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故事500字
详细内容
第一篇:《音乐里的故事》
音乐里的故事
每一首歌,都讲述一个故事
每一个音符,都记录一种心情
那些故事
关于音乐家、流浪和信仰
背上我的贝雷克琴,从爱琴利斯堪的纳维亚
翻山越岭寻找我心中的天堂
亚得里亚海酒红色的晨光里
行吟诗人在唱幸福的歌
有风
从遥远的年代吹来,那些四法琴的年代
塞尔维亚的小港,大胡子理发师遇见牧师的女儿从剧院出来向左,第二号街区第八棵樟树下
有一家叫“D大调”的咖啡馆
路过一片向日葵盛开的田野
想起梵高和莫扎特,干净而清澈的布拉格广场
许愿池里的金币闪闪发光
骑一匹马,穿越彼得高原
听见肖邦的钢琴在暗夜里哭泣
那深沉的莱茵河里流逝了多少旋律
波恩巷,二十二号
墨绿色的窗贝多芬在里面弹月光
是谁
在暮色四合时用爱尔兰语,唱一首古老的歌
流浪艺人的音符从手风琴键间滑落
落在那些荒草、野花、山丘和村庄里
遇见一个牧羊人
在野花燃烧的山谷和羊群一起
听他讲品达的乐章
坐在城堡上,顶一片月光听夜莺歌唱
月光下的骑士,低吟着,他是去救曾达的囚徒吗?喜欢静静地,伫立在夕阳里,教堂的晚钟在远方敲响一直一直
都在等待,邂逅一场华丽的乐章
而吹盛那年夏花的却是牧童的短笛
行走,寻觅
生命的节奏弱了„
淡了„
梦想模糊或年华里的一声叹息
轻轻地
叹出所有关于时光的无奈
回忆里的夕阳音乐的故事500字。
挂在铺满爬山虎的墙上,墙里住着儿时的提琴老师记得那时,想做音乐家,带着音乐去流浪
勇气,我们都想像那些音乐和故事一样纯粹
曾经远离,音乐和故事还在继续„
文/1.12崔悦
每一首歌,都讲述一个故事。
每个音符,都记录一种心情。
那些故事,
关于音乐家,流浪和信仰。
背上我的贝雷克琴,从爱琴海到斯堪的那维亚,翻山越岭寻找我心中的天堂。
亚得里亚海酒红色的晨光里,
行吟诗人在唱萨福的歌。
有风,
从遥远的年代吹来,那些四法琴的时代。
塞尔维亚的小巷,大胡子理发师爱上了牧师的女儿。从剧院出来向左,第二号街区第八棵樟树下,有一家叫“D大调”的咖啡馆。
路过一片向日葵盛开的田野,
想起梵高和莫扎特,
干净而清澈的布拉格黄昏的广场,
许愿池里的金币闪闪发光。
骑一匹马,穿越波德平原,
听见肖邦的钢琴在暗夜里哭泣。
那深沉的莱茵河里流失了多少旋律。
波恩巷,二七二号,
墨绿色的窗贝多芬在里面弹月光。
是谁,
在暮色四合时用爱尔兰语,
唱一首古老的歌?
流浪艺人的音符从手风琴键间遗落,
落在那些荒草、野花、山丘和村庄里。
遇见一个牧羊人,音乐的故事500字。
在野花燃烧的山谷,
和羊群一起,
听他讲品达的乐章。
坐在城堡上,
顶一片日光听夜莺歌唱。
月光下的骑士,
低吟着他是去救曾达的囚徒吗?
喜欢静静地,
伫立在夕阳里,
教堂晚钟在远方敲响。
一直一直……
都在等待,邂逅,一场华丽的音乐。而吹盛那年夏花的却是牧童的短笛。行走、寻觅,
生命的节奏弱了、
淡了
梦想模糊或年华里的一声叹息,
轻轻地,
叹出所有关于时光的无奈。
回忆里的夕阳,音乐的故事500字。
挂在铺满爬山虎的墙上,墙里。
住着儿时的提琴老师,
记得那时,
想做音乐家,
带着音乐去流浪。
曾经,我们都想像那些音乐和故事一样纯粹。曾经远了,音乐和故事还在继续……
第二篇:《我和音乐的故事》我和音乐的故事
在我生活的周围时不时回荡着音乐声,有流行的,有古典的;有欢快的,有悲伤的;有歌词的,有纯音乐的„„而这些音乐中,西方古典音乐让我最为感动。
“古典”这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奉古希腊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以同所谓“流行”音乐或娱乐性音乐相区别。“古典”的这一广义解释,把历史时期的风格全然撇开。因此,本来是属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和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正是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段才使我慢慢的地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常常能听到的美妙乐曲,因为喜欢而试着去了解,去认识。从陌生到熟悉,以至于能收获更多的动听音乐。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古典主义三杰,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这个时期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音乐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
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抒情诗的兴起是德国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艺术歌曲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采用的主题是爱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暂易逝的幸福。
懂得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也是很重要的。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就是感官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一定的震撼力,给人以力量,振奋精神,让人愉悦。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动听才是关键所在,大可不必附庸高雅。再进一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音乐中的各要素,体验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加以了解和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表示音乐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规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音乐风格我们应该要了解。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最高层次是理智的欣赏,也就是说不仅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能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分析和评价。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
要想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必须了解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的三元素,即创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创作;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倾听音乐可分为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
1.美感阶段
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以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音乐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原始力量。
2.表达阶段
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表达阶段,也就是我们上课时运用的听音乐阶段。用自己的解释准确地、明确地、最终地说清楚每一首音乐作品的涵义何在,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作家当时写曲时的情感,身临其境的触摸作者的心境。
3.纯音乐阶段音乐的故事500字。
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音乐除了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和表达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大多数听众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一阶段。在上完音乐鉴赏课之后,我觉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要感受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和旋律,其次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我们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
