢笑都会使几千年来的宁静岁月烟消云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不应为满足私欲而使人类遗产遭到破坏,要知道,我们所剩的净土已经屈指可数了。
给岁月留一片净土,它会报之以歌。
为世间保留一份宁静
几张随意的照片,向人们展示出风景清幽,稍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几分繁华的古村落。人们纷纷打听它的位置,要想亲临其境,一睹芳容,却遭到了照片主人的拒绝。人们对此举或赞同,或反对,争论之声不绝于耳。我则佩服那位驴友的远见,与其将之示诸天下,倒不如还它一份宁静,让它沉于自己的海。
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相比,古村落没有那般繁华与喧嚣,有的只是落后与宁静;与灯火辉煌、豪华气派的娱乐场所相比,古村落没有那般耀眼与恢弘,有的只是那份暗淡与平凡。然而,人们争先恐后地赞美它、欣赏它。与其说人们是在赞美与欣赏它的景,倒不如说人们在赞美与欣赏它的韵,它的那份宁静。
在这个充斥着浮躁心理的社会,人们的心感到累了、倦了,想要寻找一份宁静,让早已经疲倦的心得以喘气,这本无可厚非。只是,一旦与外界,与外人有了联系,即使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一片“桃花源”也会发生改变吧。我想这也是那位驴友不肯向世人透露古村落地址的原因吧。让它的地址成为一个秘密,这样便为它保留了一份宁静,也许这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否则,当人们的脚步纷纷踏进那一片古老的青石台阶,我想,那份宁静也将随之消逝。取而代之的只是一颗遗落于大地之上的沙子。
仔细想想,这样的沙子并不少。多年前,当海南还是一个隔着琼州海峡与祖国遥遥相望的孤岛,哪里景色自然优美,那里民风淳朴善良。当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多地落在那片土地上,那片土地便变了,变得喧嚣,变得浮躁。少了那带着微笑为游客递上一杯清甜的椰汁的彝族少女,却多了那等待宰客的黑心商人。人们带去的,只是金钱的味道。再入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戴望舒笔下那条宁静的小巷,丽江那片宁静的古城······人们带走的只是它们的那份宁静,带去的却是充斥于尘世的喧嚣。到最后,它们还是原来的它们吗?
如若有一天,你在大地上发现了一颗明珠,在欣赏过后,请将它放回原处吧,还它一份宁静,为世间保留一份宁静。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25+25+10=60)
一轮明月度你至春秋
谁不向往古朴沧桑的村落?而又有谁读得出旧楼飞檐下走过的各朝各代?谁不喜欢绵长悠然的青石板路?而又有谁想得到古道驿站里缠绵的分合,悠久的兴衰?
现代国人,不是不懂得应该保护古迹,而是肚子里少了几捧汨罗河里屈原的泪水,少了几缸书写华夏春秋的王羲之的墨汁。
少了应有的文化底蕴,你拿什么来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将这些古迹,交给一个国学门外汉来保护来发展?岂不谬哉!
我想起我曾游历古城荆州,那是古时军事要塞兼鱼米之乡,更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现如今的荆州,重修围墙,雄伟而森严,再现古都之风。然而,城墙角下一隅,虽赫然立一牌坊道“张居正故居”,其实质却冷冷清清,空无一物。同行者不时嬉皮笑脸地催促“走吧走吧,不就是一个破房子吗?”
那晚,行程结束,乘车而归。路过张居正故居,只觉得突兀的牌坊在惨白的月光下更显凄凉。我终究没能仔细触摸那晚明的刚正,没能嗅到张居正试图力挽狂澜的无奈。我只能看着那亘古不变的月亮,祈祷在月亮的另一面的张居正先生感受到至今有人仍在思念着他。人来人往,早已物是人非;花开花落,却仍恪守传统;阴晴圆缺,我们的国人还会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
丢了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怎么立足,怎么发展?
少了对历史的尊重,我们怎么继承,怎么创新?
国人可悲,亦甚危!
我们应该学习犹太民族以自救。尽管犹太人流离失所,遍布天涯。但每个犹太家庭都从孩子两岁起教其背诵《圣经》等古籍。其目的,正是要让每个犹太人内化经典的智慧,不忘民族的历史!
篇二:《作文素材圆明园祭》作文素材导学案(五)
宜阳一高语文组高平
圆明园祭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本来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中化为灰烬。150年来,这事没法烟消云散,反而一天天清晰起来,中国人以一种复杂的心态天天祭奠着圆明园。
“圆明”两字本出自佛家语言,博学多智的康熙皇帝用其为自家园林命名,期望佛光永远普照。从康熙中期国家安定开始,150年历五帝从未停止过对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营造,最后总占地面积达5200亩(近350万平方米),这等规模及气魄随着那把大火成为绝响。
中国人恨哪,我们泱泱大国,竟让那些红毛番鬼欺凌污辱,抢完还烧,没一点儿江湖规矩,难怪他们自己人都说这是一伙强盗,名符其实的江洋大盗。英军司令格兰特,法军司令孟托邦,都留有了形象,以面相而论,前者阴险残酷,后者狡猾狠毒,我们无法想象150年前的今天,狼烟四起圆明园,狼奔豕突的局面。
圆明园是由两个150年建立起来的形象。第一个150年,它尽享风光,侍候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还有那个倒霉的咸丰,所有见过圆明园的东西方任何人无不为它惊讶而兴奋,用世界上任何语言赞美它也不过誉;而第二个150年,与之彻底反向,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耻辱写得清清楚楚,读之五味杂陈。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都不再提及它,回避它,希望从记忆中将它抹去。学者们说,圆明园与大清国兴衰并行,命运等同;三百年以来,它们同享兴盛时的光荣与衰败时的耻辱,而后者让中国人心如刀绞并不能释怀。
圆明园的废墟今天只能算是个历史痕迹,偌大个圆明园失去150年就剩下这点儿可见的遗址怎么说都是遗憾。我去过土耳其的古城埃菲斯遗址,古罗马时期的奢华随处可见,两千多年了,仍能窥见当时的规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完好的还不注重保护呢(比如北京城墙),更何况已经被毁的残墙断壁。自圆明园被焚之后,官方从主观上就放弃了圆明园,只是近些年才开始在舆论关注下重视起来。
当圆明园不再单单是教科书上的耻辱时,是否重建就形成了针锋对立的两派。“废墟派”认为,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的罪证,要保留要教育;“重建派”认为,不重建不足以展现先人的聪明才智及古典园林文化;两派各有各的道理,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