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精选
详细内容
篇一:《18散文的情感》
散文阅读:散文的情感
[精彩回放]
1、读第⑦段,文中“不用说”、“一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坚信每个人都会有对家乡的那份牵系(答对荆州历史文化的自豪赞美亦可)
(2009年荆州市第二次质检试题《象征》)
2、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放声大哭”与第⑥段中“没有绝望”看似矛盾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二者其实不矛盾。“放声大哭”是宣泄过去数年间所经受的磨难、承受的压力,并不代表绝望。(2008年荆州市升学考试试题《梦断雅典》)
[典例举隅]
例1、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对炊烟的感受的一个词语是:
参考答案:温暖(2010年石首一调试题《遥远的炊烟》)
例2、当年我给刘老师奶糖时,“她呆滞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联系上下文看,刘老师的神情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得到学生的关爱,让她感到人世间的爱还没有泯灭。一颗奶糖给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勇气。(2010年“课易通”《温暖一生的假糖》)
例3、对比第②段和第⑩段:面对母亲的一“怨”一“说”,父亲的态度有何不同?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一次父亲坚持自己的做法,第二次接受母亲意见及时改正。父亲不仅爱“我”,而且会爱,善爱;前者父亲给了“我”童年的欢悦、乐趣,保护了儿童的天性;后者接受母亲意见,有利于孩子性情的培养,重视从小熏陶儿子的男子汉气质。(2010年“课易通”《父亲的画面》)例4、揣摩·体会:第⑥自然段中写道:“丈夫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文中丈夫自豪、骄傲的心理活动即可。示例:原来我的女儿一点也不差!(2010年“课易通”《家有中等生》)
例5、读第⑤段,从“它端坐在十分醒目的位置”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哪写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说明主人十分珍爱这件礼物,表明老者对家乡的牵挂
(2009年荆州第二次质检试题《象征》)
例6、在奥运会即将召开的时刻读到本文,你如何评价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赞成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示例: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不能以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也可以反对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示例:人生应该勇往直前、永不放弃,霍尔金娜由于软弱梦断雅典,留下了永远的遗憾。(2008年荆州市升学考试试题《梦断雅典》)例7、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借写炊烟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对幸福温暖乡村生活的怀念;远方游子的乡土之思(2010年石首一调试题《遥远的炊烟》)
.例8、从全文看,面对失败和挫折,“我”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平静,坦然,自信,乐观(2008年荆州市升学考试试题《梦断雅典》)
例9、读第11段,体味下列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这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便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母亲对父亲的怀念,对丈夫早逝的痛惜;侧面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表现母亲为儿子的成就而自豪。
(2010年“课易通”《父亲的画面》){心情散文精选}.
例10、理解·感悟:请简要谈谈你对第⑨自然段结尾句的理解。
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健康快乐,平凡也是一种美。比如运动场上欢呼的拉拉队员,一辈子默默无闻却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的父母„„
(2010年“课易通”《家有中等生》)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
“散文的情感”常见的设题角度:
着眼于“关键词语”,要求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焦点聚集,如上“例1”;
着眼于“情感变化”,要求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如上“例2”
着眼于“细腻品读”,要求品味散文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如上“例3、4、5”
着眼于“客观评价”,要求理解文章的主旨作出合理评价,如上“例6、7、8”
着眼于“主观感受”,要求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文章内容,如上“例9、10”
2、设题题型:
(1)语言标志型(寻找散文情感的标志语言)
(2)对比分析型(分析散文情感的细腻品读)
(3)品味感悟型(关于散文情感的个人体验)
(4)评价概括型(关于散文情感的理解概括)
[典例引路]
不知有花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
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作者:张晓风略有改动)
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2、作者对“不知有花”的“妇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你能提炼文中的词语吗?(每空只用两个字)
()————懂了————()
3、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含义丰富,你能谈谈读完此文的感悟吗?
