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改写成记叙文续写
详细内容
篇一:《游子吟改写》
游子吟
夜,万籁俱寂。家,灯影舞动。
我坐在母亲的身边,阅览着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巨资。我那慈爱的母亲,正借着我这盏煤油小灯的微弱光线,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做着衣服。
我叫孟郊,是个诗人,小有名气,但远远比不上李白、杜甫这些名人。前几天,皇帝让我去当一个小官,去的地方离家十分遥远,而皇帝又要我明天必需起程。军令如山,我不敢怠慢。为此,母亲特地为我添补几件衣服。
母亲盘坐在麻席上,一个装着针线、碎布、剪刀的篮子静静地躺在离灯不远的桌面上,旁边还有我为她凉的一碗淡茗,幽幽淡淡的茶香充满了这间窄小的房子。
说我在看书,倒不如说我是用书来掩盖着我对母亲的张望。母亲的一举一动都落在我的眼里:她左手扶着衣服,右手穿针;针在粗布上飞快地穿梭着,一上一下,一穿一拉,一松一紧;不时,她用口吹一下被针刺痛了的手指,又赶快穿起针来„„啊,我的眼睛湿了,不得不用看书来稍作遮挡。但母亲的身影却怎么也离不开我:她虽然已是一个八旬上下的的老妪了,但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穿线、缝线、拉线、结线、剪线,每个细小的动作,她都会认真细致去做,争取做得最完美。这一针一线包含着多么伟大的、高尚的、无私的母爱啊!我知道,她把衣服做得这般完美,是怕她远去的儿子很久很久才能归来。
我轻轻地说:“妈妈,茶凉了,喝吧!不要干了。”
“不行,还有几件没补好。”母亲说着,手不停,头也不抬,好象在她的世界里,只有那衣服。我不得不沉默了,静静地看着她„„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只是千千万万母亲中平凡的一员。她,代表着所有母亲的心。她真象这黑夜里的月亮。不,她象春天里普照大地的太阳,而我,只不过是大地上的一棵幼嫩的小草。啊,谁说幼小嫩草的心能报答春天里阳光的哺育之恩呢?
想到这里,我诗意大发,迅速拿出笔和纸,龙飞凤舞,一首歌颂这伟大母爱的小诗《游子吟》诞生了。倘若此小诗能有幸给后人读到时,不知到他们能否体会到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屋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坐在炕上为儿子做出门远游的准备。
慈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里,为儿子孟郊缝着衣服,她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慢慢的穿过针眼,打上一个结,便仔细的缝起来。这一针一线之中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她担心害怕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家中太贫穷了,没有钱去为儿子买绫罗绸缎,有的只是粗衣麻布。
“儿呀!你在外面可要处处小心呐,好好与人相处,时常写信回家,好让娘放心啊!”说完,哽咽了一下,此时,泪珠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孟郊放下书看着慈爱的母亲,深深的点了点头。此时他思绪万千甚至要决定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左右,但是他又不能让母亲失望,他必须要扬名于世,以此报答母亲。他想起了小时候上学的不易,母亲的辛劳。
小时候,孟郊家里很贫穷,没钱让他去学堂念书。他心里也明白,体谅母亲的不易,虽
然很想去,但他也不愿向母亲提出,增加母亲的负担。心细的母亲最终还是察觉到了,她为了让儿子早点上学,每天都拼命的织布、做工。最后,母亲拿着一些钱,交给儿子,儿子心里震惊,母亲却只说了一句话:“拿去吧!”孟郊明白这钱来得不易,从此以后就狠命地读书„„
如今,可以出去远游学习了,他心中的那份兴奋,是没有人能体会的他心中对母亲的那份牵挂,也是没有人能理解的。
明日,他就要走了,离开慈爱的母亲,离开这破旧的小屋,离开这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心中的不愿是说不出来的,他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他只能说在外他会时常想念这里,在外好好学习,心中不禁吟一道诗来: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屋外,刺骨的风还在刮着,可这间小屋里,却洋溢着暖暖的春意。
