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角度诗句
详细内容
篇一:《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又如杜甫《绝句》两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进行渲染。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正侧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白居易《夜雪》中“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作者运用侧面烘托巧妙的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夜雪图。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
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白描、对比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而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采用白描手法,客观呈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等景物。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篇二:《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嗅觉角度诗句}.
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篇三:《诗歌的描写角度》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古诗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语文考试中各种鉴赏题型里对描写手段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当我们面对试题中“怎样描写(描绘、描摹、刻画等)”这类问题时,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意象组合(名词组合或者列锦的修辞手法)之外,“多角度描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思考方向。{嗅觉角度诗句}.
“多角度描写”主要有下面几类:
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描写景物的色彩光线、味道、声音、状态、冷暖等,多方面表现景物人物、事物的特征,使之生动形象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例如:
例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例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例3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例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二、变换视角,或远观、近看,或仰视、俯视、平视、环视,或由外到内,或描写景物的晨、午、昏、夜不同时刻的特征,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或定点换景,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事物、景物、人物,使之更加真切、丰满。例如:
例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例7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例8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欧阳修《梦中作》
例9社坛烟淡散林鸦……壤歌亭外山如画。——王恽《平湖乐尧庙秋社》
三、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声音描写一般是动景)人物、景物、事物的状态无非动静两种,描写的目的要么是以表现宁静为主——动景成了反衬,要么是表现动静——静景成了蓄势、反衬,要么是二者兼顾、相互衬托,从而展示描写对象的全貌。例如:
例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例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例1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例1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王维《青溪》
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分析描写句时,注意描写对象和其他人物、事物、景物之间的衬托和被衬托关系。如果是着力描写描写对象,则为正面描写;如果是着力描写衬托物,则为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能使形象更加客观真实、生动丰满。例如:
例1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15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例16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例1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例18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陈与义《雨》{嗅觉角度诗句}.
五、从对面写来(从对方着笔),修辞里又叫示现,即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情景说得如闻如见。这种写法借助想象和联想,延长了表现时间,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诗歌主旨,强化了诗歌情感。例如:
例1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例20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例2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例2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六、虚实结合。诗人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如果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则为实;如果是想象、回忆、梦境、幻觉,则为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扩大诗歌的表现范围,丰富诗歌的内涵,深化主旨,强化情感。例如:
例23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例2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例2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例2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例2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例28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黄庭坚《望江东》
以上所列尚不全面,只是多角度描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其他还有点面结合、具体抽象相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另外有些描写类语句所用手法不止一种,在答题时不妨综合考虑,一一列举。例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既用了视觉描写(江山丽)、嗅觉描写(香)相结合的手法,又用了动(飞燕子)静(睡鸳鸯)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点(燕子鸳鸯)面(江山)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远景描写(江山)、近景描写(燕子、鸳鸯)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还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上述术语对描写语段进行分析时还要注意步骤:先点明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并指明运用此手法的效果(一般须和语句内容、主旨联系起来)。
篇四:《赏析句子从含义的角度》小说、散文中句子赏析要明确角度:(在语境中)
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就是考察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
答题表达规范:
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嗅觉角度诗句}.
1.从关键字词角度赏析。
例:09南京卷14题赏析句子:
14.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解答:运用“不起眼”、“躲”、“素素”、“淡淡”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此类题一般找出文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对之进行赏析,体味在文中的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例1:14.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解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例2:21.请对第⑥段划横线句加以赏析。(3分)
我恨室外如烟如雾的小雨,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2010鼓楼区一模卷)
解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渲染了我“一天坏于一天”的心情。
3.从多种感官角度赏析。
例:21.请对第⑥段划横线句加以赏析。(3分)
我恨室外如烟如雾的小雨,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2010鼓楼区一模卷)
解答:从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角度写我内心感受,来表现我内心的痛苦。
4.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例1:我恨室外如烟如雾的小雨,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解答:这是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此时痛苦难熬之情。例2:20.题第⑥段与第⑨段划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任选一句作答)(2分)
(1)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不停
(2)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
解答:(1)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痛苦难熬之情。(2)景物描写烘托我病愈后兴奋开心。词语赏析
1.词性转变。
例:(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解答:一个“甜”字,形容词做了动词,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2.词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例:还要将脖子扭几扭,是在是标志极了。..