[答题指津]
散文阅读能力关于“情感”的考查,主要要求学生:1、把握语言标志2、理清思想感情3、理解主题内容4、感悟揣摩品读
知识储备: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基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解读散文的情感至关重要。
首先要从内容上探究。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时要能通过细读、品味,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在解读作品时,要能深入其中,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其次学会品评鉴赏。散文篇幅一般比较短,这就更需要全方位地对作品进行评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理清作者的思想思路;评价辨析文章的态度观点;感受、评价整体的思想感情。
最后要会自我体验。要围绕相关的话题,联系自己类似的人生体验,有所启迪。在阅读文章时要积极调动自我的知识储存和生活资料积累库,在深刻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新思考。
解题思路:
考查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及表达技巧,可联系具体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联系文章的立意和主题考虑,
考查具体语境中对作者感情和心理的领悟,答题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努力找出与题干有关的关键词,然后组织清楚连贯的语言作答。
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整体领悟,我们通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可知,一定要注意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考查对文章相关事物的个性解读能力,属开放性题目,首先要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
答题方法:
《不知有花》是一篇立意新颖的文章,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抓住能够表明作者态
度关键的语句,理清作者认识的变化过程,这种过程也就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一定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
第一题答案: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
第二题答案:愕然——懂了——嫉妒。
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不知有花”的妇人有一个认识过程,起初对于妇人“哪有花?”的回答,“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其实“愕然”是“不理解”;接着写到“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其实“懂了”是“理解”;最后,作者写到“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其实“嫉妒”也是“羡慕”。如果我们能把握作者的这种思想历程,我们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作者并不是要批判那“不知有花”的妇人,而是出于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对生活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每个人或深或浅,但我们可以从“嫉妒”一词深刻感受到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因此,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作者真正的意图在第⑧段,“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提取关键词句即可。
方法一:找态度,明中心,是把握文章情感的钥匙。
第三题答案:没有游离主题,叙述少年看落霞落日,是为了引出老尼面对晚霞落日的态度,用以衬托农妇对桐花的态度。说明这些融入自然造化的人,心理是一样的,这种写法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体现
文章的穿插是对主题的升华和深入,能够使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更突出,更水到渠成。文章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为了引出下文——“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文章虽然从此事延及彼事,但老尼的说法是对前文妇人的很好映照,都是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方法二:理“形”散,抓“神”聚,是把握文章情感的关键。
第四题答案:此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如:“不知有花”是一种境界,我们总是在感叹人生当中的得到与失去,殊不知,坦然的习惯也是一种幸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文章的主观感受我们需要围绕相关的话题,联系自己类似的人生体验,有所启迪。在阅读文章时要积极调动自我的知识储存和生活资料积累库,在深刻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新思考。你的感悟、体验内容一定要合理深刻,语言优美简练。
方法三:亮感悟,能品读,是把握文章情感的重点。
[新题演练]:
对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儒,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将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而悲了,再不为生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我,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文中说月亮“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其理由是什么?请从三个方面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月亮,作者产生了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烟火灰尘不能污染,夜愈黑愈亮。
②大干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月亮全能照出来。
篇二:《抒情类散文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心情散文精选}.篇三:《爬山的心态作散文》到了万山之省的闽南,对登山有了格外的偏爱,这作散文的感悟也随着登山次数的增加而与日俱长。看来,这作篇散文如同登山,这登山也如同写篇散文。
走到山脚下,你得了解你所处山的大概方位,知道你今天所选择的登山路径,并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更主要是得明白你登山的目的所在,是上山观景,锻炼身体,还是寺庙烧香,许愿还情,还是应友相约,纯属无聊的消遣与时光的打发。如果是锻炼身体,自己的体力如何,是准备一路小跑,还是漫步缓行,还是喜爱走马观花,停停走走。
这写散文你首先得有个好的开头,就是要选好题材。三言两语说明你本篇散文要达到的目的或意境。让人一看就明,一读就懂,不能说了半天,让人不知你想表达什么意境,更糟糕的是给人以思维十分混乱的错觉。一篇散文尽量只有一个题材,确立一个路径,不能是多题材,也不能引发多路径。否则,易让读者产生审美上的疲劳,让人的思维调整不过来,难以形成共鸣,那就算不上一篇优美的散文。
散文的开头一般是写作者当下最关注的事,最关注的人,最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尤其是心灵的纠结点或需要向人摆呼的切入点是什么,点到为止,直接入题。或者是对现今某一已经形成的观点产生了置疑,或想指出与谁或哪一观点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或简要说明你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略举一例,以此作为引子,或者起个话题,或设个悬念,或布个迷局。这一切,都只是为下面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或伏笔。
进了山门,你会思考进山的最佳路径。体力差点,选择盘山公路,身体好点,选择砌筑的弯曲石道,精力十分旺盛的,可选择径直攀沿。一路上对路的感叹,对路边花、树、小昆虫,飞舞的蝶、蛾、鸟,还有奇石怪景,人文胜观,甚至透过树影的阳光、月色的稀疏都可引起你的情感的波动,这些就是散文的思维线索,从而产生格外的意境。从主题的起笔点到形成意境的主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你的阅历,你的文字应用功底。但你所有的联想或意境不能离开主题,不能离开你所选择的路径。这时你的着笔要抓住散文开头某一主旨句中的一个主语、一个表语、一个宾语或一个定语,结合所看,所思,所想,用一根无形的线将你所需要的事项串接起来,让思维如同行云流水,借题发挥,自由舒展开来,但思维的结点一定是开头主旨句中的某个主语、表语、宾语或定语而诱发,而不能脱离开篇的主题,你就要这样顺势而书,让思维流畅,符合美学、修辞、逻辑和生活规律的要求。尽快入题、切题或扣题。
爬了一段时间,自然会要小歇一会,见到石板、石墩或凉亭,或一小块的平缓草地,就想坐一会,或躺一会。在歇息的过程中,你有点闲暇,你可能补充一点能量,或者舒展一下略显疲惫的身体,当然这不影响你还会继续思考问题,你会产生感叹,你会与人对话,与事对话,进而与古人对话,穿越时空,静而不静。
散文也是如此,你也要适当地写些与散文主题无关的事,即自言自语的感慨。这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感慨,能使你的文章产生张力,形成节奏、层次与秀美的穿透力,如同攀登到
一个小小的平台,给读者一个思考与喘息的机会。正是一些非同凡响的自言自语,体现了超越正常人的思维;或你的所想,所思看似与主题无关,但让主题的内涵更丰富,喻意更深刻;或似与古人梦谈,或是与读者共鸣。这就是散文创作中的闲笔。
闲笔一是体现心情闲,淡淡的几句,让人获得轻松的片刻,透射出作者的雅致。二是体现觉得有一种补遗的感觉,让读者有意外之获,说说某些场合不能说的话,又不犯大的思想错误,或指槡骂槐,或借题发挥,或李代桃僵,或胡诌几句兴口开河的大实话。三是给人一种情感跌宕后的静谧,或者是静谧后的狂热,让人心情松驰有度,从而产生反差的美感或审美的反差,以更好地烘托、激发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闲笔不闲。如同早晨绿叶上的露珠,对主题起到烘托与润色作用。有时还如同绿叶对鲜花的陪衬。本写绿叶,突然转笔写花,虽忽视主题,但更丰富了主题。这是散文联想所产生的的情趣,这更是散文的奇特魅力所在。
要做到闲笔不闲,就不能违背主题,甚至反诘主题。闲笔要注意逸情于正题之外,但又不破坏正题的主旨,而且闲笔也不过是一小景,一细节,一假想、一习俗风情、一人文景观或一名人名言,或几句引人深思的议论,或名篇巨著的妙语、偶联。闲笔与整篇文章相比,在字数的分量上绝对少数,或三言两语,或一言定音,但能起到一叶知秋、一语惊人的效果,最根本的是不仅没有改变你的思维路径,更不可有喧宾夺主的非份,而实质上是对你事先所选择的路径或要达到的目的起到无声的栓释作用。
闲笔如同登山时的小歇,体力上可能有点不支,思想上可能有点犹豫,不想继续下去,但并没有往回走的意思,也没有走到其他偏道上去的想法,何许是在回味路上的所见所闻,或者对某一话题更感兴趣,而坐下来思索一会。所以闲笔往往是见机行事,顺水推舟,顺势而为,或是语调、意境的转折,不可强求,不可生硬,要恰到好处,让人感到自然贴切,给人具有等闲拈来便超然的共鸣。