游子吟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孟郊要到外地去考取功名。于是对年迈的母亲说:“母亲,我要去考取功名,挣点俸禄维持我们的生活。这一去,要很长时间,您要保重身体。天冷了,多穿几件衣服!”母亲的热泪夺眶而出,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吃完晚饭,孟郊上床睡了。母亲却拿起那破旧的大衣,点起灰暗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缝呀,缝呀„„微弱的灯光闪烁在苍白的双鬓上,昏花的老眼含着晶莹的泪花。母亲的手被针扎破了,那鲜红血滴在裸露的棉花上,显得格外鲜艳。孟郊用朦胧的睡眼,看到了这一切,流下了滚滚热泪。
早晨,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母亲彻夜未眠,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孟郊起来,含着泪说:“母亲,我要走了。您对儿子的爱,我永远也报答不了!”说着,跑到母亲面前,紧紧地搂着她„„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带着对母亲的思念走了。母亲慈祥地目送着他,渐渐消失在茫茫的雪原中。
游子吟
张晓敏
唐朝时,有一个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名叫孟郊,他读书十分用心、认真,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50岁的孟郊考上了一个小官,欣喜若狂,便日夜兼程赶回家,看着满头银丝的母亲,便想起了上京赶考时,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飘落下来,大地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个破旧的小屋里,破布遮挡着没有玻璃的窗户,透着微弱的灯光,屋里灯光昏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正为出门远游的孟郊缝补衣服。只见她从筐里拿出针线,左手捏着针,右手拿着线,不时用针理了理白发,然后借着微弱的灯光,熟练地穿进针孔,每一针每一线都缝得十分细致,
生怕出门远行的孟郊在短时间内回不来。母亲看着埋头苦读的孟郊,放下手中的针线,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来到孟郊身边,说:“儿啊!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地照顾自己,努力学习,可千万别累坏了身子,娘在家等到你的好消息。”孟郊摸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不禁感慨万千,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娘,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你就等着我的喜讯吧!”看着母亲刻满皱纹的脸,他心血来潮,我们正如小草,怎能报答母亲如三月阳光的温暖呢?便写下了这首流芳百世的名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啊,母爱是春天温暖的阳光;母爱是夏天习习的凉风;母爱是秋天累累的硕果;母爱是熊熊的火焰。
窗外依然寒风凛冽,而屋内却温暖如春。
游子吟
郑一鹏
夜暮降临了,村庄里的人都回自己家休息了,只有孟郊家的灯还亮着,孟闻的母亲正在为即将远出的儿子做准备。
母亲一会儿为儿子装点干粮,一会儿再装点盘缠。母亲看见孟郊的衣服已经破了,就拨亮油灯,拿出针和线,准备缝。
突然,孟郊从屋子里走出来,把母亲手中的针和线抢过来说:“娘,您已经老了,不要再缝了,快回屋睡吧。”说着,就扶母亲进了屋。
夜已经很深了,伸手不见五指。母亲听孟郊屋里没有动静,就把油灯再次点燃,把衣服拿过来,一针一线细细地缝着。母亲看扣子松了,就把它缝得牢牢的,母亲看衣服破了个洞,就小心翼翼地缝得结结实实的,她一不小心,把手扎破了,流了很多很多的血。由于天快亮了,母亲顾不上疼痛,又拿起针线缝了起来。
母亲想:“儿子这次出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我得细细地缝,把衣服缝结实了,好让他多穿些时间。”
天亮了,孟郊走出来,发现母亲一夜没睡,当他看到母亲手上的血以及缝好的衣服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孟郊心想:“我们儿女好比是小草,永远报答不了阳光的哺育之情,当儿女的也永远报答不了母亲给予的恩情,母爱是多么伟大呀!”
