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乡土文化
详细内容
陕西乡土文化(一)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乡土文化—身边的陕西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发掘、认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持续升温。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都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使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古至今,它在陕西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陕西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是陕西群众文化的根。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传承保护
一、什么是乡土文化
我们很少听到身边的人说故乡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个字则是乡土文化,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传承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这些盛开正艳的民间文化奇葩的真实大名就是乡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文化类别,这里肯定存在一个通晓的释义,那它究竟是什么?
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乡土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缠于这个概念,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逐项对其保护、挖掘、和传承,这才是重中之重,这当然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
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二、陕西乡土文化的地域划分和历史渊源
(一)、陕西乡土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二)、陕西乡土文化的历史渊源
1、先秦文化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乡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乡土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
对乡土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陕西乡土文化现状
(一)陕西乡土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
风俗古老性。
3、陕西乡土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乡土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乡土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二)陕西乡土文化的景观特色
1、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工艺美术景观
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3、节庆习俗景观
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4、起居饮食风俗
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四、陕西乡土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一)、陕西乡土文化存在的问题
1、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
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
陕西乡土文化(二)浅谈陕西乡土文化
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都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乡土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传承保护
一、什么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乡土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
二、陕西乡土文化的地域划分
陕西乡土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三、陕西地域乡土文化种类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皮影戏
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碗碗腔
碗碗腔,陕西地方戏曲之一,曾名华剧。原为流行于陕西东部、陕北、陕南及晋西南的皮影戏,因以小铜碗为主要击节领奏乐器而得名。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陕北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
四、陕西乡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
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
(二).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
(三).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要懂得取精华去糟粕。
(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五.陕西乡土文化的发展
(一).将乡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
陕西的民俗旅游主要是民俗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比如说剪纸馆教游客怎样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乐趣,更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并体会这里的民俗风情。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既吸引游客有丰富他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在旅游景点发放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色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二).将乡土文化与商业结合,促进陕西民俗产业的开发。
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合于手工技艺类,通过对这类乡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加上流行元素不正适合了现在的混搭风格,紧随潮流又不失古典。也可以尝试对开发元素进行系列开发,比如说依靠汉唐历史,对其服饰,饮食,舞蹈,戏曲等文化进行开发创造;或对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加工,围绕资产编故事,是故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对住宿饮食,建造汉唐风情的客栈,茶馆,为游客增添体验和乐趣。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结语:乡土文化就是我们身边的文化,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严重,等于是断了文化的“根”。乡土文化是一方人的集体记忆,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
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列子·天瑞》先秦·列御寇所著
(2)《野录》薛思庵
(3)《史记·货殖传》司马迁
(4)高楠,文化创意产业:乡土旅游开发的创意载体[J]旅游管理.2009.
(5)高敏洁.陕西民间文化如何走出困境[EB/OL][2009-03-07].
3、刘德谦.乡村旅游,产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5、郑绩乡土文化教育与民族国家建设[J].浙江学刊.2009(02)
陕西乡土文化(三)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陕西建光技工学校
专业会计学
学号1561001203362
学生姓名董蕾
2015年7月
陕西乡土文化之我见
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乡土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表现形式挖掘保护传承
一、什么是乡土文化
我们很少听到身边的人说故乡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个字则是乡土文化,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传承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这些盛开正艳的民间文化奇葩的真实大名就是乡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文化类别,这里肯定存在一个通晓的释义,那它究竟是什么?
按照我们说明的路线,要给乡土文化做出释义,先得搬出“文化”二字的涵义,查证资料,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乡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植根于农村,广大农村为其生根发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从地域广义角度看,乡土文化指广大农村,狭义而言乡土文化指具体的千千万万每个农村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当然,这种精神文化来源于乡土实体,不可脱离人和土地。陕西凉皮算是陕西乡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一个小项,外出的很多陕西籍乡友都想把这种凉拌美食带出去,甚至幻想它能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风靡全国,而事实上呢?近十年间一些乡友带出了陕西凉皮,如去到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可结果是水土不服,不得不作罢。由此看出乡土文化与人与地域,也就是上面说的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是血与肉的关系。当然,如果陕西这种乡土饮食文化有一天具备足够的创新力和扩张力,它走出去也完全可能。
明白了文化的释义,我们觉得可以顺藤摸瓜,这“瓜”就是乡土。先秦《列子·天瑞》里面说到这样一句:“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这也是出现“乡土”二字的最早文献,不难看出,这里的乡土就是指家乡故土,词典里面的释义为本乡本土,其地域性再次予以论证。这里我们不用再引据论典,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解释中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乡土是与人出生地相关的地理单元。当然,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乡土定义可能有所不同,如侨居国外的华人,他可能认为中国就是他的乡土,但
我们认为用“故土”或者“故乡”来表达这种感情更加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