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的《节妇吟》
详细内容
唐·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作者简介
张籍(约公元766—约830)字文昌,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缠绵:情意深厚。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良人:丈夫。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全诗串讲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言外之意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下面把比喻层面的内涵大略串讲一下(注意,用夫妇比喻君臣在古诗中是一个传统用法):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却还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声。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宫中执掌著最高权力。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但我为朝廷效力,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象一个节妇守住了真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全诗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节妇吟》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2、学习《节妇吟》诗中在表达感情时所使用的委婉曲折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1、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法:合作探究(“读-译-思-辩-仿”模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二、《节妇吟》
(一)整体感知[读、译]
1、首先请大家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请科代表领读)
2、请预习小组展示预习成果——生字词的注音。
3、介绍作家张籍;解题(什么是“节妇”?)。
4、学生对照注释看原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指出来,教师点拨、答疑。[译]
(二)合作探究[思]
A、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深刻把握本诗的情感脉络,我们需要在诗句之间加上一些关联词。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B、结合关联词,对照原文,分析句中所蕴涵的情感。进而分析主人公情感上的矛盾。
(具体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对“君”的埋怨——对“君”的感激——为“良人”自豪——对“君”的感激——对“良人”的忠贞——对拒绝“君”一事感到遗憾、哀伤。)
矛盾:“我”应该忠于“良人”,但是我也感激于“君”对我付出的真情。面对矛盾、痛苦,渴望别对方所理解。
B、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师提示)
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
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C、 那么,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请你结合诗句回答。
何不相逢未嫁时?(我已出嫁,要守节。)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的丈夫也很优秀。)
D、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它写的是一个守节的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可是,回头一看,作者张籍!张籍分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在诗中把自己写成一个女子呢?而且,他的第三者又是谁呢?我们可以结合资料信息和课本注释来思考一下。
这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作者借以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明志之作。即,张籍婉言拒绝了李师道的邀请。
E、从刚才的结论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刚才所谓读懂的只是表现的东西,只是这首诗的一张皮!那么,下面我们结合这个认识重新来看这首诗,看看这表层内容与实质内容之间是怎样对应的?
主人公:妾——张籍
第三者:君——李师道
“我”丈夫:良人——皇帝(国家、国家的统一)
理由:节妇之节——臣子之节
(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
F、 这种委婉的写法从表现手法上看叫做什么啊?
比喻
G、好了,到这里,我们算是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用语巧妙,拒绝别人却让别人比较乐于接受。
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而委婉。
(二)质疑问难[辩]
经历了读——译——思三个环节,下面我们可以来个反刍,重新阅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辩]
Q1:你觉得诗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真的符合女性之“节”吗?从情感上讲,她对这位第三者的求爱到底持怎样一个态度?
最初有些不节,比如把第三者送的明珠系在自己的衣服上。这说明她在情感上是喜欢这位第三者的。但是,最后,理智还是让她拒绝了这位第三者。可是还珠之际泪水滑落也说明她在情感上是喜欢这位第三者的。
Q2:进一步来说,张籍在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他内心深处也乐于去做李师道的幕僚吗?
明确: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对韩愈等所主张的国家统一思想是绝对赞同的,他对李师道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厌恶。但是,从课本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师道当时势力很强,可谓炙手可热。而且从历史上我们也知道中唐以后,国家积贫积弱,藩镇割据非常严重。因此,就算是再不情愿,为了不至于让李师道发火,他还是在诗中努力地去讨好李师道。所以在“资料信息”中,黄周星评论说“徒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简要解释资料信息)
(三)拓展延伸:[仿]
1、结合这首诗,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学会说“不”。(任选一个情境,写400字小作文。)
情境一、假设,有一位异性多次向你表白他(她)的心迹,并且渴望你能够接受他(她)的超越一般友谊的请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不能(无法)接受他(她)。那么你该怎么跟他(她)讲呢?
(前提是既不能亵渎对方的真挚情感,也不要给对方任何一点机会。)
情境二、假如,有一天你爸妈都因为工作而不能给你做饭,你只能自己动手。而学校马上就要考试了,作业特别多。这天傍晚,你刚刚从家里赶回来,你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来了,他(她)兴致勃勃地拿来一本漫画,打算和你分享。这个时候,你该怎样和他(她)说不呢?
张婷婷
《节妇吟》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节妇吟》的深层含义
2、学习《节妇吟》诗中在表达感情时所使用的委婉曲折的表现方式。情感目标:1、做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时下流行这么一句话:“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是幸福,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是一种无奈。”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的主人公就遇到一件无奈的事情,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籍的《节妇吟》
二、《节妇吟》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家张籍;解题(什么是“节妇”?)。
节,就是节操、气节。节妇就是古代守贞节的女子。
2、检查预习张籍的《节妇吟》
点名学生起来读,纠正读音
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深入探究
参照注释认真阅读文章并思考以下四个问题,每个组思考一个问题。
1、“妾”在拒绝“君”的追求时,给出了哪些理由?
2、“妾”委婉拒绝“君”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张籍的《节妇吟》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诗中隐含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妾”在拒绝“君”的追求时,给出了哪些理由?
