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作文

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作文教学与人格培养》

作文教学与人格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做人和发展。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1、做人与作文在生命需求上的统一。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出发点。“做人”与“作文”首先就在这个出发点上密切联系、相互统一。作文首先是生存的需要。人的生存总要经历各种世事,总有东西想要表白。作文既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也是展示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作文又是享受的需要。要成功地做人,要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离开了精神上的满足、愉悦与快乐则根本不可能。而每个人的满足、愉悦与快乐则必须建立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之上,作文则是作者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只有当作文成为表达自我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之后,才能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生活时产生愉悦、欢快和满足之情,此时的作文便成了人生享受的真正需要。进一步,作文还是发展的需要。发展创造是人类的生命需求中最高而又最重要的目标。

2、做人与作文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人为文之本,作文既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素质的外化,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行为。知、情、意、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相对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水平。“做人”与“作文”理应在知、情、意、行上相互统一。在“知”上的统一即与人所有的知识内涵的统一。人除了具有动物的生物特性外,还具有通过学习、观察、感受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见解、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审美能力等。作文,是有知识的人的行为,既表现人的知识,又提炼和增进人的知识。作文水平也就随着“做人”进程而不断升迁。在“情”上的统一即与人的情感世界之间的统一。情感世界是人性、人的素质的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美好情操。在“意”上的统一指的是与人的意志因素的统一。做人,不但追求智力的完善、情感的健康,而且同时培养着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信心和意志力。人无志不立,这是一个人最终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作文不仅表达和激励意志,同时还磨炼意志。在“行”上的统一指的是与品德行为的统一。做人之行与作文之行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作文作为一种写作、表达和交际行为,也是有“行”的意义,何况作文的内容必然反映学生的“行”。察其言观其行,因其文诱其行,使言行一致、文德互进,对学生才是有效的教育。

二、作文与人格培训的教学原则

1、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成人

篇二:《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年级:2011年(秋季班)

学号:44

姓名:彭飞

专业:社会学

课程:社会心理学

指导老师:王卫东{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作文}.

当今社会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也有一句名言表达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格决定命运”。在当今的时代,实施人格教育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只要观察一下眼前的社会状况并反省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就可以充分理解这一点。

在谈及人格教育之重要性之前,先了解什么是人格。

人格就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投资——这虽然不能直接在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孩子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因此,“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困难,也可以抵御邪恶,如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辉的足迹。

人的一生,有两个社会机构强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人格成长。第一个是家庭,建立美好的家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第二个是学校,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家庭中,父母应当言传身教;到了学校,教师必须强化孩子在家庭中已经开始接受的那些教导,使孩子的人格得以不断成长直到成熟。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博士在所着《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然而遗憾的是,帮助青年人发展良好品性的教育目标,在许多现代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已经被忽视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类问题属于人的内在问题,也就是人类心情上和认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人类问题的中心在于人心”。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从改变人的心灵入手。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会,社会组成国家,国家组成了世界。因此,只有当人的心灵转向善良并充满关爱时,家庭才有和睦,社会才有安宁,

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实现。

这里,我们首先以中国为例考察一下现代教育是如何放弃道德价值这一重大教育目标的。

我所受的教育力图将我塑造成另一个人,而不是我自己。——卡夫卡

近日,中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1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几十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这个失败在于,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张维迎还说,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开学季不仅迎来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扫荡,和教师节的送礼高潮,也迎来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自杀浪潮。前些年,当一个13岁女孩决绝地跳下教学楼殒命后,那位有着数十年教龄的老师一脸茫然:即使真的没有犯错,不就是写个检讨认个错么,怎么那么想不开„„在许多人看来,羞辱的确算不得什么伤害——“毫发无损”。中国教育的这种麻木是因为人格的缺席。

人格应是外来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人格与个性并列。而个性与叛逆总是连在一起,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词语。人格首先是独立的产物,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中国启蒙运动先驱梁启超曾说:没有独立的个人,就没有独立的国家。

个性是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是唯一的,每个人的个性同样是唯一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盛开的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种个性差异使社会变得五彩斑斓多姿多彩,个性出众者叫做帅、酷。

个性是人的一种自我表达。教育从个人的道义角度讲,应当是培养个性,但从被社会扭曲的功利角度讲,教育往往成为培养劳动者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只剩下授业。在《长江7号》中,周星驰反复叮嘱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中间,作为一个父亲,周

星驰从来没有想过孩子自己的理想和个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的教育有将人“器化”的强烈企图:孩子不好好学功课,叫做“不成器”,看重一个人叫“器重”,等等。对人的器化就是对人的物化,乃至无私无我——丧失自我。自我意识的丧失使人失去主体意识,人随之彻底物化,变成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在一个机器化的工业时代,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为将来进入工厂作准备,群体化洗脑教育成为机器社会的孵化中心。经济学家桑巴特讥讽说,“灵魂应该留在入口处的衣帽间”。在工厂模式的体制教育中,人只是一个批量生产的产品,所有的组织和制度,乃至“军训”都是为了培养一个完美的工作机器;学校—工厂—监狱,三者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填平,整个社会都基于统一的美德:守时,服从,重复,存储,删除,再加上惩罚。学校兼具监狱与工厂双重功能,为工业化国家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机器人和廉价劳动者。对劳动力这种商品资源,无论国家还是资本家,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攫取最大的劳动力产出。

从写作文的那一天起,每一个中国人都学会了撒谎。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人格教育,而且在不遗余力的扼杀人与生俱来的天然个性。中国教育因此成为十分功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南辕北辙。对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褫夺使教育蜕化为劳动力生产线,一个个被阉割了个性的劳动者源源不断的从教育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为全球化经济提供最廉价最安全、也最没有民族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世界首富乔布斯创造了“苹果”,但几乎所有的“苹果”都出自富士康120万中国青年的血汗之手。120万挣扎在生存底线上的中国人抵不上一个乔布斯的大脑,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长不出那样的脑袋。

学校本来是培养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所传授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是几千年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现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这些年学校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教育成为了一项买卖知识的交易。以政治代替哲学,以道德代替法治,以灌输代替思考,使人

的大脑被体制系统屏蔽,在不断的灌输和洗脑过程中,人天然的会思考的个性被扼杀于无形。{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作文}.