且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肖邦的作品,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时,才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喜欢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喜欢听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感受战斗的激情。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古典音乐之所以未被历史的洪流淘去,保留至今,必有其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所在。而解读音乐之高雅,我想,不仅仅在音符、旋律、节奏中,更多的是音乐中所体现的人文的精神力量、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时代的缩影。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无论是学业还是情感上,都属于萌动、困惑、倍感压力的时期,流行音乐的浮躁或许能让我们精神上有一种宣泄和释放,而古典音乐,在我看来,可以抚平这一些狂躁,带来心灵的安慰,或是有一种激昂的振奋与鼓励的作用。让我们来接受不同的声音,让我们自由的选择,让音乐成为快乐,让艺术成为品味。
第三篇:《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3篇》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3篇
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1篇
10月1日的下午,迎着秋日徐徐的微风与濛濛的细雨,我与学校50几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上海大剧院观看上海歌剧院的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这部音乐剧以"国歌之父"聂耳的艺术人生为主线,展现了他的抱负与理想,弘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演出下午两点正式开始,在进入演出厅之前,所有观看演出的观众都拿到了一面小国旗。1点40分我们踏进了上海大剧院这个如同水晶宫般的地方。
演出中我不止看到了如聂耳、田汉等伟大的爱国人士,也看到了在那个时代下上海滩的缩影。我听到了纸醉金迷,白日休息,夜晚工作的歌女们演唱的《铁蹄下的歌女》;听到了日日在码头辛苦劳作,生活困苦的工人们一同合唱的《扬子江暴风雨》;听到了小小儿童为了生计在街头卖报所唱的《卖报歌》。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3篇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3篇。这些聂耳的代表作与剧情串接,将场景演绎的惟妙惟肖,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战乱的发生,国破家亡,人们流离失所。我被音乐剧的剧情所感染,仿佛深处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人们面对战乱的无助,远离家乡的痛苦,听着震撼人心的音乐,数次哽咽,我仿佛看到了铁蹄踏上国土,愤懑填满了胸腔。
整场音乐剧中最温情的当是聂耳与小俪共同演唱《爱的涟漪》这一段剧情。剧中聂耳与小俪两人情投意合,在夜空下相互依偎,让观看演出的观众们也感受到了两人浓浓的爱意。但在那样的时代下,革命者聂耳怎会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于是这一段爱情只能是凄美结局。
剧情进展到最后,田汉入狱,聂耳拿着他写在香烟包装纸上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进行谱曲,最后以慷慨激昂的曲调谱写出了中华民族的国歌!
音乐剧结束时,全场起立,在"聂耳"的指挥下,一齐合唱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3篇
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2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0周年,热情讴歌国歌精神,追忆抗战峥嵘岁月,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专题文献纪录片《国之歌》将于10月16日与广大观众见面。
80年前,《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唱响,并迅速成为全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歌。《国之歌》正是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传播过程、社会影响为主线,详尽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从全民族抗日战歌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光辉历程。
拍摄中,摄制者实地走访了国歌展示馆,聂耳、田汉在上海的寓所,上海晋元中学等与《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传承紧密相连的地方,采访了业界知名的历史学家、党史专家、国歌史专家和田汉、聂耳的亲属等10余人,年逾九旬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抗战名将谢晋元的次子,不久前刚参加过抗战胜利日阅兵的谢继民,也出现在纪录片中,讲述他们与国歌的故事。
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3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0周年,热情讴歌国歌精神,追忆抗战峥嵘岁月,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专题文献纪录片《国之歌》将于10月16日22点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经纬》栏目与广大观众见面。2016文献纪录片《国之歌》观后感500字3篇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
80年前,《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唱响,并迅速成为全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歌。《国之歌》正是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传播过程、社会影响为主线,详尽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从全民族抗日战歌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光辉历程。拍摄中,摄制者实地走访了国歌展示馆,聂耳、田汉在上海的寓所,上海晋元中学等与《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传承紧密相连的地方,采访了业界知名的历史学家、党史专家、国歌史专家和田汉、聂耳的亲属等10余人,年逾九旬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抗战名将谢晋元的次子,不久前刚参加过抗战胜利日阅兵的谢继民,也出现在纪录片中,讲述他们与国歌的故事。
据悉,《国之歌》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总计时长共约50分钟。
第四篇:《金色的童年》金色的童年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们多少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诗一首婉转悠扬的歌曲,走出了我们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多彩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芳香,朵朵洁白的花朵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童年,是金色而无杂质的,童年的桩桩趣事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还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每位同学迷上了唱歌,即使我们不懂歌词的意思,也同样疯狂。就连下课时间也成了我们学歌、唱歌的时间。在我们班唱歌最好的要数王佳了。在这位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学会了很多歌曲。学会了唱歌,没有展示的舞台怎么行呢?于是,我们模仿电视上众多明星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