小歇一会,目的还是要向上攀登,山上的景观可能更美,视野应越来越开阔,登高望远,心情自然神怡,思维也豁然开朗,对爬山人的体力、毅力、技艺也可能面临更高要求的挑战与考验。
文章写到一定程度,越往后,你的情感会越来越丰富,你知识的暴发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你的文章的气势也开始呈现。而对你的知识、技艺、与全盘把握能力也要求越来越高。你可重点就某一景产生评论,就某一事进行直白,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回忆,就某一小的物件进行详细的描述,总之你的才情要在完全小歇后尽情展示。这一展示必须围绕主题,不能脱离主题,要顺势而为,顺意而发,顺文而贴,但给人以行云流水,捋来嗅香的感觉。
到了山顶,你会感觉你是胜利者,你会长叹一口气,你会有比平时更多的人生感叹。你会浮想联翩,甚至欣然起舞,或放声高歌,或尽情吟诵,这才有高处不畏寒的惊人之举。散文也是如此,你达到一定高度后,就要注意收笔,实质上就要对你所写、所抒进行概括性总结,起到点睛作用,让你所写的文章插上翅膀,让散文的精髓飞起来。也就是要把人的境界带到一个更高处,云里来雾里去,神形分离,天上人间,飘飘欲仙。见到天上云,那是鹤的家,见到松的形,那是客的礼,见到流水的波,那是鱼的乐。你要通过极精练的几句话写出你的感想,对你的散文进行拨高,而不能局限于你个人的恩恩怨怨,只为个人的情仇旧恨而
借此发发牢骚或感叹丁点的疲劳、辛苦或厌世,这样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优美的散文的所思、所想、所感,往往立足于历史、现实的大背景,与国家、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相联系,与物资世界、精神世界相糅和。正如因义而感慨,可落笔于情义,还可落笔于社会的正义,更可上升到民族的大义。这才体现出名家的阅历、才情、心志与情怀。
登山容易下山难。爬到了山顶,你就要想到返程,返程要注意安全。散文收笔后,你要整篇分析一下,分析全文有没有原则性的思想偏差或思维迷途,尽早纠正一些思想上、功底上的低级错误,笔峰一转,使之回归到主题上去。下山的路上,你还会回忆你所见,所想,到了家里,你还放心不下,还会打开电脑,走进书柜,为登山路上的迷惑找点理论支撑。这就是相当于为散文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名人典故,弄懂,弄通文章中的迷惑,发现问题,找出差错,这就是所谓的对散文进行润笔。如同建好的房屋需要装饰一样,要整体地分析一下层次、节奏、韵感,甚至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标点符号与联接词的正确使用。你还要数数整篇文章里哪个词汇或语句用的最多,将这重复频度最多的词或语句看看是否切题,那重复最多的词或语句兴许就是整个文章的文眼,你要尽量将它发挥到极致。对于其他重复又距离较近的词汇尽量通过类似替换让词汇量显得丰富多彩,使之读起来生动,流畅,同时又不至于因过多的重复而与文眼争彩。
每一次登山或写篇散文是体力的锻炼,是知识储备的检验,是文学素养的提升,是正能量思想的高度升华。登山如同散文,散文如同登山。
篇四:《《把握散文的丰富情感意蕴》教案》《把握散文丰富的情感意蕴》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的特点,把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技巧
2、探究文章饱含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探究散文的情感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讨论了阅读散文的方法,比如(圈点勾划等),本节课再来探究散文的丰富情感和意蕴,请大家阅读《在风中长大》。
二、课堂研讨
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在风中长大的风,主要有哪些风?长大是什么意思?
研讨1、文中有哪些类型的风?这些风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海风山风小乡扇风村
晚风
空调风城大市台风
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要椐结构,找物象----------
研讨2、在文中这些风各代表了什么,请指出?
主要代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
海风山风童年生活
扇风晚风朴素简单的生活
空调风城市生活
台风大自然
研讨3、这些风又具有怎样的特征,给他们加上一个定语修饰词?并体会其中情感?(讨论交流)
可自主选择能体现情感的段落自由朗读。并作交流。
清新的海风山风怀念
朴素温馨的扇风晚风眷念
清冷生硬的空调风排斥厌恶
狂暴肆虐的台风台风敬畏
战台风批评
避台风欣慰
顺便解决课后第四题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
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心情散文精选}.
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
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研讨4、概括主旨
长大了(通过结构看结尾段把握主旨)
顺便做第三题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研讨5、总结把握散文情感的阅读方法(讨论交流)
其一、找准物象,分析情感
其二、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其三、关键句段,把握主旨
三、课堂训练
做《故乡草》第4题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
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
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
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例文.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