游子吟
孟郊,唐代诗人,出身贫寒,屡次赶考,方中进士。
一次赶考前的夜晚,他和母亲围坐在小炕桌前。昏黄的油灯下,孟郊刻苦读书,母亲在为他缝补衣裳。母亲左手拿针,右手拿线,正在穿针引线。由于人老眼花,半天也没穿好。孟郊抬起头来,“娘,让我来吧!”“不用,不用,快看你的书。”母亲一边说,一边继续穿针引线。忽然,母亲的手指被扎了一下,渗出了鲜血。孟郊夺过母亲手中的针线,一边替她穿好,一边动情地说:“娘,这次去长安,我一定要好好考试,早日考上状元,也好孝敬您老人家。”母亲高兴地说:“好孩子,娘就等着这一天哪!”
孟郊继续埋头读书。娘一边缝补一边说:“孩子,出门在外没人照顾,你一定要学会照顾自己。”孟郊说:“娘放心吧,我又不是三岁小孩。”说着,又把油灯拨亮了点儿,朝母亲那边推了推。母亲说:“天冷了,娘给你缝了件新棉衣,来,试试看合不合身。”孟郊穿上棉衣,身上顿时感到暖和了许多。母亲说:“好吧,快脱下来让娘给你把纽扣钉上,明天就可以穿着上路了。”
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说:“孩子,快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赶路哪!”孟郊说:“娘,
您也早点睡吧,为了儿子赶考,你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母亲说:“你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娘还要给你再准备准备其他东西。”
孟郊的眼睛湿润了。他的眼前,浮现出母亲白天下地劳作,夜晚纺线织布的身影。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消瘦。看着灯下母亲那穿针引线的瘦弱身影,他翻身起床,提笔写下了那发自内心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此,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灯下那圈温暖——《游子吟》改编
永泰实验小学六年(4)班卢宇指导教师:李秀云
寒冬的夜渐渐深了。夜幕就像一块巨大的黑布将整个世界包裹起来只剩下皎洁的月亮和调皮的星星依旧在天空中闪烁。寒风呼啸冷得人直哆嗦。
一间简陋的茅屋里依旧透着一丝微弱的灯光。是谁?这么晚了还未入睡?是一个学子还在悬梁刺股般地苦读还是一位勤奋的纺织女工依旧在劳作?
只见在微弱的灯光旁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母和一位秉烛夜读的学子母亲膝上放着一件未做好的衣裳旁边还堆着几件显然是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她一手捏着针一手拿着线将线伸进嘴里舔湿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得细细的。然后借着微弱的灯光对准针孔穿。第一次失败;第二次依旧失败;第三次还是失败„„可她仍然不放弃。如此反复了几次她还是没能成功。她开始怀疑:“难道我真的老了吗?难道我连线都穿不来了吗?”寒风从窗缝中疯狂地灌了进来冷得她瑟瑟发抖在一旁读书的儿子见了心疼地说:“娘别缝了快去休息吧。”“没关系娘还不累。”她坚决地摇了摇头。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针线似乎也被感动了,她终于成功了!她欣喜若狂,脸上笑纹如花!便在线的末端打了个结。开始埋头专心致志地为儿子缝起衣服来,
每一针每一线都缝得那么仔细,似乎要把对儿子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连同丝线一起缝进衣裳;衣服的每一个角落都缝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儿子久久不归衣服不耐穿而在外受冷受冻„„
天上的月亮凝视着这位慈母,星星们也停止了捉迷藏的游戏,他们都被这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窗外,天更冷了!风更狂了!但屋内,却让人倍感温暖。
篇二:《作文扩写、改写、续写、读后感的方法》扩写的方法和技巧——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多以记叙文为多。
扩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扩写型,即题目中并不规定需扩写的地方,由答题者自己选定;另一种是指定扩写型,即在题目中已划好了需扩写的范围和要求。
(1)扩写的基本要求
扩写的一般要求是:扩写的内容要注意情节发展合理,人物的性格前后统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充实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扩写一般不改变人称和文章体裁。
(2)扩写的方法
①认真阅读原文,弄清原文中心。把握住中心,才能围绕中心扩展情节。注意扩写时不要改变人称。保留与原文中心联系密切的段落。同时还应注意扩写时不能改变原文顺序,要依原文顺序延续地写下去②抓住扩写重点——扩写的时候,不是在原文的每部分都增加文字,而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句、段去扩展故事情节。要仔细地研究哪些地方可以扩展,哪些地方可以补充,在怎样扩展和补充上下功夫,要经过周密的思索以后,再动笔写。这就需要对扩写所提供的材料要认真研究,确定好扩写重点,安排好扩写的主次,做到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怎样才能确定好扩写的重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找重点,即抓住题目中的“题眼”确定扩写重点。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重点。凡是能表现中心的都是重点材料,也就是文章需要详写的部分,和中心关系不大的就是次要材料,要略写。三是根据扩写对象确定重点。如扩写的材料是以写人为主的,要把突出人物的特点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事为主的,要把事情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写;扩写材料是以写活动为主的,应该把活动场面作为重点来写。
③扩写的内容一般都在原文之外,因此,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写作文要在读懂原文、抓住重点、找到扩写点的基础上做必要的充实。也就是说在不改变原作主要内容,不改变原作的体裁,不改变原作的六要素的前提下添枝加叶,合理扩展充实。这就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游子吟改写成记叙文续写}.