(“事夫誓拟同生死”、“何不相逢未嫁时?”„„)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2、“妾”委婉拒绝“君”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4、作者在诗中隐含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它写的是一个守节的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可是,回头一看,作者张籍!张籍分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在诗中把自己写成一个女子呢?而且,他的第三者又是谁呢?我们可以结合资料信息和课本注释来思考一下。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与朝廷对抗。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这时候李师道也想收买张籍,明珠就是指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
可见,这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作者借以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明志之作。即,张籍婉言拒绝了李师道的邀请。由此可见,张籍是个有骨气的人,同样我们也是这样当收到诱惑的时候要站直腰,富贵不能淫。
从刚才的结论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刚才所谓读懂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只是这首诗的一张皮!那么,下面我们结合这个认识重新来看这首诗,看看这表层内容与实质内容之间是怎样对应的?
妾——张籍
君——李师道
良人——皇帝(国家、国家的统一)
表面内容:节妇对第三者的拒绝和对丈夫的忠贞!
实质目的:拒绝李师道的邀请,同时表露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贞!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形象委婉。回顾《近试上张籍水部》
张籍在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时候,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珠”呢?而且还感叹“何不相逢未嫁时”,他内心深处是否也乐于去做李师道的幕僚呢?
明确:否。
“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
“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
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何不相逢未嫁时”的感叹,只是为了不让对方感到难堪。用语巧妙、委婉例如李密的《陈情表》也是委婉拒绝了皇上要他做官的好意。只是《节妇吟》是以守节,《陈情表》是行孝。
三、拓展延伸:怎样说“不”
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口头表达。
情境:假如,有一天你爸妈都因为工作而不能给你做饭,你只能自己动手。而学校马上就要考试了,作业特别多。这天傍晚,你刚刚从学校赶回来,你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来了,他(她)兴致勃勃地拿来一本漫画,打算和你分享。这个时候,你该怎样和他(她)说不呢?
要求:既不能让对方感到难堪,也不要给对方任何一点机会。
板书张籍的《节妇吟》
1.“妾”在拒绝“君”的追求时,给出了哪些理由?
已出嫁,要守节
2.“妾”委婉拒绝“君”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明困境,求体谅,留自尊,免发怒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4.作者在诗中隐含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妾——张籍
君——李师道
良人——皇帝(国家、国家的统一)
表面内容:节妇对第三者的拒绝和对丈夫的忠贞!
实质目的:拒绝李师道的邀请,同时表露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贞!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形象委婉。
附录译文:您知道我已有丈夫,却送我一对明珠;
但是感激于你缠绵的情意,我把它们系在红罗小短袄里。
不过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一幢又一幢,
而且我的丈夫他持枪执戟守卫在明光殿上。
虽然我知道你的心意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
但是我已立下愿誓,打算和丈夫同生共死。
所以还你明珠之际我不禁泪水滑落,
为何我们没能相逢在我未曾出嫁之时?
《节妇吟》赏析文/凝文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全诗的译文是: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今日偶读这首《节妇吟》忽然感慨良多。这首《节妇吟》让一个机智勇敢、敢爱敢恨、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绝代佳人跃然纸上,令人嗟叹不已。在人性与礼仪的描述上先是“发乎情”,暴露了女人的得之自然的人性,接着是“止乎礼义”,没有违反人为的礼教。道出了礼义之外的感情波澜,曲折微妙,入情入理,既委婉缠绵、韵味无穷,又坚定决绝,但是在决绝之余,又似乎有着太多的不忍、不舍、不绝缕缕。
细细读来,好像发现这首诗里似乎充满了太多的隐词隐意,查资料才知道张籍写作这首《节妇吟》时有着无法直言的真实政治意图。在这里我不问政治,只解诗意。时下有这么一句很流行的话:“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是幸福,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是一种无奈。”很佩服古人千年以前就能说尽了今人之事,很钦佩作者的犀思锐笔早在千年以前就用质实明快、简朴清醇的诗歌解读了今人婚外恋情的无奈。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痴男怨女在重复在感受这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无奈啊!其实,无论古今女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心灵敏锐和情感丰富的女人,而多愁善感与聪慧敏锐又赋予了女人太多不可抗拒的魅力,我绝对相信这位赢得双明珠的女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不是不曾心动,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爱在不对的时间,错过正确的相逢时机,所以才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慨。
当今芸芸众生中自有那清澈明净如兰花的女人,今夕何夕得遇良人,彼此深得人心,相互倾慕、钦佩彼此的人品,于是放松了所有的戒备,卸下了所有的枷锁,于是就偷偷的喜欢了爱了。但是我想说,请不要把这个改变成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更不要随意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叹,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试想,当初你在选择他或她的同时,难道不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吗?
还君明珠虽毅然决然但仍有珠泪双垂,虽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但为何又恨不相逢未嫁时,女心何堪?女心谁懂?我想那妇人的心情真正如何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也许她不是不曾心动吧,否则为什么要把双明珠“系在红罗襦”呢?既然受之双珠,又马上系珠于襦,就说明心已许矣!因顾虑到夫家是贵显门第,且夫又是佩带武器在皇宫中当差不好惹的人,因此忍痛退回礼物,故,在还珠之时,珠泪流连,悔恨无及,大有不舍之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错过扬花飘风、枫叶瑟嗦的时间荒野,不是不心动,不是不后悔,不是不思慕,而是没有理由靠近你。情深缘浅,也只能擦肩而过,牵不起你的手,所以放下。回忆固然伤感亦美好,不如把这点唯一的美好,收藏心底至永远……至少今后还有微笑的理由。
我想,诗中的那夫人她除了凄婉的道个万福,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低首轻叹,恨不相逢未嫁时,无言的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