褒词贬用,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3、行文线索。
例:15.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1①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解答: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还有
铺垫,照应,过渡,设悬念。
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升华中心,表达作者情感
词语的含义
非指代词的指代义——从上下文中寻找相对应的阐释句比喻义——从上下文中找到本体
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及派生的新义(转化义、语境义)——借助上下文,找到与词语相关的信息,联系文章中心、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来理解,透过词语的本义找出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
句子的含义
比喻句——把句子放到语境中,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感悟句、哲理句——在理解全文,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意对句子的哲理进行拓展,直白的表述它的意思。
标题的含义:表层——文章的内容
深层——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
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篇二:句子赏析要明确角度小说、散文中句子赏析要明确角度:(在语境中)
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就是考察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
答题表达规范:
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
1.从关键字词角度赏析。
例:09南京卷14题赏析句子:
14.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解答:运用“不起眼”、“躲”、“素素”、“淡淡”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此类题一般找出文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对之进行赏析,体味在文中的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例1:14.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解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例2:21.请对第⑥段划横线句加以赏析。(3分)
我恨室外如烟如雾的小雨,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2010鼓楼区一模卷)
解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渲染了我“一天坏于一天”的心情。
3.从多种感官角度赏析。
例:21.请对第⑥段划横线句加以赏析。(3分)
我恨室外如烟如雾的小雨,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2010鼓楼区一模卷)
解答:从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角度写我内心感受,来表现我内心的痛苦。
4.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例1:我恨室外如烟如雾的小雨,恨煤炉上那只飘着苦腥味的药锅,恨身子底下“咯吱咯吱”乱响的藤条躺椅。
解答:这是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此时痛苦难熬之情。
例2:20.题第⑥段与第⑨段划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任选一句作答)(2分)
(1)南方的梅雨“滴滴答答”不停
(2)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在操场上跳绳??
解答:(1)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痛苦难熬之情。(2)景物描写烘托我病愈后兴奋开心。词语赏析
1.词性转变。
例:(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解答:一个“甜”字,形容词做了动词,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2.词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例:还要将脖子扭几扭,是在是标志极了。..
褒词贬用,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3、行文线索。
例:15.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解答:1①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还有
铺垫,照应,过渡,设悬念。
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升华中心,表达作者情感
词语的含义
非指代词的指代义——从上下文中寻找相对应的阐释句
比喻义——从上下文中找到本体
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及派生的新义(转化义、语境义)——借助上下文,找到与词语相关的信息,联系文章中心、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来理解,透过词语的本义找出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
句子的含义
比喻句——把句子放到语境中,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感悟句、哲理句——在理解全文,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意对句子的哲理进行拓展,直白的表述它的意思。
标题的含义:表层——文章的内容
深层——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篇三:理解赏析句子用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散文阅读之句子题型编号39
编辑:李青审定:毛清莲班级姓名学号4、11专题目标1、掌握理解、赏析句子含义的方法。2、学会迁移运用
一、理解词语与句子题型
a1、考点解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都同时起作用。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文意。一般地说,“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
(1)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具有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使用修辞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9)多义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五点注意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紧密联系,受着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制约,必须注意:
(1)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在语言链中理解词语是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高考中对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一般不可能是纯粹的平面诠释(字典意义),而是动态的解释(特定语境中的词义)。特定语境中的词义,是由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赋予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应着眼于具体的文句,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得出切合该词的特定环境意义的理解。
(2)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语句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把它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联系起来。
(3)要会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指代的范围往往极为广泛,它既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代词指代意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
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句或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去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
(4)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附加意义
语言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抒情成分的体现。恰切把握作者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内容。
(5)内涵丰富的词语的解题思路
对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一个涵义丰富的词语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b1、考点解说: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2)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3)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
意义的、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4)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5)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6)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7)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