展开想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依据扩写的重点展开想象,重点明确才会在行文中使想象的方向明确。即在运用想象时始终不忘中心,围绕中心弛骋想象,当发现自己想象偏离中心时就立刻关上想象的闸门。二是想象要合乎情理。想象可以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必须在情理之中。三是要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想象的基础。”以广博的见闻,丰富的阅历作为写作的基础,文章才可能写得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④对照原文修改。扩写是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的,扩写完成后,要检查、对照和修改。一般来讲,修改应注意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就所扩写的文章本身进行检查。如文字的表达,思想内容的描述,都可能存在不妥当的地方。二是认真对照提供的材料,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原材料可以说是我们进行扩写的依据,假如我们所扩充的内容或某一情节,与提供的材料相脱节,或相矛盾,那么,扩写的文字就算再好,也是不符合要求的。对照,主要是看原材料提供的主要情节,在我们的扩写中没有得到落实,是不是按原材料提供的中心去组织安排扩充的内容。三是在检查与对照之后,大胆地修改。修改可从字词开始,由句子入手,逐渐进入对段的增删、修改。根据扩写文章的特点,修改的重点应落在情节的增删和想象内容的修正上。前者容易跟原文有出入,后者容易出现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形。
总之,扩写要认真读懂原文,抓住扩写重点,展开合理想象,最后对照原文修改。
原文: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碰到树桩上,碰伤脖子死了。那个种田人,于是放于耕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得到兔子。这样的事是不能再发生了,而他自己反被别人笑话。
扩写文:守株待兔
从前,宋国有个庄稼汉,生性懒惰,好吃懒做。有一天,太阳都几杆高了,他才懒洋洋地起床。磨磨蹭蹭地吃完饭,扛着锄头去锄地。来到地里,没干多大一会儿就坐下休息。一阵风过后,只见蒿草摆动,一只野兔突然从草丛中窜出来,飞一样的跑,没想到撞到树桩上,撞折了脖子,死了。
懶汉看到这情景,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树桩前,拎起死兔子笑不拢嘴。回家后他将那只兔子做成香喷喷的兔肉,美美地饱餐一顿。吃完后他想,种田、铲地太苦了,还是捡兔子吃轻松。
从那天起,他再也不锄地了,天天戴着草帽坐在那棵树桩子旁,希望再有第二次、第三次兔子撞死的事发生。一连守了两个月也没有看到一只兔子的影子。这时,地里的庄稼也荒芜了。到秋天,别人家都收获到了满车满车的谷子,他家却没有一点收成。这还不算,人们都笑他白日做梦,简直是个大傻瓜。写作指导:扩写就是用合理的想象对原文进行扩充、拓展,使原文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对文章进行扩充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根据所提供的原材料,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合理想象。②为突出文章中心部分,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和想象,合理补充其情节发展,使其有具体的过程。③适当补充景物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值得提醒的是,扩写允许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渲染和修饰成分,但这种补充不能离开原意。
改写古诗习作方法——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宿新市徐公店》是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的原文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内容浅显易懂,孩子们理解起来不难。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改写古诗不能改变古诗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古诗所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把古诗写得丰满起来。《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儿童扑蝶的天真与快乐。改写的时候就应该把握两个内容:景色描写和儿童扑蝶。景色描写是儿童扑蝶的背景,因此,改写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后两句“儿童扑蝶”的情景。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住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所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
改写《宿新市徐公店》
太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一天的奔波已经使大诗人杨万里感到精疲力竭,心想:唉,都走哦一天了,就在新市找个店住下来吧!走着走着,“徐公店”三个清秀的大字映入他的眼帘。站在外面打量着里面,环境还真不错,于是,便迈进店里。店小二急忙迎了上来,笑问:“客官,里边请?客官有什么吩咐?怎么称呼您?”杨万里答道:“在下姓杨名万里,天色已晚,要在此借宿一晚,不知道可否?”“呀!久仰久仰!欢迎欢迎!”小二连声答道,“杨大人,随我来!”