面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解决。

人格教育正是着力于满足人的精神发展层面的需求,即帮助人们体现其精神价值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人格教育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教导和训练,使人达到内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教育的两个层面中,人格教育理应居于优先地位。这一点可以从人的心灵与躯体的关系来解释。人的心灵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而人的躯体则不断地寻求着物质上的满足,要活得舒适,并有安全的保障。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和群体中发挥作用,与别人愉快地相处,并从人际交往中彼此受益,就必须使心灵的追求主导躯体的欲望。换句话说,人类的心灵与躯体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主体与对象之间先后有序的关系。当处于主体位置的心灵能够引导处于对象位置的躯体时,一个人才能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眼前的物质欲望,努力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躯体处于主导的地位,这个人就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私利、及时行乐和肆无忌惮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在社会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造成种种问题,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痛苦、空虚和失望中。由此可见,如果教育者只传授科技知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和体育,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良知和人格的成熟,就会给学生带来问题,也殃及社会。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我们就要从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思考人格教育与才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取得平衡,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哲学层面,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宗旨和理想;二是科学层面,涉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规章、课程设置等等。

从广义上说,人的完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品格的发展达到高度的成熟;二是人际关系的发展达到和谐,首先在家庭,然后扩大

篇三:《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音乐教育的活动过程也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的一种审美过程,更是艺术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体现。对于青少年学生品格的完善,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依据:音乐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点

真、善、美,它是音乐艺术所追求的一个完美的整体,三者结合得越好,就越完美。

音乐艺术的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实的直接刻写,而是对生活素材的选择、提炼再总结、再加工。

音乐艺术的善,凡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的丰富多彩,都和善相类。一首《小白菜》触动人们对旧社会孤苦孩子的同情。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引发青年人对爱情的渴念与追求。而《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发无数爱国者,前赴后继地用生命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音乐艺术的美也是非常广阔的,从音乐的思想内容、形式,到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美。

二、音乐课堂对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作用

1.启发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科学成绩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能量,我们对其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音乐教育对其形象思维的建立、大脑的开发、智能素质的提高,

篇四:《人品人格培养比成绩更重要》

:人品人格培养比成绩更重要

“包揽生活琐事,让孩子只顾学习就可以了”、“孩子成绩好就是一切”、“对孩子的期望不切实际”、“身教、言教不统一”……这些家教误区,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全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排名,却很少意识到人格和品德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有不少家长无形中还在教孩子小家子气,教孩子占便宜,教孩子好东西要自己占有,教孩子怎么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这样做的结果可能眼前看孩子是“受益”了,但将来在社会上他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最终的结果将导致孩子不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孙云晓说,要想让孩子学习好,第一条是父母带头读书。每个爱读书的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书虫”家长。爱读书、爱学习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就像他们爱玩是一样的。家长要做的是,早早地把书籍引入他的生活。

可现实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家长中也不乏“低头族”,再加上同样拥有强大吸引力的电视和电脑,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每天读书的同时,自己却变成了一个远离图书的人。当孩子看到父母的眼睛时时刻刻盯着屏幕,怎么可能喜欢上书本?

很多家长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去一次书店,那么孩子怎么能爱学习?国外教育专家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身都将获益”。那么做什么呢?孩子在10岁之前,每天晚上坚持给孩子读书。让孩子伴着故事入睡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而且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篇五:《作文教学要体现学生人格的培养》

作文教学要体现学生人格的培养

一、问题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

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

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

的建构,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然而,直面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似乎不是那么令人乐观。记得

医学界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向我诉苦:“我的女儿每次作文都能得高

分,可文章的内容几乎都是编造出来的,这真让我担忧。”仔细回

顾,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生中还真是大有人在。笔下写的一个样,心

里想的是一个样;一面是过于敏感的自尊,一面是过于深沉的自

卑„„放眼孩子的发展,这种人格双重化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啊。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健全学生人格教育无疑成为当务之急。

二、现状分析

1、陈旧的教师角色观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

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

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

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

了“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就忽视了

教师本身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中的影响。

2、陈旧的作文训练

近年来,人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乐于写(1~2年级)

→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独立写(7~9年

级)”的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

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

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

框架,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

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立

意要高,要有意义”“构思要巧妙,描述要精美,辞藻要华丽,要

讲究修辞的运用”等等标准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令

广大小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对作文无形中产生了恐惧心理。强求学

生每天写一篇日记,甚至要求学生一个暑假交五、六十篇日记,学

生在老师的高压下,整天为没事可写而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在紧

张和焦虑中度日。这不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孩子的人格又

将向何处发展?{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作文}.

三、解决措施

1、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

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

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写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要

义。学会写作的本领,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知

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日趋重要,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

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也许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吧。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

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

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

学要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竭力教育学生写真事、

说真话、抒真情,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学风。记得在一张

小测试卷上,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件令人讨厌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在学校里我非常

气恼、愤恨。

我叫邴建雷,同学们常常说我:“大饼!大饼!哈哈„„我要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