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1919-1949历史事件,1000字

1919-1949历史事件,10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1919-1949年近代史》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历史事件及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因此,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中共四大以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此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

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1926年3月和5月,蒋介石制造了旨在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加深了国共合作的危机。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国内第二次革命的时间及意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不久,国民政府举行“北伐”,占领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到关外。张学良“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国民党新军阀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成为中国官僚

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1934年,“左”倾机会主义者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使红军继续遭受损失。其他大多数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下遭到严重损失,先后也一起进行长征。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党中央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转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北平(今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北平(今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

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和意义

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爆发。而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调集大量部队涌向了津浦路和陇海路的枢纽、中国南北交通的中心之一——徐州。著名的徐州会战就此打响。台儿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既是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一个战略据点,又是运河的一个咽喉要道,是徐州的门户。日本人深知台儿庄的重要性企图迅速拿下台儿庄,然后渡过运河包抄徐州。3月下旬,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我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最终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对于此次战役,其结局说明了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在军事上取得了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胜利,

达到了消耗日军兵力的目的。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百团大战战场发展日渐壮大,因此,日本军队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1940年7月,八路军被迫发

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1938年前后,抗日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期,中共延安方面请求蒋介石政府增设一个师的编制,遭到蒋介石的直接拒绝,此举可看作是蒋介石方面对中共发展军备的有意遏制。“百团大战”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国共摩擦的升级,给后来的“皖南事变”埋下了隐患。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中共重建新四军。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而终于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

解放战争期间历史事件及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希望与中国国民党组建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共产党在做了如重庆

篇二:《1919---1949历史高考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5、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6.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9.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19-1949历史事件,1000字}.

1.(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

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

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4.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5.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8.(2013·海南单科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

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何

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9.(2013·广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

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9.(2013·天津文综·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10.(2012·江苏单科·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1.(2011·广东文综·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2(2011·浙江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

13(2013·江苏单科·22)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

(1926年)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10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8分)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2分)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分)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2分)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

篇三:《中国1919-1949大事年表》

1919—1949大事年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6月3日上海工人大罢工

1920年夏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

上海建立;秋毛泽东

在湖南建立社会主义青

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1月-3月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7月中共“二大”召开

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二七”大罢工

6月中共“三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