到了房间,小二连忙送上热水热饭。饭后,也许是路途奔波太累了,大诗人杨万里就上床歇息,头刚碰到枕头,便进入了梦乡。
清晨,几声鸟鸣把杨万里从梦中唤醒。杨万里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走到了门外。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呀!稀稀拉拉的篱笆围成的菜园子里,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路边的几棵树枝上花儿已经落了,还没长出浓密的叶子。这树、这叶、这路、这篱笆、这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的恬静、美好。杨万里的心情格外舒畅,沉浸在这迷人的春色中。
忽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循着声音望去,只见几个头上扎着小辫子,穿着麻布衣衫的孩童边喊边赶着一只漂亮的蝴蝶。那蝴蝶全身都是金黄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蝴蝶忽而飞舞,忽而停歇,孩子们一会儿猛追,一会儿悄悄“偷袭”,真是不亦乐乎呀!安静点,快捉到了!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着,眼看就要捉到了,突然,蝴蝶却倏地钻进了金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傻眼了,这么大的一块油菜地,去哪里找蝴蝶呀!不仅叹息道:“唉!”
此情此景,杨万里不禁笑出声来。
评:小作者能够把握诗的原意,做到重点突出,想像合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把文章写得血肉丰满,有情有趣。在描写儿童追赶蝴蝶的时候,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来刻画活泼,可爱的人物形象。其次,小作者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对古代人的生活语言比较了解,“客官、大人、小二、久仰久仰”等词语的运用比较得体,仿佛把我们带进了宋代的新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改写《游子吟》
各家的灯都吹灭了,小村庄的人们都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可是,从远处隐隐地看到,孟郊家的灯光还在闪烁。原来孟郊要远行,妈妈正在为他做准备。
灯光下,孟郊的母亲正在为孟郊忙碌着。母亲为他准备了干粮和水,在拿毛衣时,母亲发现毛衣破了,便回屋拨亮了油灯。
在灯下,母亲拿起毛衣缝了起来,一针一线缝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那么地密。啊,线断了,母亲又眯着眼睛,纫上针,继续缝。灯光下,母亲那憔悴的脸上,布满了重重的皱纹。
这时,母亲心想:“儿子又外出了,不知何时归来,我一定要把衣服缝结实点,让我儿子多穿些时间。”想到这儿,那一针、一线缝得更密了。一不小心,针扎到了母亲的手上,母亲呻吟了一声,尽管声很小,但还是惊醒了熟睡的孟郊。
孟郊看见母亲还没睡,便走了过去。母亲见孟郊进来,把血往身上一擦。孟郊见了,一头扎进母亲的怀里,热泪盈眶。他心想:“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沐浴之恩,而儿女也报答不了母亲伟大的爱。”母爱,像空气一样的母爱。
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里,花儿睡了,鸟儿也睡了,夜风轻轻地吹着,破旧的茅屋里有两个人,一个是上了年纪的母亲,眼睛都花了;另一位是手不释卷地捧着书的儿子。一位慈爱的母亲知道儿子要去远行,笑眯眯的借着清柔的灯光连夜地为远行的儿子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当线用完的时候,他的眼睛有点花了,但慈爱的母亲一想到儿子要远行了,他不能为远行的儿子做什么,慈爱的母亲只能为儿子把衣服缝得又密又结实,把所有的爱都缝进衣服里,让儿子穿得久一些,就怕远行的儿子迟迟不能回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嫩绿的小草无法回报春天的阳光,母亲给他的温暖,儿子的爱心要怎能回报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站在破旧的屋子里看着儿子离开,儿子对母亲说:“母亲快回去睡吧,在这里很冷,”母亲说:“儿子让母亲看着你离开吧,”儿子被感动地留下了思念的泪水。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天空下着大雪,风儿不停地吹。一个游子回到了家,稍事休息后他又要出远门了。夜里,儿子看见母亲只穿着一件单衣,在等下吃力地为他缝补衣服,连忙说:“母亲!您快歇下吧!您身体不好,别着凉了。”母亲听了儿子的话,怕他担心,就去睡下了。不一会儿,她听到了儿子的呼噜声,就蹑手蹑脚地下了床,点起油灯,继续一丝不苟地给孩子缝衣服。也许是年老眼花,一不小心把手指戳破了,但她只是放在嘴了吸了下,就接着逢了。缝了大概半个时辰,母亲也累了,她伸了伸腰,理了理乱糟糟的头发,捶了捶背,再专心致志地缝起来。深夜了,儿子突然醒了,看见隔壁母亲的房间露出微弱的灯光,偷偷地走过去,。当他看见母亲疲惫的身躯在灯影里摇晃时,他再也忍不住了,失声叫道:“母亲!”母亲笑着对儿子说:“我已经把你衣服补好了。儿啊,你可要早回啊,母亲老了,经不起一人在家的孤单啊!”眼里流露的依依不舍伤心的眼神。“我一定会早回的,回来陪伴我亲爱的母亲。”儿子走了。他穿着母亲为他缝好的衣服,感觉格外温暖,也格外贴身、舒适。他知道这衣服虽不是绫罗绸缎,但每一针都包含着母亲的爱啊!母爱如同春天的光辉,孩子就像大地的小草一样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本内容查字典原文地址:/zuowen-123596)续写的方法与技巧——
让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续写。续写就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将内容继续延伸,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续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给材料作文”,是把不完整的故事继续补充写完整的写作。续写的形式:从续写练习的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给出故事的开头,然后要求续写故事的情节和结尾。
在中年级语文考试的试题中出现的续写大多都是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根据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续写方式,往往要求写出一篇有所发展,情节不同的新故事来。如,阅读了《龟兔赛跑》后,续写《龟兔第二次赛跑》。新故事与原来的故事情节有一定联系,但是故事的中心变了,这次兔子接受教训,顺利获得胜利。这类续写,既要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展开想象,注意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一致性,还要有新意。
续写常用方法
(1)展开想象,合理推测原文内容。
展开想象,就是对原文故事没有写出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推想,打开思路,多角度地去想象,想象出几种情况,几种结果,然后从中加以选择。譬如,四年级有篇课文《雨中》,写的是在傍晚的雨中,一位姑娘将满载的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姑娘万分焦急。课文仅仅对傍晚雨中路上的情景,以及姑娘翻倒箩筐的情景进行了描写。许多同学写出了不同的文章。有的续写出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赞颂了社会的文明之风。有的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写出了路人的冷漠,斥责了这种做法。还有的写出了姑娘为了不堵塞交通,忍痛放弃捡拾苹果的故事。这几种故事的结局都是合理的,这样续写的文章就会内容丰富而有新意。
(2)前后照应,防止自相矛盾。
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防止自相矛盾。特别是给开头的续写,必须要与上文紧密联系,使上下文融为一体。譬如,文章《难忘的一件事》,文章给出的材料是这样的
每当我看到下雨,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位叔叔的身影,而那件事也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那是夏季的一天,放学时下起了滂沱大雨,我和一个小姑娘站在学校门口等人接。天色越来越晚,我们两个都焦急不安。这时,远处隐隐约约一个身影向学校奔来……
同学们的续写各种各样,大部分同学读懂了材料的内容,写出了叔叔是小姑娘的爸爸。经过合理推想写出这位叔叔看到我的焦急,就主动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打出租车、或将自己的雨伞借给我等情节,吻合了前面的材料。但是有的同学写出了叔叔是一个坏人,我机智勇敢地与他进行了斗争,成功脱险的事情。仅看所续写的内容好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结合文章已经给出的材料就会发现,续写的内容与题目和开头有些矛盾。这种与坏人斗争的事应该是惊心动魄或者是心有余悸的,而不大可能是久久难以忘怀的,你们说对吗?
例文评析【文题】
体育课上,五(2)班王军同学练习跳远时,不小心把脚扭伤了,不能动弹……
要求根据提供的情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续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脚扭伤之后》。
2.先确定作文的中心,把和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写具体。
提示:面对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发许多想象。可以想象王军当时痛苦的样子,以及师生的关心;可以想象师生怎样送他上医院治疗,怎样送他回家;还可以想象,王军休养期间同学们怎样探望,怎样帮助他补课;还可以想象不知姓名的司机,怎样帮同学们把王军送往医院;也可以想象王军休养期间不忘班集体,为班级出力量……可想象的内容太多了!同学们要抓住“脚扭伤之后”来展开合理想象,会续写
篇三:《古诗改写的写作指导》古诗改写的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改写?
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也就是说,思想内容不做大的改动,而在表现形式上却有较大的变化。因为内容统一,对改写的要求统一,便于评判优劣,所以改写是考试作文常见的形式之一。
(二)、改写的形式
1、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2、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3、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4、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叙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
(三)、改写的要求
1、内容的改写。即可以将写人改为写事,或者将写事改为写人。
2、结构的改变。如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把倒叙改为顺叙,或者对材料予以重新组织等。这一要求相对简单些,一般不作为一次改写的全部要求,而是作为要求之一出现,同时还有改变人称等其他要求。
3、人称的改写。如把第一人称的作品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的作品改为第一人称。以后者为最多。因为改为第一人称,写起来比较容易些。改为第一人称,可以增加心理描写,也可以适当地直接抒情议论。
4、文体的改变。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把小说改成剧本;报告文学改成消息等。但在考试作文中,常见的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或记叙文。这是因为诗歌文字少,命题不占太多篇幅。
把诗歌改成散文或记叙文,因为诗歌概括性强,跳跃性大,因此在改写时必须增添一些细节描写使之丰满起来,不必拘泥于原诗,应在原诗基础上加以想象,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此外,也有把小说改写成“课本剧”的。
5、语言的改写。常见的是把文言作品改用现代汉语来写。
(四)、将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
诗词改写成记叙文,由于文体不同,改写前必须清楚两种文体的特点。诗词是运用形象、精练的语言,强烈地抒发感情,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现实生活。而改写后的记叙文则要求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人物、景物的细致刻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述出来。明确了两种文体的特点,按照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来改写,就不会把诗词改写成译文了。诗词几乎没有细节描写,情节跳跃的幅度较大,给人思考想象的余地非常广阔。对其改写应该首先把握诗词的主要意思,进行巧妙构思。其次要对原文做大量的情节、细节的增补。
具体来说,在改写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诗词,读懂诗词。在阅读中可以结合注释,请教老师或查找相关资料等,把诗词的内容弄懂,弄通,准确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把握住诗词的整体脉络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诗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或时间?诗词提到的是什么人?这个人在做什么?在哪里做的,做得怎么样?人物的心情如何?诗词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后,再动笔写作。
(五)、改写时的几个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